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2006—2015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海关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从上下游产业关联视角探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行业内和行业间前向关联渠道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行业间后向关联渠道机器人应用对企业产品质量变动不存在显著影响;各渠道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与企业所有制类型和行业要素密集度密切相关,其中同行业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食品和饮料业以及木材和家具业,对纺织和服装业的产品质量升级具有负向抑制作用,但不显著;工业机器人应用存在资源再配置效应,行业内和行业间前向关联渠道机器人应用对核心产品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7—2016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低保减贫指数测度等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基尼指数总体下降,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公平性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空间格局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次高等级区和高等级区向西部扩散,低等级区向中部地区收缩,呈现“中部塌陷”特征;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保和就业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收入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但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均衡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4—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究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综合影响、作用机制与结构性差异。研究表明,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生产力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的传导作用来实现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低技能、东部农民工的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从长期来看,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研究建议应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境管理事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格局?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环境分权对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环境分权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倒U形”特征;(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环境分权通过阻碍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从而推高了碳排放强度;(3)环境分权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管理事权下放,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明显的促增效应,但在西部城市的作用效果最强;环境分权显著提高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但在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明显;环境分权使得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升高,但此影响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不显著。据此,为实现环境分权在降低碳强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尽快完善中央—地方多级政府的联合管理策略,推动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环境事权划分。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6—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服务贸易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出口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进口对就业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出口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大于进口对就业的替代效应;较之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出口就业促进效应和进口就业替代效应均最大;国内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其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最大;而工资水平、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对就业会产生负的影响。为促进各地区的均衡就业发展,文章还提出了不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基于外资流入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文章从内需视角重点探讨了行业外资溢出如何影响劳动者收入进而促进国内大循环。借助1998—2013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文章经验考察了外资流入影响工资差距的水平和垂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外资流入对工资差距的水平和垂直效应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的上下游之间:行业内外资进入虽然会拉大企业间工资差距,但效果不明显;而上下游外资进入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更加显著,上游外资溢出对工资差距存在扩大效应,下游外资溢出对工资差距存在缩小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外资进入对生产效率和劳动技能结构的改变也会间接影响工资差距。在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的当下,文章对充分利用外资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回答多重分割下的劳动力市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问题。采用CFPS2014基线调查数据,基于Neumark和Brown分解方法,考察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城乡户籍劳动者的工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中国行业、所有制、职业与区域城市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劳动者;Neumark分解的结果表明,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82.24%是由劳动者个体特征引起的,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引致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有17.76%的差异由户籍歧视造成。进一步Brown分解显示,无论在行业、所有制、职业及区域分割下,就业机会差异均不是导致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部门内部城乡户籍劳动者同工却不同酬是户籍歧视的主要原因。文章在两个方面丰富了现有研究:利用Neumark和Brown等多种工资分解方法深入分析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工资差异的影响,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市场歧视两个视角为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的特征事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采用微观数据考察城乡劳动者工资差异,更加深入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背景下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的微观差异,为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对城乡户籍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影响提供了最直接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8—2014年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考察工业企业创新对城市小类行业层面就业动态变化以及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企业创新通过提升就业创造率和降低就业损失率显著地提高工业就业净增长率,且工业创新产出的就业效应远大于创新投入的就业效应;从不同技术行业看,企业创新促进了高技术、低技术行业的就业净增长率,而降低了中技术行业的就业净增长率,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创新显著降低了中技术行业的就业创造率,而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创造效应明显且就业破坏的抑制效应显著;工业企业创新显著促进了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其内在机制是促进就业创造和抑制就业破坏。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本文经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工资与"人机替代弹性"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后,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但总体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并未造成劳动力工资的普遍下降,该结论与我国整体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现实相吻合."