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传播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受众成为完成党和政府的政治文化建构及政治行为实施的一部分。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兴起为政治传播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和多元化的言说空间。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以及这一代人所创造的新生代文化在客观上影响着当代政治的叙述方式,这种文化特征要求政治叙述具有个性化特征;同时,政治人物的个人形象在互联网时代的政治传播中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公众舆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本质上表现为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和理性批判意识。大众媒介不仅能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而且有助于培养民众的理性批判意识,在这方面,报刊的读者信箱栏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民政府时期,我国报刊界首次掀起了设立读者来信栏目的高潮,而读者信箱栏目扮演着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信箱栏目的政治传播功能有三点:其一是为编者读者提供交流的公共空间,实现报刊与民众的真正结合;其二是培养民众辩论的理性与洞察力;其三是鼓励和引导民众关心国家社会、参与政治讨论。  相似文献   

3.
法治理念产生于古希腊城邦的“生活模式”以及文化精神和公民政治共同体,其表现为自由、平等、正义等理性精神,是城邦公民政治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作为人类政治文化的智慧,是古希腊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理性特征及其技术理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作为时代属性和特征的总体体现,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蕴涵。在现代经济、文化形式和政治的变迁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它与传统时代性和传统社会的差异性。以哲学理性的视角去审视。相对传统社会及其时代性而言,现代性不仅更加凸显出了其技术理性的僭妄,而且在现代的各种理性形式中都在深层次上受到技术理性的影响,现代经济理性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化、标准化;现代文化理性的消费、娱乐、时尚化;现代政治理性的民主、自由秩序化等,都内在着深刻的技术理性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诸多政治理论学说中 ,往往将近代政治神话的产生归结为非理性主义的泛滥 ,没有看到把“理性”本体化和极端化的绝对理性主义 ,同样导致了政治神话的产生。近代以来 ,绝对理性主义贯入到了现实主义和自然法两种政治思潮的骨髓 ,导致了政治神话广泛的产生和普遍横行。绝对理性主义的潜伏和它作为政治神话形成、横行的根源性因素 ,是人类走向未来在政治哲学领域必须加以清除的观念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类活动规定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把理性与非理性看做是基于人类实践而形成和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打破了人们关于理性空间上的齐一性、时间上的恒定性的形而上的观念认识 ,取消了“理性”归约历史与实践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为人类超越政治神话走向政治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说 ,政治实践必须在政治理性的硬度与柔韧性之间寻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使非理性主义的政治神话归约到理性的引导之下 ,这样 ,既发挥了人类理性必要和必然的引导作用 ,又避免了各种政治神话的产生和横行  相似文献   

