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冯友兰的四境界说是传统文化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分层探索的典型代表。与人生的四境界同理,道德发展同样可以对应为四个阶段,且人生四境界与道德发展四阶段之间存在诸多共通与可借鉴比较之处。在从功利境界提升到道德境界的过程中,我们所需要的觉解基础,是"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的这个"利"还是社会利益的"义"?两者各有其合理性。而对道德由人向天地境界拓展过程出现问题的思考,为此为"义利之辨"的解答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将自然环境引入人类社会的伦理建构时,伦理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一种能够超越于传统的伦理理念的环境伦理,环境伦理会不会只是在自然环境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这是当代环境伦理遭遇的一个理论难题。要解答这一难题,首先要回到伦理的原点,即道德形而上学去寻找环境伦理的基本内核;其次,则要借助于后现代中的"他者"与"责任"的理念实现对传统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最终,环境伦理将在一种伦理转向的维度上实现其现实的合理性,乃至成为生态文明的核心伦理观念。沿袭这样一种思考向路,才能看到环境伦理的真正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建设的制度伦理环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道德建设是一项改造主观世界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说服、教育和引导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式,但是要保证道德建设真正取得成效还需要有制度伦理的关怀和支持。为此,必须把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作为加强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并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韩雷 《理论界》2008,(10):41-42
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由它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体系进步和完善与否来衡量,而是由其成员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体现的道德风尚如何来确定。如果道德规范得不到社会公民的普遍遵守,那么再好的道德规范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社会的道德标准也不能真正提高。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不仅需要有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和保障道德规范得到真正落实的制度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这些年风头正劲,但实际并不成功.因为它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立场上没有真正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而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也经不起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6.
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7.
伦理道德范式的变更将对环境刑法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取代传统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道德范式将对环境刑法产生重要作用,环境刑法应以生态利益为本位,其保护的客体应是生态关系.因此,非人类中心的新生态伦理道德范式理应成为环境刑法的重要伦理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8.
环境伦理是关于调解人与自然关系、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建设“三型社会”实践了中国特色环境伦理的内涵和精神.环境伦理是建设“三型社会”的道德指针和精神护法,建设“三型社会”是环境伦理的具体实践和价值创造.在新时期,通过多种路径选择推进环境伦理与“三型社会”的融合共建,促进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坚持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通过剖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所处的困境 ,论证了树立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试论道德境界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境界是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水平,是主体对周围世界价值关系的升华。道德境界的特质具有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生命价值的领悟;第二,对效用价值的领悟;第三,对精神价值的领悟;第四,对人的价值的领悟。四者统一构成衡量一个人道德境界水平的内在尺度,也是人们文化修养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1.
王建新  刘行星 《理论界》2011,(11):62-63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12.
赫丽萍 《理论界》2004,(1):68-69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而造成的人为破坏。文章阐述了环境道德的由来,并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种种环境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3.
现代道德是一种以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生活方式多元化和自主化相协调为目的,以健全法制为保障,来约束和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代中国,传统道德已经打破,现代道德还没有建成,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道德陷入困境。具体说来,造成现代道德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合理内核"隐退,导致现代道德缺失相应的文化基础;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现代道德缺失相应的社会基础;三是法制体系不健全,导致现代道德缺失相应的保障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上说,传统的和谐都是奠定在特定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道德和谐,这种和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困境。从学理上说,社会和谐只能是伦理和谐,只有复归社会和谐的伦理意蕴,确立普遍的道德合理性的价值原则,才有望使社会和谐成为现实。普遍的道德合理性既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又要求制度伦理的建构。而制度伦理的建构既应坚持制度的道德辩护,也应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其中,制度的道德辩护——德福一致是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道德境界的传统表述是大公无私,但传统的表述只适用于公共利益重大而又无法兼顾个人利益的特殊情况,而在诸如公共利益微小而个人利益重大的场合就不适用了。将共产主义道德境界重新表述为集体利益最大化,不仅完善了共产主义道德境界的表述,而且成为人们更容易实现,更值得向往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制度道德环境是道德建设的支点,是指以一定的道德制度和制度安排给社会公众提供道德养成和道德遵守的社会氛围。道德制度是构成制度道德环境的基础性要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是构成制度道德环境的主观因素。制度道德环境的建构依托于制度伦理的建设,并通过社会法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道德制度的规范化等途径来实现。制度道德环境应遵循社会正义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守信原则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伦理富有社会道德内容,若能高扬佛教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等伦理准则及相关的道德规范,必将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和诚信的关系,这对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交易环境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伦理富有社会道德内容,若能高扬佛教的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等伦理准则及相关的道德规范,必将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和诚信的关系,这对于降低交易费用,优化交易环境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明世法  李琳 《船山学刊》2008,(1):111-113
<道德经>中"道法自然、惟道是从、上德若谷、长生久视"的道德境界.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境界的扬弃和超越.老子的道德建构体现了道德智慧的高境界.其道德智慧弥足珍贵,它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问、跨越信仰和国度,历久而弥新,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中国伦理学界是依照"伦理就是道德"的认知范式理解和把握伦理学的对象的,这实则是一种误解.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两个相互联系又存在重要区别的基本概念.伦理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两者之间,伦理是本,道德是末,伦理是体,道德是用,道德因建构和维护一定的伦理关系而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形式,因此"伦理就是道德"的流行看法是不正确的.伦理学应当以伦理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社会道德建设和人的道德修身都应当以构建与当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伦理关系为宗旨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