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安全治理问题本质上是社会公益问题,需要社会公众的有序参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也是公众的一部分,在食品安全治理中亦要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政府采取行政委托、行政指导、行政契约、行政奖励等方式,以达到食品安全监管良性循环之目的。同时,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治理公众参与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社会风险的流动和交织,增强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加强公众风险感知研究既能补全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风险治理研究的短板,又能为提升我国风险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7CSS数据,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视角,运用熵值法指标赋值和Process链式中介检验,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作用机理,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传统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对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关系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传统政治参与则无此影响,但其本身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政府应当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和能力,提升其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达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公共治理强调公众的主动参与意愿,其有效性取决于政府和公众二者演化博弈的结果。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剖析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和公众的行为逻辑,构建群体视角下的政府和公众行为演化模型,并通过演化博弈的方法对双方的行为进行说明,从而提出正确引导公众参与、控制政府公共治理成本、建立公共治理惩罚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政府公共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决策既有现实价值又存在一定局限性,公众参与决策对政府决策能力形成巨大挑战。政府决策机关应当在主动学习公民参与的相关理论、实践探索提高主动管理公众参与的技能、帮助公众增强理性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方面谋求政府决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由政府直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弊端显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应实行重心下移、保障下倾,鼓励公众参与。从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立法来看,公众参与无法可依。随着户籍制度放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未来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应是城乡统一立法,制定"城乡生活垃圾综合治理条例",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机制与方法,为公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同时,以政府放开环境治理资源垄断为前提,嵌入配套措施,发挥企业、社会组织中介作用,树立村委会、农民主体地位,来回应农民对于"美化家园、清洁乡村"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要义,其历经三十多年的政策演进和法治化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法治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实体规范不足、正当程序缺失、责任机制弱化、动力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扩展法律适用范围、完善公众参与程序、强化参与责任机制、提升公众法律意识等方面加以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河长制推行中农村水环境治理的 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水环境治理是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模式既是对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的有益探索,也是对现有政府主导的“河长制”治理模式的重要补充,对实现宏观层面农村公共事务的“善治”有重要驱动作用。依据参与式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按照公众参与程度不同,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分为决策型、管护型、改善型及监督型四种类型。通过对江苏农村地区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四种参与类型所对应的典型参与模式:村庄磋商小组、民间河长、以河养河与互联网+河长制。研究发现:四种模式各有优劣,参与主体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公众主体认知强、村两委大力支持的村庄适宜村庄磋商小组模式;治水氛围浓、双河长合作能力强的村庄适宜民间河长模式;市场化程度高、公众经营能力强的村庄适宜以河养河模式;数字化程度高、干群互动频繁的村庄适宜互联网+河长制模式。就农村水环境的善治而言,公众参与边界仍需平衡,只有实现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有效融合、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的良性互动、正式与非正式途径的适度平衡,才能使河长制推进中持续吸引公众有效参与。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区域资源治理存在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双失灵的情况,公众参与的水资源治理存在着意识、动力与能力的约束,与此同时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多维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多元参与的必要性。公众作为参与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应该被关注。文章提出了基于个体、组织与跨区域的公众参与的网络治理与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网络治理的模型,提出了我国公众参与水资源网络治理创新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包括要引入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权威的参与,调整对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以及创新地方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9.
治理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公众间的相互依赖及合作互动,公众参与是治理理论的实现形式,是现代民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在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体现出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价值,但当前城中村改造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制度缺失、参与层次较低、缺少全程参与等问题。在治理理论的视域下,应通过重构政府、开发商和公众的角色,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构建多元化的沟通体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社区团体的作用等措施,构建公众参与机制,消解公众参与中的问题,以提升公众参与水平,实现"民主化"的和谐改造。  相似文献   

10.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存在地区差异,即珠三角地区公众参与、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政府监管的满意度低于港澳地区。随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了公众参与食品安全共治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显示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监管满意度对公众参与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参与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产生正向影响。食品受害经历对风险感知和参与态度有正向影响,进而促进食品安全治理的公众参与,即有食品受害经历的个体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意愿更高。研究结论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食品安全跨界合作与社会共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网络社会的不确定性、突变性等特征极大地颠覆了重大工程社会矛盾的阶段演化特性,对传统封闭性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设计提出了新挑战,具有多元非中心性的公众参与在应对该挑战中可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基于裂缝假说分析重大工程社会冲突困境,提出建立与公众参与水平相匹配的参与制度是困境化解的关键路径;将公众参与成熟度作为公众参与水平划分工具,按照低、中、高将其划分为3 个水平;引入网络化治理理论,建立与公众参与水平相匹配的公众参与机制,即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型、“政府引导-社会组织介入”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型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引导重大工程社会矛盾的自我疏导、自我治理和自我化解,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网络化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是政府治理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信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信任是编织政府与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建构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参与主体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对公众参与的信任。深化改革、拓宽渠道、培育能力是走出信任困境,实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良性互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治理理念特别适用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它强调政府依靠公众的力量保护环境与生态和公众对政府环境管理的支持与监督.论述了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环境权利,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属于公共事务、公益事业,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环境管理成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公众参与"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明确赋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为此,政府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应主动吸纳公众参与,将公众参与贯穿于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吸纳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不能单靠政府自觉,关键是要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约束与保障机制。因此,应通过专项立法的形式就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管理事项的范围、参与公众的范围、参与方式与程序、参与的救济与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既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更是落实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之公众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有其政治的和行政的理论基础,故随着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公众也在发挥着其独特的参与作用。政府的公共性、公众作为政府工作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公众参与的价值功能,使公众参与成为有效政府绩效评估的必然要求。同时,公众参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使其更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中较多强调的是政府及医保经办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但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的大背景下,从正义权义结构的角度来看,完善公众参与医疗保障的制度十分必要?文章先后对公众参与医疗保障的制度构建原因?架构?支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权义结构的分析和逻辑结构的设计,认为公众应当实质性地参与到医疗保障中,提出从参与权到参加权?从表达权到表决权?从监督权到监管权的理念转变,以期更好地保护公民健康权?  相似文献   

17.
浅谈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是现代政府治理的新模式,强调公众的参与是推动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公众参与的制度建立,程序规范,公众主人翁意识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培育三个方面提出健全机制的构想;并对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官民共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官民矛盾,缺乏公众有序参与治理的沟通和引导机制妨碍着"官民共治"的实现.国家审计对协调官民矛盾、促进公众参与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审计可以提供协调官民矛盾的两类信息:"掌握事项"和"建立诚信",一定程度解决了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协调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创造了前提条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可以解决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公众行使其作为"委托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引导公众作为治理主体参与问责,并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有利于实现"官民共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主理论主张行政权的运作通过各方合力来完成,参与是民王的基础,而各国政府治道变革的实践为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提供了契机.在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环保NGO的广泛兴起,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作为制度安排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应贯穿于环境法律实施的全过程,这一制度的应然逻辑构成应当包括环境信息知情制度、环境立法参与制度、环境行政参与制度、环境司法参与制度,以及出于保障上述制度实施的程序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完善的公众参与对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众参与囚徒困境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威型治理下的逻辑悖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上的权力缺失,以及私人部门引入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对此,从利益博弈的角度出发,应推动环境治理向公共治理模式转型,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利益分配制衡机制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具体制度的设置引导公众、政府、私人部门的利益选择,真正实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中的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