6.
论政治价值的理性证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价值的理性依凭、理性动力、理性运思与理论形态四个方面分析了政治价值的理性证成。首先在政治哲学发展的历史视域中从客观理性、上帝神性、演进理性与主体理性的视角分析了政治价值的理性依凭。其次指出:理性,作为政治主体的内在规定与政治发展规律的主体向度而启引着政治价值的创生、批判着政治社会的价值现状、推动着政治价值理想的实现。再次,从理论理性的逻辑推演、价值理性的前提先设、工具理性的设计建构等方面分析了理性对政治价值体系的思维运演。最后,指出了政治价值的最高理性形态是政治哲学理论,无论是理性主义政治哲学还是非理性主义政治哲学实际上都是理性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摘要]祠堂文化是以祠堂为载体,以祭祖、尊贤、求神等民俗方式沉淀而成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它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地缘为纽带的集体主义文化相遇时,存在一定的紧张性,并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形成一定的政治风险。为此,必须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村落祠堂文化的现代功能转型;依法管理,促进和谐;加强科普工作;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权威等方面来规避农村祠堂文化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萍在《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7期撰文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全球化的历史趋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发展的期待仍有较大的距离并愈显突出。理性审视这个困境,必须首先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问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1)主动增强三种意识和能力。作为价值认识范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较好地实现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从教育者的角度,我们必须主动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增强与时代前沿对话的意识和能力;第二,增强与相关学科领域对话的意识与能力;第三,增强与世界对话的意识与能力。(2)关注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公共空间主要指社会内部业已存在的一些具有某种公共性且以特定空间相对固定下来的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结构形式,是村民自治的重要舞台。通过对湖北省S村公共空间功能和变迁的透视,发现公共空间在农村退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公共空间的退缩对农村女性政治参与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特性、限度与诉求等基础性问题愈加成为深化研究无法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属性包括虚拟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交互,固定与流动、国别与国际交汇,非理性与理性、技术与政治交织。从空间意义、政治本性、伦理意义和国家意义角度,网络政治空间具有公共性、属人性、正义性和主权性的限度。走向理性应当成为网络政治空间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家们不仅秉承卢卡奇的观点,提出高雅文化对政治现实的超越的否定向度,而且进一步认为这种否定向度在于其人文理性,它具有人的解放的政治意蕴,集中体现为艺术的美学形式.但是在今天这种高雅文化的超越性政治功能受到了清洗,人类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实现自己的自由和政治解放,而是进一步在精神和艺术的领域被控制.该学派对高雅文化所做的政治剖析,无论对西方社会政治现实的认识,还是对我们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而且逐渐成为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通过借鉴文化空间理论,认为博物馆文化空间是由核心文化、符号系统和动态展演构成。作为公众社会"文化空间"的博物馆,应主要扮演文化记忆和文化创造两种角色。除了文物展示以外,当代博物馆应注重见证当代文化、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营销文物来源地以及传承区域文化等功能的实现。从博物馆的文化空间生产角度,应从营造文化氛围和举办相关活动两个方面来优化升级湖北省博物馆的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公共理性是建构社会合作系统与良序社会的核心理念,政治公共空间则为公共理性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制度——核心行动者"分析框架为考察当前我国公共理性与政治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式,依据这一范式的公共理性构建呈现为以执政党为核心行动者推动民生政治、公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进路,政治公共空间构建则体现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化力由博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严谨规范的学术风格、活泼向上的校园风气以及良好的硬件设施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诸多内容构成.高校文化力的生成和提升,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彰显其文化价值、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构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空间,从而积极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空间因素的凸显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质之一。当下,空间概念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人的身体、感觉及日常生活都与空间密切相关。社会空间与权力斗争、支配、控制经常纠葛在一起.从而空间成为后现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域。空间政治理论通过批判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布展,反对任何类似于“启蒙理性”那样的均质、恒定、统一的空间.主张以“空间革命”的形式构建多元的“差异空间”。  相似文献   

16.
秦文化在东周时期属于亚文化,秦统一中国后秦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与周人相比,秦人政治文化是一种法治文化和功利文化,其特色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崇尚法制的政治意识,变革制度的理性自觉;秦朝建立后,将自己的政治文化上升为政治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秦人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的结构差异及构建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经济的多元化特征日益在大学生政治文化的总体结构上得到反应。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多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对政治现实的判断呈现多向差异。高校作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之一 ,应大力强化对政治文化的传习功能 ,有效引导多元趋向 ,以社会主义主旋率构建大学生政治理想 ,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 ,以“四有”人才规格构建大学生政治价值 ,从而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构建理性参与型的大学生政治文化 ,以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良性促动。  相似文献   

18.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对选民投票进行分析,认为选民在投票的过程中始终是按照成本一收益原则指导其行为的;认为理性选民假说与伦理选民假说能够解释投票中的悖论。然而从政治心理的角度分析,选民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从选民投票动机及选民利他主义心理等方面分析也证明了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投票理论的悖论的存在。因此选民投票是理性与非理性、社会习俗、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网络文化空间出现的“政治萌化”景观,体现了主流话语与青年亚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互构关系。在新媒介语境下,亚文化群体秉持“万物皆可萌”的理念,将政治议题纳入“萌文化”体系之中。官方政治主体则将“萌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与传播策略,将其运用于主流话语的内容生产与形式制作之中。政治的“萌化”潜藏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只有立足建构多元协商共治的政治文化生态、强化主流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推进主流话语的创新性表达,才能在新媒介语境下有效实现主流话语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汉赋在其渊源上融合了《诗经》之“赋”的理性精神、铺陈的创作方法和楚赋的某些形式,其美的本质是“理性之美”;在其历史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对政治本体化时代的体认,其美的本质是对政治本体的乐感。汉赋之美是人的类的理性觉醒的产物,同时又是这种理性的僵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