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廖大伟 《社会科学辑刊》2022,(2):194-199+209
实现中国现代化,就是对标世界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条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上,孙中山无疑是历史上的伟大先驱、激励后来人的一座丰碑。从乡村到城市,从经济民生到国家政体,从实业计划到建国方略,从中外关系到世界大同,但凡那个时代能够知晓的领域,与现代化相关的话题,他都有过敏锐的思考和用心探索,而且胸怀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广,思考的脉络非常清晰,诉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分析中西文化,实行三大政策,彰显了他的辨识度及与时俱进。中国的现代化“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的问题意识显然已是世界性的。对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以及在这条道路上的伟大实践,孙中山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相似文献   

2.
晚清现代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被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晚清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军事现代化。湘军、淮军和甲午战后的新军前后相继,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的统领下,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了晚清军事现代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推动了中国早期军事现代化进程。但由于封建专制腐朽、经济困境和传统观念的制约,中国军事现代化被延误。  相似文献   

3.
周泉 《天府新论》2019,(3):9-15
20世纪初的中国“无政府主义论战”根源于深刻的民族危机,它是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不同政治见解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早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这场思想论争同属于近代以来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二者没有本质分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归根结底都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下,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探索之争。尽管二者在如何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和手段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其最终指向都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其在经历多重探索后与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本质性联系。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流行并广泛传播的时代,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期和孕育新范式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主义”传播彰显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发展的总体性趋势。作为历史过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因“主义”的传播而开启,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语境中得以发展,规制于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发生学”意蕴,应着眼于民族复兴的大历史观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开启的历史境遇,追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联,深入考察“主义”的传播何以规制并培育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革命—现代化”路径、领导力量和根本动力,进而从整体性角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启的必然逻辑和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5.
晚清三次思想分化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出现的三次思想分化,是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在不同阶 段和不同层面的展开:第一次思想分化时逢洋务运动,其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现代 化”;第二次思想分化正值戊戌变法,其实质是“走怎样的现代化道路”;第三次思想分 化恰当清末新政,其焦点是究竟采用哪一种“政治现代化D模式”。三次思想分化的依 次推进,构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从萌始到成熟的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的经济现代化理想与深圳经济特区的现代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正 《学术研究》2002,(10):93-97
孙中山经济现代化思想包含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但其中有不少思想与目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十分接近。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是以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 ,这与孙中山试图以开放引进先进社会生产力 ,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思想是相通的。孙中山一方面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同时又重视政府在重要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强调国家的经济命脉应由政府控制。这与目前深圳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晚清儒家学者刘熙载任上海龙门书院山长,主讲课业14年,以正学教弟子,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为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浪潮中控制自然的主流思维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蕴与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生态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本体论奠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构建了认识论主线;“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正喜 《江汉论坛》2002,3(7):78-81
与西方现代化自然演进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霸权威胁和文明示范下展开的。中国独特的现代化背景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条件,并且走自己的道路。基于此,毛泽东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等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作了思想上的指导。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这样一个前现代国家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艰难地开始了早期现代化进程。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近代中国现代化显得过于迟滞。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天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分析其现代化思想的成功与失误,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尤为重大。  相似文献   

12.
放眼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人类贡献了全新的文明形态。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也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才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本不会产生争议。但是,海内外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现代化等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于‘现代化在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于‘中国模式’”等谬论。针对这些所谓的“等式论”,我们必须进行辨析和回应,才能以更为清醒的状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工业文明的舶来,帝国时代的“西学东传”曾因清王朝傲慢的“礼仪之争”而使中国错失现代化发展的早期机遇,最终导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黑暗深渊。此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以仿效西方现代化方式实现民族复兴。自清后期至民国,中国在技术、工业、制度、文化甚至社会生活领域不断学习、摹仿和追随西方现代化进程,但历经多次尝试,均痛苦失败。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以工业化为中心探索国家现代化建设道路,历经曲折,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以改革开放姿态深度融入全球化,在现代化建设中逐渐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理论与制度创新,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形成了与西方迥异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而创生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到“人的现代化”这一字眼,但包含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够反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前人的现代化过程还在不断推进,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世界、每个人自身入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国家权力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范式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凸显新时代的原创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新人类学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探索创新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即新在中国特色和中国标准上,新在和平发展和开放共赢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性是由“中国式”和“新”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诠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过程,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超越,对人类文明形态的世界贡献上。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为实践样本,本质是普遍论视野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面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探索,西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适应性遭到质疑,现代化理论需要在相对主义范式下进行研究。比较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发现,拉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一直在依附与自主、威权与民主之间摇摆;而东亚国家和地区则走向了一条“强政府”策略下的压缩式现代化道路。各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表明,基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必然是多元的,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国家主导的内生性发展是一种高效的发展模式,而中国正是依靠这一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9.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人对于现代化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由“四个现代化”转变为现代化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一个包罗宏富的转变过程”。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现代化范式”可以将革命史的内容包含其中,与“革命史范式”相比,“现代化范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实际情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可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