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散文的感情     
有感情的不一定是艺术,艺术却必须有感情。离开感情,艺术就不复存在。李泽厚说:“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我们只讲艺术的特征是形象性,其实,情感性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为重要。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美学论集》)文学是语言艺术,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语言表达人物的感情和作者自己的感情。这一点,王国维早已在《文学小言》里说过:“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他非常明确地把“情”看作是文学的“原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所认识的李永清是个不善言辞,埋头于工作室中静思和忘我工作的人。对于他人一些艺术的说法,他较少介入争论或刻意发表见解,往往是给予倾听或不经意间的微笑,更多的时候却是沉浸于他的内心和默默的漆艺创作时光。 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近十多年来李永清的漆画和漆器艺术成就的话,或许会以为他的从艺之道源于某种专业作坊式的经历,而如此熟谙...  相似文献   

3.
一毛主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文学艺术中对于古人和外国人毫无批制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现在根据这种原则,来探讨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对文学遗产继承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文学巨匠茅盾,从他一九一六年进商务印书馆,开始“叩文学的门”起,就把文学与社会人生牢牢地挂在一根线上。他也曾提倡过左拉的自然主义,那是为了反对面壁虚构、脱离现实的旧文学;他也曾鼓吹过罗曼·罗兰的新浪漫主义,那是因为他相信它“能够补救以往文学之不足而综合地反映人生”①。“为人生而艺术”,始终是茅盾接受这种种主义的基石,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文学生涯的奋斗目标。本文将从他的早期小说创作入手,探讨这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对人生的独特思考方式。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批评人生,改造人生,是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真实地反映生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神圣职责,也是文艺的重要特征与力量所在,这个本来无可置疑的文学常识问题,近几年来所以一再为人们提起与强调,是由于林彪、“四人帮”肆虐文坛的浩劫年代,艺术的真实性原则被摧残得荡然无存,需要拨乱反正。正如一切事物都有着质的规定性一样,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特质、目的与任务。真实,不就是一切,决不是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巨细不分,真伪莫辨地反映到作品里就算真实。然而,我们有些评论文章片面地强调并歪曲地宣传了文艺的真实性原则;也有些作  相似文献   

6.
巴金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他与西方文学有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巴金作品的表现方式,基本上是西方式的。如果没有西方文学的影响,巴金的创作是不会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的。  相似文献   

7.
艺术创作是画家对美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的过程,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有其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它是日积月累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不断探索、逐渐发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真实性就是要求创作素材反映现实特征,典型化则要求我们超越生活的现象,去捕捉代表生活理想的因素,把理想化的东西从生活中提炼、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情感,一切艺术作品都不能不灌输情感。没有情感,便没有艺术。在文艺批评史上,人们一直把艺术创作的情感因素放在主要的突出的地位。俄国的文论家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爱德华·古别尔诗集》)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认为文艺家创作时其情感越是强烈真挚,具有个性特点,其作品就越有艺术魅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产生艺术活动之初,艺术的表现和再现的问题就已经显现,由于人类在认识和表现技巧方面的不断进步,艺术在表现与再现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这些艺术理论帮助我们认清艺术活动的本质,也认识到无论艺术再现还是表现,艺术创作活动都要从主体内心出发,要有感而发,要在艺术作品中去努力表达个人对作品主题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要在艺术创作之初,就要坚决摒弃一切功利性目的,以一种单纯的,淡泊的心态来投入创作。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逻辑之树是在时间和空间以外生长的,但是却培育出了绚丽的时空之花。当费尔巴哈企图掘开顽固的黑格尔哲学的树根时,马克思恩格斯适时地把它移植到自己哲学的土壤上。在移传和变异中,这朵花的本体变得黯淡了,甚至被遗忘了。然而,历史毕竟是从过去走来的,我们不应当忘记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东西。如果我们希望保存最好的东西,那么对黑格尔的时空观我们至少必须说,它是值得保存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走进互联网在我国还不足十年,便以其平民姿态和叛逆形式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正当我们期待理论界为网络文学提供观念支撑和学理阐释的时候,一部《网络文学论纲》(欧阳友权著,3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平静地问世了。陀斯妥也夫斯基曾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百无禁忌。”网络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上帝的地方,一切都毫无禁忌,任性而为。但百无禁忌的行为脱不开人类心灵的映照,非理性主义正是极端理性的表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当早期的随意变成有意,当率性的文学变成精心的创作,当个体的行为变为群体的冲动,我们如果还对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文学革命,为我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凡是关心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谁都知道《新青年》是提倡‘文学改良’,后来更进一步而号召‘文学革命’的发难者。”①鲁迅投身于先驱们倡导的这场文学革命,是“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②。于是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发表了“《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等”,“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③。这清楚地说明,他是在“为人生”文学观指导下开始了新文学创作,而其创作又是“为人生”文学观的艺术体现;可以说,鲁迅是从理论主张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并解决了新文学如何“为人生”服务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支配它,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二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从“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出发,要求文学反映“全般”的社会生活。他通过“缩影式”的描写,把广泛的社会人生熔铸在长短篇小说的艺术建构之中,并且以多种艺术手法对社会人生进行理性评价。在实现再现社会人生和评价社会的过程中,茅盾极其注意小说本身的文学因素,着意突出它的审美个性。他的小说,精心结构故事,潜心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此外,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艺术手法的多种追求,又使其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澳大利亚文学中,“传统”的概念就象“澳大利业”这个词一样,似乎有些含混,但又不可缺少。这里仅就此提出我个人的粗浅看法,就教於行家。关于传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有如下两种不同见解:一种是要发扬传统。如:A·A·菲力普斯说,“……一切艺术皆植根於传统”,作家的文字只能“从创造它並与之共同发展的传统中获取生命”。亚历克·金说,“假如我们的诗歌还值得一读的话,部分地是因为我们的诗人都象作诗的传统一样的‘古老’。人们将作诗的传统从古老的国家移植  相似文献   

