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规模较大地移居越南.越南封建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华侨华人政策,并逐渐细化,使对华侨华人的管理有例可循,有法可依.越南封建政府对华侨华人政策的变化,主要是以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同时受中越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华侨华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他们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树颇丰。从华侨到华侨华人及其当代移民侨情的转变,相应的推动了国家和政府间不同时段的侨务和侨务政策,进而产生侨务公共外交。本文拟对我国侨务公共外交研究作一述评,望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侨务公共外交现今发展的面向和价值,以及探求侨务公共外交的新途径和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年来,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相距甚大,导致对世界华侨华人数量估算的分歧.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参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因素,并充分考虑新移民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影响,可以估算,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的73.5%.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及其眷属至少在250万以上.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性的现代用法。本文对“华侨”、“华人”一词的缘起作了一番考证 ,对华侨、华人的概念与定义的不同解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当今发生了从华侨到华人的话语变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注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新时期华侨华人文化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并将继续秉承中华文化价值观,从自在的文化向自觉的文化转变,华侨华人文化将架起中外友好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侨办将推出营造政治环境、优化政策环境、改进服务环境三大举措,进一步打造"暖侨聚力"品牌,提高为华侨华人、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和侨资企业服务的质量。新举措的具体内容有:发挥侨商在"十二五"建设中的作用;对新华侨华人创业情况进行调研,向市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做好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居住证、驾驶证、家属就业、小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期,数万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受华侨华人人数变化、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古巴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影响,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经历了起伏兴衰。古巴华侨华人经济体现出鲜明特征:一、华侨华人商业高度集中在"衣食"领域;二、华侨华人商业地理分布范围极广;三、华侨华人多从事小商业,资本额不大;四、华侨华人经商者不断增多,但仍以做工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对我市开展华侨华人统战工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欧洲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华侨华人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战前为第一阶段 ,二战后至 6 0年代为第二阶段 ,70年代以后为第三阶段。综观国内外关于欧洲华侨华人的研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描述性 ,介绍性的著述多 ,经过深入研究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著作少 ;二是对欧洲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 ;三是近年来欧洲出版的若干著述仍不时出现带有种族歧视的攻击性言论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湖南的农赈和合作事业是当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的基本内容。它们主要是在灾荒的环境里发生和成长起来的,这对于赈灾救灾和加强农村的赈务具有积极意义,但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终南捷径。关键词:湖南;农赈;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减灾救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加强社会治理、保障民生亟需解决的现实热点问题.基于系统论的视角,分析公众参与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的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共变性.研究发现,政策法规对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体的参与意识对主体的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媒体促进对参与主体的能力素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主体能力素质对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主体成长对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显著正向影响;主体的参与意识对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乾隆朝是我国古代赈济灾民政策措施的集大成者.乾隆即位后,用了近5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赈济类型的确定这一灾赈的关键问题,在清代首次实现了有例可循和有法可依,真正做到了将历史继承与适时创新相结合.针对灾后不同时段内灾民的不同窘况和需求,在中国荒政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抚恤口米、抚恤、急赈、大赈和展赈等多种灾赈名目,使灾赈类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拯灾民于困厄,也为后世灾赈相关事宜提供了有益范式.  相似文献   

14.
依据1934年至1940年荷属印尼万隆华侨公会出版的《华侨月刊》,试图对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进入抗战这一时代背景下该社团的日常活动进行细致考察。通过对共计59期《华侨月刊》的爬梳,可将万隆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进华侨经营事业的发展;服务华侨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华侨素质;支援祖国抗战和救灾。华侨公会的日常活动深刻折射出经济危机和中国抗战背景下华侨社会的迫切需求,南洋华侨与居住地政府、南洋华侨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抗震救灾方针政策体现了国家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思想。新中国抗震救灾方针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邢台地震后地震工作方针确立、改革开放后抗震救灾工作方针调整和20世纪以来地震工作方针不断完善。中国地震工作方针以"预防"为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抗震救灾方针政策的历史进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华侨的身份与内地居民、港澳台同胞略有不同,却仍属于中国公民;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中国公民侨居海外的历史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新华侨出入境数量剧增,归国定居活动日趋频繁,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尤其是华侨的身份证件、华侨及其眷属的出入境权益、归国工作、长期居住、围籍和户籍与现行法规、政策之间的冲突问题更值得研究解决.建议制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应涉及华侨及侨眷出入境权益保护的条款内容,至少应在附则中声明:本法中所指的"中国公民",包含内地居民、港澳台同胞和华侨.为使领事保护的范畴涉及海外华侨,有必要依法认定华侨的身份.为便于管理入境后尚未定居的归国华侨,可视其居留期限分别颁发<华侨临时居留证>或<华侨居留证>.上述改革举措希冀能有助于完善移民立法和落实侨务政策.  相似文献   

17.
集中体现在郑和下西洋的明初海外政策,其核心是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既是为了营造"万国来朝、四夷咸服"天朝"的气势,也是中央集权政府打击东南沿海民间贸易和海上流民的措施.其结果是"倾国力"进行的"下西洋"活动因国库告罄而无力继续."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随之烟消云散,宋元时期国人方兴未艾的海外拓殖也为之中断.明朝政府也因此背向海洋,继续维持海禁政策.中央政府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海外拓殖事业的敌视,是明清时期国人海外贸易与移民扩张的最主要障碍,它使中国多次丧失向海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鼓励民间自救和侠绅助赈。文学文本的记载表明,侠绅赈灾民俗记忆与传统美政理想关系密切,可成为官府的有力补充,讲究救灾捐助而又不伤及受灾主体自尊。赈灾需要孳生了神仙异人的民俗想象,而豪侠义士期盼也是对侵赈冒赈等恶劣现象不满的文学表现,实现获得救助的民俗心理显现。侠客与清官联盟的最大成效,莫过于帮助清官惩贪济民。仙道救急书写的对象化意义不容忽视,既是被灾者主体意识的迸发,也是单一生产生活模式的折射。御灾文学一再重申仙道救急中“法术”与神技的功能,也是大众期盼新生活的心理投射。  相似文献   

19.
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国际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导致海外国民保护的客观需求迅增,国际法的人本化趋势促进了国际层面个人权益保护的发展,中国政府的职能调整在外交领域促生"外交为民"理念,需要有效承担海外国民权益保护的重任。外国人待遇是确定海外国民权益的国际法基础,属人管辖是国籍国保护在外国民的国际法依据。海外中国国民权益保护的途径首先是受害人用尽当地救济,其次是起到预防与协助作用的领事保护,而外交保护、国际人权保护只是补充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