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进行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底层逻辑。在构建新格局中统筹发展与安全,既是要求积极应对当前国内外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也是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保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产业安全和周期性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之间逻辑关系,揭示双循环新格局中内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通过拉动内需、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核心技术创新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衔接,为实现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背景下统筹发展及安全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工理论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理论依据,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实现微观分工、宏观分工和国际分工的衔接,实现国内分工与国际分工的有机结合,促进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衔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蕴意是改善和调节劳动分工,促进中国以国际分工、国际市场和国际循环为主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向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和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的转化。从分工理论视角下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出发,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是以分工理论为指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 构建具有自主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消费引领创新,培育新型消费体系; 把国内流通与国际供应链体系相融合,推进中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在更高开放水平上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相对接,用优进优出的发展模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起点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其成功签署能够助力中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构建,能够为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提供新动力。从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实际情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出发,对RECP发展与现状进行描述,进一步从RCEP如何促进国内大循环、RCEP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机制、RCEP潜在经济效应、依托国内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价值链视角,研究RCEP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需要在深耕国内大循环提质扩容和国际大循环内外联动的双循环战略目标下,进一步消除国内市场壁垒,发挥传统产业和大市场优势; 进一步构建完整高效的内需体系,在消费和投资两个层面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 进一步构建包括高中低端的完整产业链,建立协调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加速形成国际区域经济比较优势; 进一步激励资本进入创新研究领域,在信息数字化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实现科技强国,依托自主创新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性蔓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强调联动循环、主动循环和动态循环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看,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在于构建双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国家战略为依托,利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多层级消费市场和统一大市场等优势,铸就双循环内生市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制造业服务化为竞争新优势,以数字经济为新契机,打造双循环的产业支撑作用;改善营商环境,培育双循环的企业主体地位,形成供给更高质量、内需更具活力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当前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是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的基本方略和必经之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从全球来看双循环呈现出国内循环崛起、国际循环收缩的新周期特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循环策略选择上存在差异,分别阐述欧美发达经济体“高度外向型”、东亚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度外向型”及拉美发展中经济体“低度外向型”双循环发展模式及特征。通过梳理我国国内国际循环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国内循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国际循环的目的是提高国内循环水平,参与国际循环是决定我国双循环发展层次与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理性认识与合理应对中国国际新方位提升,积极融入全球化、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大循环水平,加快国内改革为高质量双循环发展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防止经济内卷脱钩、增强全球化机能,保持“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施策。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选择,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理论支撑.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强大并富有韧劲的"双循环"新格局,是我国"十四五"及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命题.笔者侧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建设,基于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比较优势动态转变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透过近年来国际贸易单边主义和技术封锁本质及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等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总结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经验,探讨新时代我国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技术创新推进"双循环"新格局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背景;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应从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此形成新发展格局:(1)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2)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3)加快建立和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4)加快消费转型升级、重塑新型消费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习近平在明确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型格局。对于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首先对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中国自由贸易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啮合点”,并从中国自由贸易区区域价值链构建、市场规模扩张、一体化深度加强、自由化程度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从自由贸易区建设角度提出了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政策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循环的视角厘清国内国际双循环,基于供给和需求面构建双循环测度框架,由全球投入产出(ICIO)表调整缩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竞争性投入产出表,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解,对1995—2018年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测度,并由测度双循环结构分析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创新模式。由测算结果可知:1995—2018年,国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U”型曲线;国际循环对GDP的贡献率呈现倒“U”型曲线。研究表明:在数量上,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国内循环立足于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模式有待实现;国际循环虽然充分利用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价值链,但原有的利用外资等增长方式转换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也有待实现。提出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的双创新模式,从而实现中国新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与美国政府挑起的经贸争端相叠加,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但当前面临制度成本高、融资成本高、中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且支出占比不合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循环"新格局的塑造。基于治理情境的分析视角,着眼于"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激活民间社会活力,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制度、信任、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教育公平等方面奠定社会经济基础,通过内部循环的消费驱动、高端产业的投资驱动以及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营造信任、信心和富有预期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合作不仅要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接轨,还要打造新的全球化“双循环”枢纽节点。面对中美贸易战的升级和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企业需要采用新的国际化理念,提升生态位,适应新的发展格局,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国际与国内供应链的生态系统,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国际与国内双循环的枢纽机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创新制度化“共生”发展模式。研究企业生态位优化算法是分析“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有效性的方法,针对目前“一带一路”企业供应链合作存在的“孤岛”问题与不足,对企业生态位的重叠度和宽度进行算法优化。通过算法优化与验证,创新国际“双循环”供应链合作新模式,适应国际国内变化新形势,建设“一带一路”供应链的“双循环”生态系统,以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国际国内大循环产业的枢纽节点作用,提升“一带一路”我国产业生态位和企业生态位,从而推动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双循环”供应链合作生态系统的新发展,形成“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应对逆全球化趋势、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逻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明确"双循环"一个要义,打通供需两个端口,耦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个链条,循环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练好新理念、新科技、新经济、新基建、新机制五大内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为破解中国经济发展新困境提供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发展指明新方向,为世界新一轮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比较优势日趋明显,在经济发展、原始创新、市场培育、改革开放等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素,着力夯实现代产业体系这个重要基础,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从而加快畅通国内大循环。还应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促进国内国外双向联动,全面优化对内对外开放环境,从而使得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5届,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作者以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分析和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多年经贸往来所构建的经贸合作关系,并较系统论述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如何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产业共生视角,分析"国际大循环"战略下中国产业转移实践、产业转移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产业转移不同阶段的差异。立足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抉择,通过对产业转移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的双重维度分析,研究了中国产业转移的演化路径以及产业转移"共生系统"与"共生环境"的交互作用。应立足于"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同时主动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RCEP签署的重要机遇,统筹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在不同演化路径下的差异化需要更合理地引导产业转移。同时,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信息共享优势、稳定政策指导、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标准化体系等以实现中国产业转移的高级化演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内和国际环境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供给和需求两端处于结构性调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意味着将重心转移到服务国内需要上,充分发挥内需潜力,提高经济竞争力和韧性,并以此为基础,主动地、开放地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须全局地、系统地、开放地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多措并举地畅通和优化"双循环",构建区域平衡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全局性部署,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透过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从经济运行可靠性、要素市场支撑性、统一大市场培育、贸易往来、投资往来、技术交流、国际科研七个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指标体系,并开展动态因子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各省份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表现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不同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排序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影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分为市场整合与营商环境、科研合作与观念开放、经济活力与信息融通、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等四大类。因此,建议加快整合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动态监测系统,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党中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形成新发展格局中需要更加综合的视角考虑中国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力资本及人口空间分布等因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独特优势。中国拥有的巨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巨大市场效应,有利于促进和带来社会分工精细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巨大的人口规模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而充足的有效劳动供给、人力资本和人才储备;巨大的人口规模也为技术创新和进步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以及市场需求条件;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广袤的空间回旋优势、利用区域间发展差异特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梯次转移,保持产业体系的完整和协调发展,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禀赋的配置。因此,即便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只要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内需和外需、投资和消费、出口和进口等环节的联通枢纽作用,必能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保障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纽带,双向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面临重塑和调整。研究认为,应当以推动新时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提高双向直接投资的质量,畅通供应链和产业链;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依托,通过更高水平的双向投资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水平的提高; 建设高水平自贸区和自贸港,提高对外开放标准,更高质量吸引外资,提升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技术含量和自主性; 在畅通要素流动领域,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更高标准的要素流通市场体系,降低制度性交易费用,提高生产率和对高质量外资的吸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