机器换人"现象在一些行业已经发生,因此需要科学预判、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赋能劳动力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了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对技术劳动和非技术劳动的劳动需求弹性的改变进而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并选取中国加工贸易前九强省市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劳动者的需求弹性受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效应、替代效应和行业效应的影响。中间品贸易的扩大使得技术劳动工资的上涨大于非技术劳动工资的上涨。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效应扩大了不同技能劳动的需求,但较低的价值链生产环节固化并压制了非技术劳动工资的增长,造成相对工资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2-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微观数据,整合27个省区市286个城市不同行业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农民工就业的选择决策问题。在总结农民工行业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标准Logit和混合Logit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民工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年限对农民工就业决策的影响减弱;除了关心工资水平,农民工更倾向选择行业农民工比例较高的行业,即存在农民工择业“盲目跟风”现象;城市经济水平也会影响农民工的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既具有创造效应,又具有替代效应。由于人工智能与机器具有相似性,所以从《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出发来理解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机器在直接应用它的部门会排挤工人,但同时能够促使其他部门劳动的增加。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与此类似,并且其创造效应强弱由制度因素、经济禀赋及科技发展等因素决定。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深刻地改变我国的就业市场,社会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的流动将会增加。因此,需要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转换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就业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对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不断下降,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降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三种不同技能劳动力的简单理论框架,从劳动力成本和技能替代成本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发达国家中等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高、技能替代成本低造成中等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导致就业极化。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技能替代成本下降使得低技能劳动力更容易被技术替代,造成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快速下降。为应对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结构产生的冲击,政府应该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不同的公共就业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掌握不易被技术替代的新技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9~2018年我国256个地级城市的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进程给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并利用系统GMM模型以及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特征;城镇化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显著的正“U”型关系;城市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不同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对环境污染呈现差异性特征,其中东部地区表现出倒“U”型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正“U”型关系,南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效果明显强于北部地区;城镇化对环境污染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而呈现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8年京津冀蔬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OLS、QR与3SLS法分析了信息化影响农民增收的信息要素差异与个人禀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信息基础投入有增收效应,信息技术采纳没有增收效应,且二者没有交互作用。就不同收入阶层农户而言,信息基础投入与信息技术采纳对高农业收入农户均有增收效应,但二者存在替代效应;信息基础投入对低农业收入农户没有增收效应,信息技术采纳则有减收效应,但二者存在互补效应。相较于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匮乏的农户,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丰富的农户信息基础投入与信息技术采纳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回顾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07年间的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并没有造成就业总量的损失。国有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三大不同性质经济体的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性质不同,外资经济呈现负效应。制造业、餐饮业和建筑业三大行业的最低工资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建筑业呈现正效应。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解释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的外围式扩张导致城郊农民土地被征用,非农就业将成为城郊农民重要的就业方式。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城郊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发现:非农就业能够显著提高城郊农民收入水平,非农就业的城郊农民收入比未非农就业高59%。基于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地位和不同性别等异质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低学历、女性人群由纯农就业转为非农就业,其收入提升效应更为显著,但现阶段低学历、女性人群非农就业比例却很低。因此,鼓励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要降低低学历、女性等人群的非农就业进入门槛,使他们进入到城市服务行业,以达到与城市高技能劳动者的行业互补和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CFPS2018数据,采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质量均起到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对就业影响中发挥一定调节作用;教育与社会资本在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中分别具有互补和替代效应;健康与社会资本在就业质量中存在互补效应。两类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代际差异,人力资本是影响新一代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化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而老一代就业分化和质量则受到两类资本的双重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应兼顾群体共性和代际差异特征,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分别以自雇创业与雇佣就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了女性就业选择的收入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相较于雇佣就业,自雇创业对女性收入波动的处理效应更显著;当收入阶层相近时,禀赋效应是女性自雇创业与雇佣就业组间收入差异的主导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就业选择差异会引发劳动力市场分割,即使低收入阶层的要素禀赋效应显著为正,仍无法摒除劳动力市场对该阶层自雇创业女性的歧视效应;但在中高收入阶层中,自雇创业女性群体能够通过自身禀赋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劣势地位,就业选择差异引致的歧视效应弱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污染要素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行业的特征参数从三个角度分析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及其行业差异.基于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不同产业下1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行业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关系存在行业差异,呈现出“U型”“倒U型”和“不相关”三种情况.从行业间的就业分布变化看,第一产业行业与第二产业行业分别为“倒U型”和“U型”,表现出“反向联动效应”.第二产业行业和部分第三产业行业同为“U型”,表现出“同向联动效应”,存在环境与就业的双重红利.最后,文章为取得环境改善与就业的双重红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