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23-29
相对于康德的理论哲学和道德哲学,其历史哲学受到的关注是较少的。然而,历史仍然构成其哲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到自由之最终实现的时间演历,但也是其科学的形而上学建筑所遮蔽的那种动态的和辩证的思想要素。康德从其纯粹理性的通盘把握的视角出发,将历史把握为人类一切经验性行动的系统整体。这个整体既是时间上向前、向后不确定地延展的世界理念,又是按照合目的性秩序联结所有世代人的行动的自然理念。而如此这般被设想的一种普遍历史的理念,也揭示了人类理性自身在时间中发展完善的历程。理性既是建构历史哲学的理论主体,也被看作是在历史过程中自我成就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2.
陈家琪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9-13
今年是2004年,康德逝世200年了. 关于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似乎早已不再是个问题;打开任何一本关于康德哲学的书籍,都会说康德哲学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从古到今的一个转折,说他的哲学是一个"门槛",一个"贮水池"--前面的哲学都汇聚在这里,后面的哲学也都从这里流出,它既是一个扬弃着的"缩影",也同时是一种潜在式的"预示".总之,是康德吹响了"批判哲学"的号角,完成了哲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3.
王灿斌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本文认为,理性理念的范导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根本思想方法之一,历史理念的范导在康德历史哲学中的有着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康德历史思想由浅入深的层层剖析,作者发现,历史理念的范导思想既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价值所在,同时又使他摆脱不了时代加给他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李永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4-38
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一种完全从哲学上考察历史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它将目的论原则引入历史领域,以整个人类的历史为其对象,由此形成了一部向着善而不断进步的“道德史”,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但康德的历史哲学是以道德形而上学为依归的,它无关乎人类历史现象本身,而仅仅从道德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因而是超历史的,是一种在黑格尔思辨历史哲学的类比意义上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5.
魏久尧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24-27
康德主观合目的性概念蕴含着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它所揭示的判断力作为必然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具有内在性超越性质,它是以非理性的情感显现自身的;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超验的可能性存在,作为人的终极目的,是自然通过文化向人生成的结果,是理性的产物。扬弃其理性主义,发扬其非理性主义,是当代美学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李婉莉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26-31
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在他看来,若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建立联系,必须以实践理性为主导,用实践理性的自由来影响理论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经验领域。但是,若要沟通彼此,尚缺一个中介。而反思的判断力是可以担当此任的。反思的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正是因为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李婉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77-82
康德写作《判断力批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弥合前两个批判之间的裂缝,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完成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康德通过判断力来解决这两者的沟通问题。在他看来,若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建立联系,必须以实践理性为主导,用实践理性的自由影响理论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经验领域。但是,若要沟通彼此,尚缺一个中介。而反思的判断力是可以担当此任的。反思的判断力之所以能够作为联结彼此的中介,关键在于它的一个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正是因为这一原则,我们才能够将自然界看成一个由低到高不断进展的目的系统,因而使得从自然到自由的沟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刘凤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98-106
康德哲学中的人性概念可以从个体和整体两个视角来考察。个体不可能从其具有感性偏好和根本恶的不完善状态独自达成其人性的绝对完善性。因此,对于成就具有善良意志的正义元首而言,人性的曲直很难具有辩证统一性。在其晚期著作中,他退而求其次,提出了一种遵守法权原则并可以求教于臣民的道德的政治家概念。这是康德从政治共同体角度对该人性难题的适度解决,而要使每个个体都实现其人性的绝对完善,则需要人们为了至善的目的系统地联结成为一个伦理的共同体。在康德这里,无论是政治共同体中正义元首的达成还是伦理共同体中个人的道德完善,都应当在整体视域中来思考。 相似文献
9.
郭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7-11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是用这一理念来统贯自己的历史哲学。作为一个启蒙运动者,康德为什么不像其他的启蒙运动者一样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建立在人的理性的基础之上,而要借助一个先验的目的论来保证呢?原因就在于康德与启蒙运动之间有一种紧张,康德对于启蒙运动始终有一种警惕。这种警惕就集中反映在康德的目的论上。目的论虽然可以保证历史的进步,但其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伤感的基调,这种伤感无疑来源于卢梭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其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康德关于艺术欣赏与认识活动的关系,艺术欣赏的对象和艺术欣赏中审美快感的主要特征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简略地探讨了这一理论的思想渊源,重点论述了这一理论的得失影响。作者指出,康德的艺术欣赏理论就是这样一个既道出了许多理论真谛又存在着某些缺陷,既给人们以深刻启发又产生过某些消极影响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1.
