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勤早  李永政 《民族学刊》2022,13(8):24-31, 15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创新。英雄文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主轴,发挥英雄精神的导向作用,培育与提振英雄文化,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意义重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英雄文化新的时代意蕴,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熔铸的时代精神、以民族复兴为核心凝聚全体成员的时代要义、坚持人民主体性的时代方略构成了新时代英雄文化的时代意蕴。英雄文化的独特内涵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从历史维度上看,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步与发展;从民族维度上看,诠释与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从现实维度上看,彰显和汇聚共创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明确新时代英雄文化的培育方向,打造多元立体的文化传播模式,优化文化的时空情境建构,充分汲取英雄文化的教化激励价值,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涛  张艳 《民族学刊》2022,13(5):108-113, 142
以互动仪式链为研究范式,以情感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武术本身所涵盖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构建起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的动力融合机制,并指明情感建立能有效传递武术彰显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身体在场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由认同到实践的转化,情感输出能构筑情感归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共建情感共鸣、共享场域互动和共筑集体意识的互动仪式链策略指引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助力。提出建立民族精神培育与学校武术教育融合的传播策略,将学校看作是互动仪式发生的重要场域,把武术教育当作产生情感互动的关键纽带,不仅是民族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形成的枢纽,更是促成民族精神培育和传播实践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汤夺先  王雯雯 《民族学刊》2023,14(1):23-31, 142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在维系民族精神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作为红色文化的物理空间、革命精神发扬的文化空间,其红色记忆和行动均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内容构成具体包括纸质文献、场所场地、用品用具、设施设备、文艺作品等。以红色文本为叙事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红色基因,在生成中激活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价值、在阐释中提升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价值、在传播中延伸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普及红色文化教育和强化党政引领是推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以"跨文化沟通教育体系""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为标志,中国人类学者从全球、国家、地方三个层面开始系统探讨学校教育与共同体建设问题.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为标志,国家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培育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进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纵观百余年来中国学校教育塑造国家共同体的理论实践,其核心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选择、整合与传递问题.要构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承对于增强价值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具有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在印证历史、传播话语、构建民族精神以及实现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革命纪念园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继承、弘扬和不断发展创新的使命和责任。在新媒体时代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价值内涵、丰富红色文化物态形式、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载体、增强红色文化感官体验,才能使红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持续焕发生命力,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朱清河  宋佳 《民族学刊》2021,12(9):35-40, 1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新闻媒体在这一伟大历史巨变进程中无疑扮演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议程设置者、认同沟通者与行动倡导者的重要角色;但面对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传播无碍化的媒介生态,我国新闻媒体需要承担的如上角色也无疑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事关中华民族共同休戚与福祉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取向与共产党的领导、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精神、提升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亲和力感染力、恪守“守正出新,行稳致远”的宣传工作原则,更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媒体加强利益传播、情感传播与文化价值传播以引导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方位认同的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与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民族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政治高地、文化场域和心理空间,依循思想激发—情感培育—价值凝聚的逻辑进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原则,强化思想导向功能;构建以“家”为核心的育人场域,深化情感归属功能;推进灌输式与启发式相融通的育人模式,固化价值共识功能,最终实现育人导向、育人场域、育人模式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詹小美  赵晓营 《民族学刊》2021,12(1):42-48, 88
2019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情感动员的化境,指向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心理化过程,"活动"与"时间"的结合赋予记忆空间以表达意义的角色,凸显了从"体验到沉浸"的叙事性转变。其中,诉诸情感、仪式设计和情感变压,折射情感动员"符号凝炼-内涵解释-交互联动"的"修辞结构",以互动仪式链的运作机制衔接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的修辞指向;时空情境创设与视听符号的综合运用,映射观念象征符和行为移置链交互作用的"沉浸结构",以符号所指的解码释义连接"凝缩"与"唤醒"的修辞实践;情感动员的价值感知、情感同化和接纳重构,投射共同体意识传播"情感-利益-价值"演绎的"认同结构",以沉浸空间的层级性演进链接自我建构与匹配性建构的修辞意蕴。  相似文献   

9.
传统祭祀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整合器,是赋予社会成员公共意识、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祭祀作为社会记忆贮存器,承载了许多原型要素、生命母题和价值隐喻,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文化心理和精神支撑,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并成为卓有成效的文化认同实践形式。祭祀的整合功能是传统国家建构自身的需要,中国传统祭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整合形式,它通过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规范社会行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炎龙  江澜 《民族学刊》2021,12(1):49-56, 89
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和构建的过程始终立足于近现代中国的现实发展。本研究通过对意识观念萌生、文化历史溯源和社会现实观照三个方面的历时性梳理,试图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基本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认识和新时代民族思想指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凝聚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发展过程中,不同媒体的话语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独特的内在传播逻辑。机构媒体兼具权威性和拟人性双重风格,在传播叙事中强化国家整体性。平台媒体的技术赋能,也强化了议题的交流讨论和用户的具身体验。内容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个人叙事,更多主体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主动阐释和书写叙事,传递民族独特性。中华文明是在互相学习、吸收、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各有特色,各民族在遵从各自的民族认同的同时,又始终秉持共同的价值认同。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的媒体话语叙事中得以发展、强化,技术的发展进步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进行民族话语表达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的表演和展示平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征程的历史凝结,补钙壮骨,通今溯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耦合逻辑。在政治上,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前提;在经济上,红色文化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民族互惠指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红色文化标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国底色,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动力;在社会上,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认知;在生态上,红色文化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交响协奏的生命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生态底线。  相似文献   

