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可逆性双数量构式以其形式的特殊性和意义的复杂性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截至目前,学者已对现代汉语可逆性双数量构式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进行了研究,理论成果颇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视角,探讨了可逆性双数量构式特殊的配比关系、构式对动词功能的限制、可逆性双数量构式所表达的语用意义差别,以期深化人们对该构式的认识,为语言本体研究及语言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文静 《兰州学刊》2011,(5):135-138
Croft(2001)所创立的激进构式语法,将构式扩大到了语言的所有层面,同时以功能—类型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法构式跨语言的差异性和历时演变等问题。文章重点介绍激进构式语法对语态范畴的分析,试图从中获得启发,以最终促进汉语语态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英汉语中都既有符合语法习惯和人们认知规律的常式句,也有对人们认知规律有所偏离的变式句。英汉语的变式句可大体对应,但不尽相同。英语由于形态清晰和语法逻辑性强,其变式句较容易被规定和辨认,产生的认知语用理据也较多。比较而言汉语变式句则不太容易被理解,它的产生基本是出于修辞的需要。对于英语变式句和汉语变式句,我们应区分其不同的句式特点,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杰 《兰州学刊》2011,(5):126-130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吸收了生成语义学、框架语义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秀思想,在很多方面跟主流的生成语法形成反动,其所持有的语言整体论、非模块论和非转换论等观点,极大地冲击了以往研究的一些重要论断。如今,构式语法已经引起国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索把构式语法研究建立于语料库之上,即分析语料库在构式语法研究中的作用。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的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或者克服当前构式语法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  相似文献   

6.
评价是一个表达范畴,与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密切相关。评价意义可以通过词汇手段显性表达,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隐性表达。由于隐性表达比较隐蔽,对其进行发掘和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属于隐性评价的个案研究,论述了“不/没+VP1+等于+没/没有+VP2”构式的句法和语义、构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的语用功能,发现该构式表达一个蕴含假设关系的主观等值命题,主观性非常强。构式由动词“等于”连接前后两项,语义重心在前,其构式义是主观推介和隐性评价的复合。该构式具有焦点凸显、广告宣传、施为导向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英语话语标记语之构式语法分析——以"I mean"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标记语"I mean"有多种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试图把 "I mean"作为一个构式来研究,分析其形式、意义、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I mean"的形成是一个语法化的结果这样一个假设,是从第一人称的动补构式[verb+complement]语法化为话语标记语构式[discourse marker].构式语法可以成功解释语法化的诱因.这样的分析可促进运用构式语法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同时也显示出构式语法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龙国富 《殷都学刊》2013,34(3):101-109
在语言学研究中,语法化与语言接触的关系对于当前历史语言、接触语言和语法化的研究至关重要.汉语吴方言中状态补语构式的形成,有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外部因素是语言接触,内部因素是重新分析.外部因素表现为南宋江南白话文献和吴方言发生接触,产生完成体构式,此即语言接触引发演变的结果;内部因素表现为表完成的从句演变为状态补语构式,此即重新分析导致演变的结果.此研究表明,语言接触在某些情况下是语法化最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9.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吸收了生成语义学、框架语义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秀思想,在很多方面跟主流的生成语法形成反动,其所持有的语言整体论、非模块论和非转换论等观点,极大地冲击了以往研究的一些重要论断.如今,构式语法已经引起国际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进行体和完成体构式都是状态构成构式。它们把情景识解为状态,并通过强制作用把与之结舍的表示其他情景类型的语干解释为表示状态情景。这三种语法构式构成状态的方式和所表示的状态各自具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丹  陈一 《北方论丛》2014,(5):50-53
"最美+X"是表示正面极度评价义的新兴构式,其产生、流行以一定的社会心理和语言动态发展为客观基础,也有表达说话人认识、评价的主观性动因。该构式的生成机制是距离象似动因下的概念黏合化;"最美"固化倾向明显,其作用和意义趋向于区别词。"最美+X"作为新兴命名性构式,体现了当今社会人们新的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观念。  相似文献   

12.
构式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生成的,句子意义不是单纯的组成句子的词汇意义的相加,句法结构本身也具有某种独立的意义,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文章主要就"V+起来"结构分析其构式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式"好你个+X"由表反语的形容词"好"与负面评价构式"你(这)个+X"组合而成,这是词汇与构式义顺应的结果,构式的基本功能就是表负面评价。不过词语对构式也有压制,依据"X"的不同,构式的评价强度体现出层级性与可商洽性,可以是谩骂、斥责、批评、嘲弄、抱怨、不满、委屈、无奈等。构式"好你个+X"在使用过程中"X"扩展到了动词性结构,"你"也抽象化。  相似文献   

14.
构式义和动词义的互动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同一个动词形成不同的句式"现象的成因到底是由动词的多义性还是由构式的多义性所决定的?在比较了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词汇中心主义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后,认为这种现象的形成既是由动词的多义性决定的,也是由构式的多义性决定的;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汤敬安 《云梦学刊》2016,(6):110-114
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即受事主语句和有标记被动句即被字句的关系一直是颇受争议的话题,已有研究主要从二者的句式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辨别其差别,这种判别办法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分析二者的构式差别,对二者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可发现,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具有不同的构式意义;二者是受事注意范围、详略度、扫描方式等识解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同义句的广泛存在不是毫无理据的文字游戏,是人类体验、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人类要反映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就有必要创造出相应的表达形式才能与之互动。  相似文献   

17.
"被XX"结构是时下网络等新闻媒介非常流行的汉语语言现象,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把这一结构和传统被动结构相比较,发现两种结构在"被"字的属性、形式构成、语义本质和语用功能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被XX"构式这一语言现象的使用增强了被字句的复杂性,这对"被"字句和被动句习得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群 《江淮论坛》2012,(4):172-176,171
结构性夸张构式参与语篇生成,是承担语篇结构框架支持功能的修辞元素,控制着语篇叙述路向,使之定型为特定样态。其下位类型封闭性夸张构式与开放性夸张构式都起到支撑语篇结构.影响语篇生成全过程的作用。因为母题链的参与,情节单元多寡不定,叙述长度增加等因素影响,结构性夸张构式与词汇、句子层面的夸张有很大不同,更多地表现为修辞诗学层面的叙述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隐现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从1924年至今,汉语语法学界对这一传统课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隐现句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趋势:研究课题的独立化、研究视野的拓展化、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研究理论方法的多元化。今后,隐现句的研究可以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并要有语言类型学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即A即B"是一种连锁构式,副词"即"前后照应,具有关联功能。韵律是否合法、表义是否精准、语义能否激活和是否符合经验结构是影响该构式成立的重要因素。其构式意义是"表示A、B紧接,迅疾发生。"存在动作与动作的紧接、动作与结果的紧接和心理需求与动作的紧接三种情况,语序上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主要用于推介和宣传产品的性质和功能,服务或工作的理念,突显省时省事、高效便捷、方便迅疾,具有明显的褒义倾向,常用于隐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