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哲学如何面对认知科学的意识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哲学始终对其研究纲领的建立和修正起着不可或缺的奠基、审查和批判作用,推进了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同时,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不断引起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广泛而深刻的争论,不仅催生了物理主义和新二元论的多种哲学形态,自然主义哲学、自然化现象学、神经伦理学、实验哲学等方向也应运而生,对传统哲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框架、研究的问题域和研究方法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代哲学在解决"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问题上的各类复杂的冲突形态,彰显了认知科学对哲学构成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在运用计算表征模型探讨思维、记忆、知觉、推理、心理表征、问题解决这些认知问题的过程中,涉及许多深刻的本体论问题。这些本体论研究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性质以及它们与物理状态和过程的关系,包括:在表征的信息处理系统,如何详细说明心理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释人类智力的信息处理理论;具有某种内容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期望、希望和恐惧的性质是什么;认知科学对内在经验的感受性能够提供怎样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李燕 《学术论坛》2007,30(6):136-141
现代公司经营模式由原来“股东大会中心主义”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的转化,导致公司股东权力的弱化和董事及董事会权力的不断膨胀,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董事和公司之间的权益冲突,强化和规范公司董事的信托义务与责任。我国公司法对董事信托义务的规定很不具体。文章通过介绍美国公司法上的相关判例,对董事注意义务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关于董事注意义务规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注意义务立法所面临的选择是复杂多样的,也是艰难的,它的设计与诞生需要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考察.其中注意义务立法的宪政基础是注意义务的立法级别定位、效力确定、模式选择、内容表达等必须思考的问题.注意义务的合法性源于其在宪政结构中的地位,民主与法治控制注意义务立法的性质.法治与人权保障决定并塑造注意义务立法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的发展,为科学哲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语境分析的方法,在对学习过程进行解构后认为学习的过程即认知的过程。通过分析建立起教育认知语境模型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相关的说明和分析。最后将其应用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哲学思考中。  相似文献   

6.
非缘身认知科学计算表征范式是哲学认识论的当代延续,它有其间接和直接的哲学渊源。从学科基础来看,形式逻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生成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学科用经验研究方法为非缘身认知科学建构化提供了计算表征思想,从而使认知科学在建制化下形成心智数字计算主义表征和心智联结主义计算表征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在拓展科学哲学研究空间,为哲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重要认知意义作用。  相似文献   

7.
注意义务是约束公司管理层行为的重要规范之一,为适应现代公司治理的需要,我国公司法应当在判断标准、义务内容、责任承担方面对其进行完善改造。具体而言,须对注意义务判断标准予以综合理解:对管理层适用“普通谨慎人”的“一般过失”行为标准,而在司法审查中则运用程序合理性的“重大过失”责任标准。同时,董事会的职能也应进行调整,增加监督职能,扩充注意义务的内容至信息审查与合规内控。此外,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承担不宜过苛,应当允许通过章程约定、公司支付补偿金或者购买责任保险等方式对管理层的责任进行限免。  相似文献   

8.
通过明清绘画美学对“气韵”、“意趣”、“性情”、“兴会”等几个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发现明清绘画美学重技法、重趣的审美倾向,以及和当时哲学、文艺思潮紧密相关的时代特点。由此我们还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来把握绘画美学在明清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
英加登对审美经验的阐述中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见解 ,如审美愉快在审美经验中的地位 ,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瞬间”性质 ,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关系等。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论述 ,并对英加登的审美经验理论作了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反思性·合理性·真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学科。哲学认识论是一门对认识进行反思的学科。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如何反思”、“反思会引出何种结论”却是远没有得到澄清的问题。如果说在上一世纪人们尚可以这种状况自慰:“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依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①,那么,在当代,随着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控制论、信息论等科学发展而兴起的对认识的实证研究─—认知科学,已最后把旧的思辨哲学的唯一领地让渡给了实证科学,那种企图以思辨的哲学认识论取代认知科学(或科学认识论)的做法就…  相似文献   

11.
美学问题在当代哲学诠释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哲学诠释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经验和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显著的"反传统美学"特征.本文从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特殊理解方式、审美真理如何表现,以及审美真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反美学"思想;然后在当代美学语境中比较性地论述了其基于人文科学立场,对审美真理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学领域的所有方面都是极为特殊的,美学陈述中不仅命题的真值、语义、推理规则与一般的科学陈述、历史陈述等等大异其趣,审美概念本身也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地反映了美学这一学科固有的特殊性,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概念作专门的考察。下面就分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一、不可定义性审美概念的不可定义性是由其心理──物理性、情感反应性、模糊性所造成的。“定义”一词也有多种含义,它可能是指解释、说明或澄清.可能指对其内涵和质的规定性的揭示,可能是对词语的定义,也可能是关于对象的实质的定义。我们所说的审美概念的定义主要…  相似文献   

13.
蔡曙山 《学术界》2007,(3):7-17
约翰.塞尔是认知科学最早参与者和创建人之一,在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心智哲学、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这篇对话中,塞尔教授就言语行为理论和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和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政治学和社会哲学、人工智能和“中文房间论证”以及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表达了他的深刻思想和真知灼见。塞尔教授还对清华大学目前正在开展的认知科学研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学术的期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的发展走向——以塞尔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曙山 《河北学刊》2008,28(1):43-52
本文详细分析了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和心智哲学,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以英、美为主流的西方哲学从语言到认知的发展,由此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20世纪西方哲学体现了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再到心智哲学的发展路径;心智哲学是认知科学的哲学,即在认知科学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建构的哲学理论;基于经验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认知科学决定了心智哲学的本质;由于对心智和脑的研究,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许多学科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文关怀”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总体性概念 ,应从世界观、认识论、历史学的各个层次上给予考察 ,不能出现任何一种考察的缺位。马克思的实践论作为科学范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哲学思想 ,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维度的真正敞开。用科学主义态度片面理解人的实践 ,把社会实践看成是物质运动过程 ,这种对实践解释的“人学缺位”才是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被遮蔽的真正原因。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他的哲学中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 ,它之所以长期被限制在认识论中 ,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 ,又有哲学理解上的缺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规定为物质本体论哲学 ,这是实践论被“囚禁”在认识论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美学创新的启示──认知美学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学探究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处于哲学的影响之下。人们只能依靠想象和推理来把握审美活动的内在联系,缺少科学的根据。这种“形而上”的方法使美学研究如同没有根基的浮萍,总是随着哲学思潮的更迭而漂浮,至今不能科学地、合理地对审美现象做出解释。 现代心理科学的出现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形而下”的,即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方法。但是,在心理科学尚不成熟之时,仍然不足以揭示审美的奥秘。 随着现代科学的飞跃发展,不仅在心理学界形成了认知心理学派,更在多种学科的交叉、综合中形成了现代认知科学系统。它以人的心智活动为重要研究内…  相似文献   

18.
对于以考察人类理性为主旨的康德来说,为何在其后期的历史哲学中,却将“大自然”视为人类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与条件?通过对“大自然”概念在康德历史哲学中的地位与意义的总结与分析,人们将会注意到康德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另外一面,即在推崇理性、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背后,还有着对于高于人这种“此在”、主体的更伟大力量、更深源流的追问与肯定。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训诂学的语言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所渗透的语言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对意义理论的把握,关于“解释的循环”的理解和对语言解释方法的探究,构成了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最富语言哲学特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哲学化致思趋向,并揭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最为重要的标志 ,引起了诗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但有用一般人性去代替和解释“诗性”的哲学化倾向。如果从自然、未知域和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诗性”的存在和表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 ,它以先验自在的形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