13.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姚贱苟  石周波 《民族学刊》2023,14(2):8-15, 151
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拓跋鲜卑的西郊祭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郊祭天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前拓跋鲜卑统治者最重要的祭天形式。淫祀诸天神、女巫主祭下的骑驰绕坛、夏四月西郊祀天等是西郊祭天的显著特点,它是拓跋部传统的天神崇拜、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仪式与汉族的郊祀制度三者结合的产物,而其长期存在则是因为适应了三分结构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政治基础和底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确立的内在逻辑和演进机制入手方能辨析其本质特征,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最终确立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共识形成和确立的基础是广泛的爱国主义。因此,"中华民族"及其议题本身不具有制度规定性,具有价值中立性特征,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方能形成巨大的现实力量。在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守持续滋养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内在的规定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要凸显社会主义属性,切实把握方向和大局,以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三重差序格局的文化视角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助于把握这一概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现实的文化实践。首先,基于"中华民族"的三重差序格局包括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全世界华人的中华民族。由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差序格局包括各民族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人民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世界华人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三重差序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三重差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重差序的文化连接和文化超越。贯通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差序格局的是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和根基。  相似文献   

18.
廖杨  杨志群  张木明 《民族学刊》2021,12(1):73-82, 92
2019年至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和持久的防疫、抗疫、战疫实践中,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得到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自媒体和融媒体的作用下辐射汇聚,形成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向心力、聚合力、凝聚力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在这场防疫、抗疫、战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健康和美世界的实践中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强音,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的民族特征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徐强  刘洋 《民族学刊》2017,8(1):70-74,117-118
Among Taiwan’s aboriginal tribes, the Paiwan has the most exquisite decorative adorn ̄ments on their costumes. In addition to the decora ̄tions of their clothing, they also give importance to the decorations on their headdress. Every group designs different headdresses according to social status— this also reflects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group. The headdress is an external marker of ethnic culture, the carrier of ethnic customs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it helps to transmit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Paiwan people have various forms and shapes of headdresses which are designed freely according to the designer’s artistic inspiration. However , the snake form can only be used by trib ̄al leaders. The headdresses are mainly made from natural materials, such as eagle feathers, animal hides, animal teeth, horns, flowers, grasses, seeds, colored glazed beads, shells, ceramics, metal, etc. However, eagle feathers, animal hides, animal teeth, horns, and colored, glazed beads can only be used by leaders and nobles;common people are strictly forbidden to use these material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Paiwan and their festivals and sacrificial ceremonies determine their various headdresses. The headdresses and head bands of the Paiwan are made mainly from black or red flannel; the shape and the use of the materials reflect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Head ̄dress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ose of leaders, no ̄bles, warriors and commoners.
The form of the Paiwan people’s headdress consists of strong layering;each is decorated with a variety of materials, cre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effect. The decoration of a moulded cottonmouth snake on the head band reflects the people’s snake worship, and also the group’s aesthetic conscious ̄ness and worship of ancestors.
The decorative expertise and complex working process reflect the Paiwan people’s superb skills in weaving. The materials used for the headdresses of Paiwan people are mostly derived from nature, and strongly reflec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tem worship is characteristic of Paiwan reli ̄gion, and it is a form which combines the worship of nature and ancestors. The forms of animals re ̄flect the psychology of Paiwan people’ s original worship in which they depended on getting along with nature, and in which they placed their hopes in Totem worship.
The Paiwan have many myths, which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lture. The forms of the sun and cottonmouth snake, which decorate the headdresses of the leaders, reflect that the sun is the creation of life. Chamilia beads are regarded as a class symbol by the Paiwan people, and have a protective function.
The first child of a Paiwan family, no matter whether it is a boy or girl, has the right to inherit property of his/her paternal or maternal home. One should also notice that the colors, materials, and forms of the headdress of Paiwan man and woman in the same class are the same.
In summary, the shapes and forms of the Paiwan people’s headdresses vary. They reflect the Paiwan people’s uniqu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embody the Paiwan people’s excellent tech ̄niques in traditional decorative handwork. The use of colors represents the Paiwan’s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n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group’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e. Headdresses are not only an exter ̄nal form of decoration, but they also hav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e class system, taking nature as beauty, worshi ̄ping ancestors, their myths, and the equality be ̄tween men and women reflected in the headdresses of the Paiwan people indicate the Paiwan people’s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natural worship and pur ̄suits in life. The study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headdress of the Paiwan people can help to protect Paiwan traditional adornment technique, and enrich the requirement of diversity in headdress design.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中,来自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学者对“文明对话”给予了热情的回应和高度的重视。本文拟以杜维明先生多年来身体力行的“文明对话”论域和美籍伊斯兰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文明对话中的“精神性”探讨为例,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分析比照:一、站在西方文化“马赛克”上的跨文化学者;二、反思启蒙,发掘自身传统的精神资源;三、寻求各自文明中的精神资源和超越性人文价值;四、在生态伦理层面寻求各自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五、文明对话中知识分子的角色和立场;六、参与主持回儒对话:促进伊斯兰与儒家文明对话实践。并对他们的文明对话的主张要旨和思想理念,进行宏观的比照和微观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