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前期的乡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期的乡约段自成在清朝前期,乡约在全国普遍建立,并在乡村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迄今史学界对此未见专文论述。本文拟对清朝前期的乡约作一初步探讨。讲读乡约源于周代之读法。周代之制:正月之吉,"州长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1其德行道艺而功之,以纠...  相似文献   

2.
丁岚 《新天地》2016,(6):42-43
退休生活该怎样安排,才算真正有质量?昆明一群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新老人”,每年组织国外自驾游,用激情丈量世界。几年下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亚、非、欧、美等几大洲。在他们眼里,身体不好、语言不通都不是问题,他们坚信:“只要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路其实就在脚下。”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之本在“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为末中一节,国之所以富强是因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国欲变贫弱为富强,必须循习西洋政教;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之时,无暇正“本”,可“姑务其末”,务末既是应变之措,更可“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把正“本”、务“末”视为一体。这就否定了“中体西用”的认识基础,也揭露了其逻辑荒谬。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在近代新疆的世俗化体现在伯克官制,在伯克乡约制下,政教未曾真正分离;伊斯兰文化在新疆与内地相异的原因,即在于其民族化与地方化过程及特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出于建构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生活秩序之目的,在哲学上,他们将和谐观念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在深入研究和谐得以构成的机理时,他们先是将此机理归结为不同因素量的某种合理比例,并从本体意义上将这一机理概括为差异和对立。后因滑入单纯的各种量之比例数组的研究,他们又进一步将本体抽象简化为“数”。虽从他们的宇宙生成说暴露出他们真正认可的万事万物之终极本原,是一种与当时流行的太阳神崇拜相联系并被他们赋予能动神圣性的“火”(或“热”),出现了与“数之本体说”的矛盾,但通过把神圣之“火”宣布为“数化”的“一元”,又恢复了直接作为“和谐论”基础的“数之本体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周礼乐文明之诗乐关系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泉根 《南都学坛》2006,26(2):73-76
就西周礼乐文明中诗乐关系的认识,历来有两派,一派认为诗先于声乐、声乐迎合诗。另一派则认为声乐是诗的根本,声乐在诗之前,诗要求合声乐。检索分析出土和传世文献,我们发现在《易》和《诗》的时代,较之于“诗”,“歌”更经常地代表我们今天所谓的诗歌艺术,而“诗”则更像是乐教文化中的一个概念。综合诗乐歌谣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我们发现,发乎自然性情的歌天然合乎自然之声律,乃诗之前身——歌谣;而服务政教事功的诗却要求合乐而“中声之所止”;因诗制乐旨在诵美讥过的诗道乃是始于制礼之后,而制礼做乐发生在周代,做诗配乐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周桂珍 《老友》2009,(7):64-64
蓝天,白云,春日和煦的阳光。乡间的公路上,一辆奔驰的公共汽车里飘出阵阵歌声。吉安市吉州区保育院全体退休老人组成的踏青队将歌声带到了乡间田野。我们来到了梅塘乡的庐水人家休闲小农庄,然后  相似文献   

