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历史演绎中逐步形成,其发展历程大致经由族群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及政治共同体等五环节三阶段复合而成。秦汉以来,这五种共同体基本上和合为一,延续至今。在南北分裂时段,强势地域共同体会打破中央性、统一性,成为地方政权或地方割据势力。部分族群共同体会入主中原,成立全国性少数族群主导的政权。然而,基于心悦诚服的文化认同与基于分配正义的政治认同,始终是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性的坚强基点,是我们当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的历史根基与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我国基于民族工作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贵州民族工作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的同时,结合贵州的发展实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期,该任务面临着各种挑战,2020年发生的疫情就是其中之一。人类学对灾难的研究视角可启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灾难中的构建路径:将灾难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场域,通过灾难记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挖掘抗灾精神以升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在灾难治理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相关调查,简要总结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这些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如何建构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这是中国政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认同心理过程,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历经个体自我认同、内群体认同和共同内群体认同,个体自我认同是其基础,内群体认同是其纽带,共同内群体认同是其范畴表征。因此,通过社会化实现海外侨胞自我认同从自我到共同体的由内到外建构,通过中国政府自上而下国家意志的社会传导,实现其从共同体到自我的由外至内建构,解决“我是谁”问题;构建多重互动网络,以个体间朋友(亲友、同乡等)角色互动为基础,获得内群体身份(民族身份),促进其内群体认同,解决“我和谁一样”“我和谁一起”的问题;以跨群体、跨地域互动为基础,促进其共同内群体感知相似性,建构共同内群体身份(中华民族身份),最终建构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解决“我为什么要支持现存政治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原创性的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大发展,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10.
"五个认同"内涵丰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其在自身发展渐变中形成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回回"到"回族"的嬗变,不仅体现回族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也揭示了中国"家底"中少数民族("多元")不断凝结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体")的规律。"五个认同"的内涵表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使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族学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发挥经世致用为学科传统,中国近代史特有的历史语境,决定了我国民族学有聚焦时代任务的一贯传统。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给我国民族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命题。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新时代民族学,就要找准我国民族学发展存在的不足,在指导思想、学科目标、学科对象、学科定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着力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提升我国民族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智能算法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范式和变革性技术力量,重塑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场域:使话语主体从“集体化”转向“原子化”、话语秩序从“有序化”转向“无序化”、话语表达从“固态化”转向“液态化”、话语诉求从“物质化”转向“精神化”。从话语审视来看:智能算法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引导力分散、传播力受阻、阐释力遮蔽、吸引力弱化等现象。因此,立足于智能算法的运行逻辑与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要求,应强化数字具象式话语表达提升话语影响力、嵌入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强化话语感染力、建构多维互嵌话语环境扩大话语凝聚力、供给优质话语资源增强话语吸引力,从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因此从心理学社会认同视角对其探析有助于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以内外群体划分为基点,强调培育一种涵盖所有次群体的上位认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相互群际差异模型则认为认同威胁是造成群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主张在尊重次群体认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其与上位认同的嵌套关系,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探讨富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站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深入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个结合”底蕴,有助于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底气和信心。  相似文献   

15.
罗布 《西藏研究》2023,(5):22-31+159
18世纪西藏地方政局可谓起伏不定、动荡不止,却有一个主流趋势日益清晰可见: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从间接到直接不断强化。其大致过程是,借蒙藏上层矛盾和冲突之机,逐步加大直接干预力度,以驱准保藏终结蒙藏联合执政格局,改变当时地方治理运行不畅的局面,逐步推行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模式,最终形成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完备形态,得到西藏僧俗的衷心拥护,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成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以此解释宇宙、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在传统民间信仰体系里,各民族都相信自己的神话反映万物起源的“真实”。文章在分析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时发现,它们都隐喻了各民族同源共祖的认知理念。文章揭示出,同源共祖神话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同胞意识,这一意识源自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血脉相连的兄弟情谊,也源自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这与新时代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是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富有政策和理论意义。公民层面的政策是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培育人民主人翁的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民族层面的政策是处理好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在国家主导下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层面的政策是建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既有“多元一体”的结构性理论内涵,也有“共有家园”的话语体系内涵,是一个系统、发展和实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烨鑫 《民族学刊》2022,13(10):7-13, 129
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识,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内在动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孝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加强中华孝文化的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现实中,中华孝文化在各民族实践中依然葆有儒家思想的底色,对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清河  宋佳 《民族学刊》2021,12(9):35-40, 1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新闻媒体在这一伟大历史巨变进程中无疑扮演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议程设置者、认同沟通者与行动倡导者的重要角色;但面对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无碍化的媒介生态,我国新闻媒体需要承担的如上角色也无疑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休戚与福祉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与共产党的领导、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精神、提升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亲和力感染力、恪守“守正出新,行稳致远”的宣传工作原则,更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媒体加强利益传播、情感传播与文化价值传播以引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认同的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与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