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骆冬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8-101
在逻辑上,汉字图象先于声音,并且凭借字形来发挥其能产性。汉字在历经形体上的抽象后并没有削弱其作为图象的根本特质,而是凝结了想象力的核心,对对象进行了本质上的把握。在汉语语境下的思维方式以“字”为核心,语音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所寻求的中心的内在体验,在命名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汉字图象找到了抵达对象的方式,完成了认知的事实。承认汉字图象的先在地位,则显示了开辟一条打破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美学道路的可能性,实现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屈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5):82-85
表意文字汉字在起源上是有别于西方表音文字的象形文字,说它是以象征义应该有着不容置疑的本源性依据。因此,构成汉诗的象形文字在转化变异为英语的表音文字时汉字本身的语形视象必然会被消形匿迹。此一点在译界尽管已有讨论,但笔者认为已有的讨论要么不够切近要害,要么小而化之。因此有必要换个新的角度加以审视.以期为译学多备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字修辞利用的主要材料是汉字的形体。汉字的形体带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进行拆分与合并。汉字数量大、形近字特别多。汉字的排列和书写都遵循一定的顺序。这些特点都能用来形成汉字修辞。从象似性角度能分析汉字形体与汉字修辞的关系,可以揭示汉字修辞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发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33-37
汉字 ,这个中华文明的精灵 ,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更主要的还是国人思维、观念、智慧的载体。其丰富无限的底蕴 ,使它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 ;它体现出的人们对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精细观察和体味 ,又使它具有了启迪人类智慧的神奇功力。一个一个汉字 ,就活象一首一首饱具情韵的诗 ,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文字是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本文从语言性别歧视问题出发,根据汉字的构成方式,分析了汉字中“女”旁字所反映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歧视现象的生理,社会和文化根源,由此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和文字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卫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全汉字”的采集整理,直接的目的,是为建立“全汉字操作系统”提供全面、系统而又具体、可靠的数据;同时,也是从全新角度对古今汉字的再认识和大整理。本文报告了“全汉字操作系统研制组”两年多来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界定了“全汉字”的定义,提出了“字族”等新概念,阐述了全汉字的收字原则、字量、字序等,并进而指出,全汉字的整理研究,既是实践性、系统性很强的实际工作,又是理论性、探索性很强的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在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过程中,全汉字研究有可能成为传统汉字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7.
范亚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79-180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汉字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掌握汉语书面语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提高对汉字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汉字的特点和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应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3-86
汉字娱乐节目以审美的方式唤醒深藏于国人心中日趋淡忘的汉字情结;键盘、语音录入背景下的提笔忘字实质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呈现出潜在的文化危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汉字作为媒介在价值向度上具有文化的储存性、传播性、传承性。 相似文献
9.
李长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5):41-44
汉字教学,特别是中小学的汉字教学应该确定怎样的教学原则,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大纲》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从事汉字教学的语文老师自然可以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然而萧启宏先生倡导的“全息教学法”尽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汉字的主要功能、汉字教学的目的、以及汉字规范化的要求等方面出发,阐述笔者对汉字全息理论的看法,分析“汉字全息教学”的利弊得失,希望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便引导语文教师们在汉字教学中,分清学习的对象,确定科学的教学原则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汉字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从20世纪以来,这一传统受到冲击,汉字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低效率之中。汉字教学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化与教育的普及问题,汉字识字教学的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汉字学本体理论建设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字学理论研究有了进展,这对汉字教学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淑学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2):75-77
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i韵尾的汉字共 15 7个。除去 10个古入声字 ,归纳出了其余 14 7字的日语音读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汉语中古音的对应规律 ,以为母语是汉语的人记忆日语音读词提供捷径 相似文献
12.
以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月亮、钟声意象异趣为例 ,导出中日诗歌意象的三个主要不同 :广博豪放与小巧细腻 ;言志载道与余情幽玄 ;刚柔兼济与阴柔哀婉。进而认为造成这种异趣的原因与中日两国历史地理、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有关。日本古典诗歌开辟的小巧、细腻、言情、阴柔的路径 ,应当蕴有值得深入探讨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古典汉诗英译中意象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如贵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69-75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中国古典诗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象。关于古典汉诗的翻译主要围绕着形式与意义这一二元对立的现象来讨论,实际上诗歌翻译可以看成是对意象的一种恢复与再现过程。基于此,作者讨论了古典汉诗中几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可译性限度以及一些具体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古典美学中的“飞”是一个对古代文人的思考、创作与鉴赏至关重要,又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诸多文化特征的意象群。从其内在蕴涵、外在延伸及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表明,“飞”意象群在中国古典美学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所蕴涵的审美文化取向与审美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及其翻译困难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意象翻译的相关技巧:无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带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可使用意象转化法,并以意象解释法和意象省略法为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游仙"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仙"作为道教的一种行为方式,当其大规模出现在诗歌里,并成为诗歌意象的时候,已褪去了宗教意义上的迷狂,具有更多的文化蕴涵。这蕴涵有时表现为非现实层面的精神逃遁,有时表现为现实层面的文化追求。但不管怎样,诗歌中"游仙"意象的文化功能却是显见的:首先,它的存在为个体自我提供了一个寄托的精神场所。其次,它的存在为诗歌创作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最后,它的存在还为我们解读道教教义提供了形象材料。 相似文献
17.
周运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94-97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8.
19.
钟维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走的是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以表意为特征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就把汉字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汉字改革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 ,必须有持正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0.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95
"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认为"六书"之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将"六书"一分为二,一部分称为造字之法,另一部分称为用字之法,这种观点是建立在把汉字仅仅看作是文字--同拼音文字一样的文字的基础上的,依据这样的汉字理论研究"六书",必然得出"转注" 与"假借"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的结论.根据汉字的性质和"六书"本身的特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六书"不仅是汉字的造字之法,同时亦是汉语的造词之法."转注"和"假借"虽然没有形成新字,但却形成了新词,根据汉字字词合一的特点,"转注"和"假借"既是造词之法,又是造字之法.从这个角度看,"六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把"转注"和"假借"看作是"用字之法"而排除在"六书"之外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