杨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4):55-62
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这是康德对启蒙的基本规定。但何谓启蒙思维,依然是一个并未得到充分解答的疑难问题。对这一疑难的常规解答是摆脱成见、自己思维。这种解答不够完备,因为自己思维的准则是否定性的、自我中心的,不足以充分体现理性的成熟这一启蒙的目标。康德哲学中启蒙思维的完备表达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自己思维、在他者位置上思维和一贯的思维,相应地,这三种思维方式体现了康德启蒙观的原初含义、扩展含义与终极含义。康德启蒙观的精髓在于追求理性的一贯性和自律性。启蒙与批判具有共同的道路与目标,即通过理性的自我批判实现理性的成熟。鉴于一贯的思维促成人类理性的成熟,并有助于确立不同社群共同生活之底线,康德式的启蒙规划在当代依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曙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1):9-21
康德作为近代德国古典哲学或观念论哲学的创始人,其哲学是接着休谟提出的问题"往下讲"。康德基于现代人及其社会的分化与整合,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运用即"理论运用"与"实践运用"所面对和解决的不同问题,强调了(道德)价值的独立性和对于人的生活实践的范导作用,其理论的具体展开,是通过"应当""目的"或"合目的",最后走向人类"历史"的合目的性。康德价值哲学思想对于习惯于实用理性和整体主义思维,而又置身于现代化运动并正在经历着社会分化与整合的中国人,具有特别值得省思、重视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姜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15-19
历史在黑格尔那里是合规律性问题,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历史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话语发展,因为人的活动是一个不断由缺乏合目的性到越来越多地走向合目的性的过程,是一个由规律盲目地、强制地发生作用到自觉地符合规律的过程。人们对于历史规律一旦达到自觉,人的主体性存在就构成了历史规律的表征方式,从而历史的偶然性就让位于历史的自觉性即主体的能动选择性。这就是马克思对于历史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刘凤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2):112-119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他的历史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对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各个文本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似乎是不一致的。这需要从现象界和理知世界两个层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可以分别从个体与整体两个视角来考察。在现象界的个体视角中,历史的终结意味着每个人在其生命终结时自己清算一生的所作所为;而在现象界的人类整体视角中,历史是永不终结的,历史总是向未来无限地延伸着,人类世代也是向未来无限地延续着。在理知世界,历史的终结对于个体灵魂而言意味着,灵魂对整个感官世界的疏离和无能为力,在这点上,康德否定灵魂轮回转世的观念;而从整体视角看,全部人类历史从开端到终结,都在上帝的预见和掌控之中,终结不是一个瞬间事件,而是人类在全部时间中的恒久功业。康德通过这种历史终结论一方面论证了普遍历史理念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了道德上的终极目的在普遍历史中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5.
16.
石若凡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
凸显人的主体性是康德美学的重要特征及优越性所在,它集中体现在从质、量、关系、模态四契机对鉴赏判断的规定之中:四重规定以合目的性原则一以贯之.然而,这一原则自身又隐在地提出了美的客观性要求,揭示了主体性美学的局限与困境.在这一优越性与局限性的悖谬之中,蕴含着的是可能的线索与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彭雷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6):27-31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主要体现为理性思维与经验思维相结合、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相结合、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相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和贯穿于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魏博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8-32
哲学思维的发展史是哲学语言不断创新的历史,是哲学概念、语词的内容与表达方 式不断更新的历史。哲学概念、范畴的发展水平在各个不同阶段上的提升,标志了哲学思 维的不断深化。哲学语言是哲学思维历史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理想主义情怀在他第一篇历史哲学论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基于自然目的论原理 ,在理性精神的审察下 ,他把人类的目光引向那普遍法治———永久和平———的未来。这是康德深思熟虑的结果 ,论文也因而成为其继续探讨历史—政治哲学问题的纲领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摘要]康德从哲学高度提出了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的文化定义,第一次确立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把文化看作活生生的人化过程。在批判哲学、主体哲学和人类学思想基础上,康德构建了一个涵盖文化定义、文化本质、文化目标、文化分类、文化核心、文化价值等内容的文化学理论框架。康德丰富深刻的文化思想直接孕育了现代西方文化学各理论派别的产生,对西方文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