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自信具有显著的构成性。但这种构成性不是基于文化的结构性,而是基于文化的生成性。基于文化的结构性去理解文化自信,就会导致理解上的认识误区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误区。为避免对文化自信的抽象的或片面的理解,必须不仅从文化结构的特定层面深入文化自信的内部结构,还应当使文化自信的构成问题的认知逻辑,实现由结构性向生成性的转变。从文化的生成性视角看,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总体,同时它们作为文化自信的五种不同面相呈现出来。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需要经由主导文化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价值基础;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本体论基础;经由知识分子文化先觉和文化自信教育,巩固文化自信之生成的主体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定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意义深远。政党自信并非与生俱来、自然天成,其有独特的生成和发展逻辑。新时代坚定政党自信需要系统回答“何为政党自信”“政党何以自信”“为何要坚定政党自信”“如何坚定政党自信”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定政党自信需要遵循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这一循序渐进的生成和发展逻辑。以正确的政党认知为前提和基础、以建构普遍的政党认同为关键、以自觉内化的政党遵从为核心,以坚定的维护行动为目标构成了政党自信的生成与发展逻辑。新时代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政党认知、政党认同、自觉遵从和坚定维护的有机统一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始终高度重视深化历史认知,通过系统建构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不断获取推进事业发展的信心、智慧与力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仍需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历史认知,有效筑牢历史记忆,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真正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人民性标识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党品格."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密码、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动力,铸就出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的磅礴伟力.领导人民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理论逻辑;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历史逻辑;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认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领导力生成的实践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光辉历程,党的领导力历久弥坚正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信、历史自觉与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共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其科学内涵、历史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相似文献   

6.
置身新时代历史方位,追问和反思“历史自信”因何出场、怎样出场、出场如何,绝不能止步于作相关的语词辨析、原则建构与实践确证,而要穿越经验事实的迷雾深入到思想出场的逻辑本源,从出场语境到出场路径再到出场形态作出场学审思。“历史自信”的现时代出场,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本真面貌的呈现,内蕴特定的本体论语境、认识论语境与价值论语境。“历史自信”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场持续实践,其生成路径凝结着三重结构:首先是体认归属的生成,即凭借良好知识素养和美好生活体验提供知性内容;其次是同一延续的生成,即凭借历史积淀和现实创生提供理性意向;最后是行动期许的生成,即凭借期待标定和实践筹划提供行动意愿。“历史自信”的出场语境与路径相结合,最终型构出整全的出场形态,即前提性的本源自信形态、实质性的承接自信形态和终极性的实践自信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套具有说服力的民族复兴话语,充分激发了人民大众的创造智慧和主体力量。20世纪中国三位伟人的政治远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成效、中国共产党“三件大事”的历史影响等为中国共产党自信表述民族复兴话语提供了文本支撑和事实依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民族复兴话语的自信表述,是由国际形势、人民意愿和党的建设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有规律的历史,其前进发展遵循着特定的历史逻辑。在历史潮流中把握历史脉络,追寻历史规律,提升历史自觉,推动历史前进,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实践的无产阶级政党,自成立以来就重视对历史规律的探索和遵循,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走历史必由之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三大规律”的基本论断,也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和历史实践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历史发展、创造历史奇迹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系统、完整、科学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就生成而言,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内在地形成于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目标坚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根本遵循,是以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为自信源泉和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和思想的吸纳与超越。就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萌芽、雏形、发展、成熟和进一步深化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从内涵意蕴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以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为逻辑前提,以在共产主义理想指引下“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目标愿景,以人民为主体为本质要求,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根本基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夯实了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精髓在党和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传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的历史动力观、统一延续的历史走向观、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观、动态创新的历史过程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渗透的行动指南,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遵循“知、情、意”的生成逻辑,坚持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以强化中华民族历史认知,坚持丰富实践载体和强化历史教育以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情感,坚持焕发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以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12.
坚定历史自信是一种正向健康的精神坐标与政治品格。而唯物史观、科学的党史观、尊崇历史的中华传统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成就是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源泉和实践自觉;一系列具体精神形态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精神滋养。坚定历史自信有着深层次意蕴,能够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激发历史主动精神、锚定历史主题、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的路径主要包括不断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进而巩固和筑牢坚定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坚持发扬“三个务必”的作风以巩固坚定历史自信的根本目的、作风保障和动力支撑;坚持完善和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机制,为坚定历史自信筑牢正确的党史观。  相似文献   

13.
自信性认知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T-原则是一种过强的认知原则,一般的认知不具有此性质。"逻辑全能性质"不只是"理想认知主体"才具有的认知性质,一般的"理性认知主体"也具有某些"逻辑全能"的性质。在一种修正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下,削弱了"逻辑全能问题",并且保留了那些合理的认知性质。认知T-原则在这种语义学下,不会有效。自信性以及弱自信性认知逻辑系统刻画了认知主体的自信性和弱自信性。这两个系统相对于这种语义学有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青马工程"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结合"青马工程"的课程设置相对灵活、实践性较强、交互性好、课时弹性大的特点,基于认知—认同—自信生成逻辑及实践—理论—实践认知路径的唯物辩证原理,通过活动体验法,遵循正面取向、尊重学生、适度引导的教育原则,合理制定培育过程,灵活多样地采取活动实践、交互联动、互联网+等多元路径,充分发挥"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独特作用,构建活动体验、多元化育实践模式,坚定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认知T-原则是一种过强的认知原则,一般的认知不具有此性质。“逻辑全能性质”不只是“理想认知主体”才具有的认知性质,一般的“理性认知主体”也具有某些“逻辑全能”的性质。在一种修正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下,削弱了“逻辑全能问题”,并且保留了那些合理的认知性质。认知T-原则在这种语义学下,不会有效。自信性以及弱自信性认知逻辑系统刻画了认知主体的自信性和弱自信性。这两个系统相对干这种语义学有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6.
所谓历史主动,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觉的使命意识,以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把握历史规律,在准确判断、分析主要矛盾,明确认知、理解时代课题,积极应对、化解风险挑战,主动利用、创造历史机遇中顺应历史大势,引领时代大潮,从而更好推进自身使命的承担与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强调历史主动,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使命承担的价值主动、问题导向的意识主动、把握规律的理论主动、谋篇布局的规划主动、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这五个环节构成一个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得以全方面地立体地呈现。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有着重大影响,但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政治主体对社会政治的文化认知。政治文化认知不仅是政治主体意识生成的心理基础,而且决定着政治主体的政治态度、政治取向和政治行为。政治主体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政治角色的认知;然而,不同的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认知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从政治文化的总体入手,注重分析其中政治认知的层次性及其相互影响与变化,可以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寻找科学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有着十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逻辑内蕴上,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生成的时代视域、空间界域、文明境域三重渊源。在现实交融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诉求,并进而为其制度自信提供着方向引领、精神动力和条件支撑。在未来境地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由话语切中现实、由表层转至核心、由自觉走向自强。  相似文献   

19.
文明自信叙述命题的提出具有时代进步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彰显人类文明进步大势和科学社会主义特质,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支撑。进步视域下文明自信的叙述表现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步价值主体选择上,即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新时代文明进步的价值追求,以提出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基础。新时代新征程文明自信叙述的核心议题是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进步道路的现代化叙述,具体包括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五大文明”协同进步为主体叙述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进步道路叙事为现实依据,以新时代奋斗叙事为现代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新旧政协运动转折的历史节点,本文通过阐述民革与新旧政协运动的关系,重温这段历史,发扬民革前辈的优良传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