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身习俗     
文身习俗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世界各地的许多原始民族和后起民族都曾流行过这种习俗。对于荚的追求,是所有民族文身的普遍用意。“交感魔力”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也是文身习俗所代表的基本社会功能。此外,文身还用于标明族徽,表记功绩等。文身习俗的产生,约在距今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身作为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内容,曾经声生过重大的艺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图腾习俗,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是氏族的标志。因此,原始氏族社会曾被称为“图腾社会”。在原始氏族文化中,图腾习俗同其它文化因素相比,它具有更大的鲜明性和稳定性。所以到原始社会末期,有着亲属关系的氏族部落集团逐步融合为民族以后,图腾习俗往往还长期地残存于古代民族社会之中(其间当然会有变化),因而成为区分族别和探讨族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田野作业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主要从达斡尔族信仰习俗、礼仪习俗、丧葬习俗、禁忌习俗、原始医术这五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探讨达斡尔族原始宗教思想对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可以说在达斡尔族的许多风俗习惯中体现出其原始宗教的印迹,达斡尔族原始宗教对当时的达斡尔族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此论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并能为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契丹族文化习俗为主线(包括辽朝建立前的契丹族、辽代契丹族、辽亡以后的契丹族),比照与契丹民族有内在联系的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奚、室韦、靺鞨、女真等,就契丹族早期文化与习俗及其特点进行考证分析。早在辽朝建国前契丹人就有自己的文化与习俗,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与习俗,军事文化与习俗,社会组织文化与习俗,法律文化与习惯,交易文化与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宗教、道德、信仰与礼仪,衣食住行文化与习俗。契丹早期文化与习俗具有原始性、流动性、粗犷性、融摄性、学习性、创造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原始宗教形态的萨满教,曾在我国东北、毗邻的西伯利亚乃至北欧、北美的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并对这些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蕴含在萨满教信仰、礼仪、神谕、传说中的大量信息,成为我们了解这些民族早期历史、文化习俗、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等诸方面问题的宝贵资计,因此,对萨满教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7.
民族民间信仰继承了许多原始宗教和道德习俗,如祭祀礼仪、图腾崇拜、禁忌传统等,这些民间信仰与伦理文化相互依存和共生,形成了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浓郁民族风情和特色民族文化。然而,民族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蕴含本土特质的“草根文化”如何突出重围,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裕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近年来族际婚姻在裕固族中日渐普遍,使其人口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对语言、家庭习俗等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对当地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情歌与民俗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作了大量异彩纷呈的民间歌谣,蒙古族情歌堪称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蒙古族情歌丰富多彩,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审美观念等在情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11.
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美德对个体和族群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本研究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整体文化的视野,采用调查法就蒙古族整体文化中的家庭美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380名成年蒙古族被试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是由家庭教育、忌讳、家庭习俗和尊礼四大内容维度构成;在现代蒙古族家庭美德结构中家庭教育处于核心地位;许多忌讳内容依然存在,而且在家庭美德的形成发展中起着稳定性、民族个性化和监控的作用;家庭习俗和尊礼相统一而存在,并成为家庭美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东北朝鲜族文学不仅表现出反帝抗争的时代性,还显现出多元厚重的民族素质与底蕴.东北朝鲜族作家凭借“下意识的文化自在性”,充分传播、诠释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包括朝鲜族的服饰、劳动生活、饮食、岁时节令等民族习俗文化,勤劳、顽强、坚韧、乐观、豁达等民族精神品格.对这些朝鲜族文化传统的恰切描述,成为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鲜明民族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也是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然而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受该族生存条件的限制。又受该族社会的制约,还与该族与友邻民族的交往有关,更是该族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产物。一句话,是一系列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是该民族的主要习俗之一,它毫不例外地也是上述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黔中苗族的牛祭习俗的变化和发展,有助于我们对于苗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指导当前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古代越族独特的崇蛇习俗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越族崇蛇习俗源远流长, 在今天的黎族、壮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及疋旦民中仍保留着崇蛇习俗。2.越族崇蛇习俗是有差异的, 各地所崇拜的蛇并不相同。有的越族崇拜无毒蛇, 有的越族崇拜有毒蛇。3.有的越族的崇蛇习俗属于图腾崇拜, 有的不属于图腾崇拜, 而越族的蛇图腾崇拜并没有发展为龙崇拜。本文还试对越族崇蛇习俗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与蛇类生活习性、越族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和越族人民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主要受蒙古族以及西域民族的影响,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古代西域民族和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16.
四千多年前的那场特大洪水,使海峡两岸流传着许多洪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家喻户晓,台湾高山族(古越族一支)御洪却鲜为人知.从洪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成因、避让洪水之方法、洪水酿成的习俗与禁忌、治理洪水的主体民族等诸方面,可知两地人民本是族同源及神相似的骨肉同胞.其创造的"人定胜天"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族际赠礼是不同民族交往的常见形式,但并没有引起较多学者的注意。崖底村回汉族际赠礼的个案显示,族际赠礼中渗透着不同民族的心理、习俗、信仰、道德、伦理等文化资本诸要素的运行,礼物经济是不同民族成员为争取最大社会资源的一种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8.
藏族、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藏族与纳西族关于人神分界宇宙观的比较入手,将“姜日木保”神山(文笔山)和玉龙神山信仰中的纳藏文化交融对藏族和纳西族的人与自然观以及神山崇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作为在族源、语系上有同源异流关系、在历史上有悠久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两个民族,藏族和纳西族的神山信仰和关于人与自然的宇宙观、人神分界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通过对两族神山信仰的比较研究,可以探索两个民族早期很多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崇拜因素,可以看出两族后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西南的许多民族在宗教、文化和经济方面都有长期的相互交往和融合,因此,对相邻民族的同类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了解,同一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相似文献   

19.
族体概念主要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的群体性生存和发展,西方族体概念主要包括"nation"、"nationality"、"ethnic group"等,这些概念内涵的纷争演变与民族国家这一政治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当民族国家成为最基本政治形态后,族体概念着重体现为是否能够组建民族国家的身份资格问题;在全球化加速推进、民族国家体系受到冲击时,族体概念则突出表现为民族认同与整合路径的选择。西方族体概念的语义流变与演进历程是根据本国历史文化特点而进行的理论创制,也是维护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理论选择。当前,我国也面临着国家整合与民族认同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在选用族体概念时不能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要凸显本土意识和学术自觉,构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理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十三世纪起,欧亚各国的一些文人、学者开始研究蒙古族的族源。伊朗史学家拉施特御修钦定的《史集》、伊赛·阿勒·阿昔尔的《编年史》、我国明朝宋濂等撰修的《元史》等是最早涉及蒙古族族源问题的著述,他们出于本阶级本民族的意识整理研究口头传说和原始资料,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如《史集》详细地研究了十三世纪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