8.
“乡校”辨     
《左传·子产不毁乡校》文中有“郑人游于乡校”一语,晋代学者杜预注“乡校”为“乡之学校”.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则释为“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近年来的若干选本就承用了这个解释.根据该书《凡例》的声明,“我们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那么,这里的“乡间”“乡人”当然就该理解成“乡村里”“乡下人”了.于是,人们要问:子产时代,有没有“乡村学校”?有没有供“乡下人”聚会,议事、读书的“场所”?查《周礼·大司徒》和《汉书·食货志》载: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可见,古代,“乡”是一级行政单位.先秦文章中,乡党联用,城邑对举,往往而是,并没有相当于后世“乡村”之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明政权建立后,国家的提倡和支持不仅为乡约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而且也使乡约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嘉靖年间,广东士人黄佐所作的《泰泉乡礼》将乡约与国家权力做了适当的调适和融通之后,建构起了一个以乡约为中心,包括乡校、社仓、乡社和保甲在内的立体型乡治体系,从而将基层社会中的政事、教事、养事、祀事和戎事等生活事务串联起来,逐步实现了乡约在其性质、功能、组织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时代性转变。黄佐乡约理念的践行为明代和后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做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程度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乡约。不过,“乡约”这种契约伦理共同体跟现代以个体权利为本,通过契约缔结的社会组织有本质的不同。“乡约”旨在提升个体德性,以便将个人更好地收摄进家族式群体生活方式之中,而不是让个体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体。因此,入明后,“乡约”即被君主专制权力所利用,成了官府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牢笼人心的工具。于是,“乡约”这种具有一定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终究没能发展壮大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转型。探明乡约的契约伦理特性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有利于推动传统伦理形态的现代转型,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意义重大,但实践中经常能看到“干部干,村民看”或“干部忙,村民怨”的现象。农村人居环境构成的是村民日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他们自由而有序地布局空间环境,注重循环利用和物尽其用,而地方政府则将其视为“整治对象”,强调标准化改造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简单植入,两者对“何为农村人居环境”与“如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和互动冲突。隐性的认知表现出的是显性的行动,主体行动背后更是深受传统农业社会结构特点以及新时期“政、纪驱动”的政绩考核机制的约制。地方政府需要在政策转换与实施方面深度匹配农村社会结构特点和村民生活习惯,进而在实践层面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凯 《南都学坛》2006,26(5):1-5
两汉政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民意,形成了一套以规谏机制为核心的舆论信息收集系统,包括天子求言与百官进谏、朝议、吏民上书、使者采风、倾听民意等制度,既吸收了由所谓“进善之旌”、“敢谏之鼓”、“瞽史诵诗”、“工诵箴谏”、“大夫进谋”、“士传民语”等构成的古制的合理性内核,又摆脱了古制富于理想色彩、适合小国寡民的局限性。它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崭新背景为平台,以现实政治实践为基础,因而更具可操作性,为两汉统治集团及时掌握行政信息、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汉代民众的积极政治参与意识。但是这一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专制制度本身又是限制甚至阻碍这一系统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因此汉代下情上达之途仍然不够通畅。  相似文献   

13.
庚寅虎年即将来临,对中国人来说,生肖文化是生活的一个重要背景。虎是扶正祛邪的象征,受到民间喜爱和崇拜.被尊为“圣兽”、“山君”、“兽中之王”、“镇山之神”。民间常将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靴、虎画等用以避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骈文“类俳”之说。最初,批评家所言“俳”既指文章“俳偶”追求文采审美但缺乏政教意义,又指“俳谐”之文具有娱乐性而不够庄重,还指“俳优”文人作为政教体系附庸的身份处境。古文运动兴起之后,宋代出现了立足文章本体的四六批评。其所谓“类俳”是文章学层面的专门批评,强调文学审美应与思想内容统一,辩证地指出娱乐之“俳”有其得体意义,体现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主体性。宋四六的“类俳”批评表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创新意识,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中唐新乐府诗的讽谕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唐元和年间,李绅、元稹、白居易等人创作的“新题乐府”和“新乐府”诗,开创了“新乐府运动”。由于他们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使得“新乐府诗”有着强烈的讽谕特质。这主要表现在“政教”传统的继承性、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欠缺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美国宗教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其宗教构成变化之大、教派之繁多、组织之活跃、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广泛 ,令全世界瞩目。美国又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之一 ,但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宗教和政治无关 ,相反 ,宗教和政治已深深地融为一体 ,宗教与政治的分界线正在逐渐缩小 ,宗教在美国政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政治、宗教与理性:“礼之象征”、“气的感通”与“连续型的理性”对于生活世界及文化氛围所显示的血缘性纵贯轴做了一总的理解与诠释之后,我们进一步的看看由此“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所重视的“礼之象征”,并进一步理解其于“宗教”上所重视的“气的...  相似文献   

18.
来自江西某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等方面调查研究表明,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不足,严重威胁到留守老人的生活。他们的养老支持目前仍然是以家庭为主,但许多留守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又无其他社会支持,晚年生活境况凄凉。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由政府、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家庭和个人构成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与海瑞都曾在南赣主政一方,以其所面临之实际问题展开社会治理。王阳明抚赣,首重思想道德教化,立社学、建书院、联讲会、举乡约,剿抚并用、刚柔并济,建立起以保甲和乡约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海瑞在兴国的施政,重视改善民生,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地方机构,重整里老人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从王阳明与海瑞的赣南施政,可以窥见明代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路径,展现出王朝国家治理地方的基本面貌。其治理经验,可为当今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古代诗歌政教功用论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诗歌的政教功用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政教功用论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政教功用论由“观风”说、“教化”说和“美刺”说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三者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而以“美刺”说的理论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