17.
有些东西,我们会轻易地把它遗忘;有些东西,我们会牢牢地把它记住。有些东西,转身走了,头也不回;有些东西,缠绕身边,永不离开。人总有开心的时候,总有寂寞的时候,总有幸福的时候。——题记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语言的变异性及其多扣位超常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或叫做变异,是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同时也是无意地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固有形态所作的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变形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个普遍法则,是文学艺术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它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艺术形象。一切成功的作品,无不是高度艺术变形的结果。“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造活动的每一阶段上,都要发生变形现象。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文艺心理学的原理来看,由外界事物的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19.
异国婚恋历来是赢得最多艳羡的人生境况之一,其艳羡程度可以和发财成名相提并论。人生的怪圈无非是莫名向往自己没有的东西。一个小市民生下来就黯然地知道如果没有什么天灾人祸,循规蹈矩地终其一生也就是上上结果了。如果有那样一种生活--视野开阔到比较两种奇异的文化风情,生活自由到经常到两个国家溜弯,一辈子获得两辈子的意外体验--当然是庸常人生难以企及的奇迹。新奇固然容易点燃火花,新奇也总是距离的前奏。两个天南海北的人可以相爱相伴,却不可以为对方脱胎换骨。没有人怀疑过这样两个人的热恋,但人生漫漫,有些孤独、有些尴尬、有些清冷、有些难以共鸣的落寞也许永远不能言表,或者当我们试图阐述它时,它就像空气一样拿捏不住,莫名虚无了。 有涉外婚恋的明星格外光环灿烂,也格外有起伏跌宕的戏剧感。曾几何时,耳畔还再三再四回响着韦唯倾诉恩爱的甜蜜,一不留神人家已经把汝等的羡慕抛到瑞典、潇洒单飞了。细想想,任谁离婚也不是一朝一夕动念实施的,甜蜜倾诉却是在离婚前一贯坚持的,如果动了离婚之念,还能甜蜜得眉飞色舞一如既往,彼番心思实难思量。其实此种情形早有前车,以此类推,难道不是明星生涯的特性如此?说好未必,说不好也未必;谁的鞋夹脚谁知道,谁家过日子谁自己明白;说出的未必是真,不说  相似文献   

20.
在走入《边城》这个人间仙境之前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京派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之‘神’是人性”。对人性这一方面,沈从文有很深入的思考,他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的探寻可以说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底蕴。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幅射开来。但他又认为人性寓于人生(人生包括生活和生命两部分),“生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