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娟 《理论界》2013,(11):16-18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新形式.奥图泰尔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将后现代主义分析和解构方法引入地缘政治学,通过分析“具体景观”、“选址”和“知识引用”的关系,提出地理是一种带有价值立场的地理知识或书写.在此基础上,他对话语生产主体和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出这种话语和书写的背后权力的运行和实施.同时,他指出从现代主义情境到后现代主义情境的过渡中,出现了很多新地缘政治话语,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任务,始终是质疑这些话语背后存在的“地理-政治性”问题.奥图泰尔批判理论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将地缘政治理论视为话语和书写,并从话语建构过程中发现理论中存在的问题,他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批判方法,为批判地缘政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研究世界或区域的地缘政治关系。除了通过对某个或某些地缘因子进行专项研究外,往往需要对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关系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考察,现有的地缘政治学相关概念不支持这种整体研究,因此需要建立能够用于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新概念。本文参考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概念,构建地缘政治形态概念,并以此推导出整体考察地缘政治关系的基本方法,作为地缘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当代地缘政治学研究的新视域与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冲突为内核,以地理空间的控制与争夺为主旨,这便是传统地缘政治的精髓.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分析某个国家的地缘政治对其国家行为的影响,那首先要确定采用何种分析方法.传统上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更多的是从其本身的地理状况来探讨,无论是所谓的"心脏地带",还是"地理枢纽",都是把俄罗斯当作一个中心来进行分析.这种将俄罗斯中心化的倾向在美苏两极对峙时达到了顶峰,统治这一地带的政府没有认识到国家权力本质的变化,总是固守着旧的"大国"理念和传统地缘政治学所谓"空间范围的控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赵银亮 《学术探索》2003,7(4):55-57
摩根索地缘政治学是其强权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摩根索地缘政治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摩根索在批判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同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缘政治观;其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和悖论,但其对美国外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参与北极事务的国家不断增加,大北极地缘政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地缘政治学对自然地理因素的认识在北极域内、域外国家权力的变化中得到了体现,形成了大北极地缘政治的物质基础。批判地缘政治学对思想观念的认识也在北极域内、域外国家的北极政策变化中得到了验证,形成了大北极地缘政治的思想观念基础。后批判地缘政治学对“领土”与“空间”的认识为构建“领土”与“空间”两种叙事提供了依据,从而提供了“北极身份”和“全球身份”并行并相互强化的大北极地缘政治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宋静  杨烨 《兰州学刊》2012,(3):171-176
文章通过梳理近现代捷克民族精英对地缘政治范式的思考历程,指出两者在捷克民族政治思想史中的对立性。面对国家身处欧陆夹缝的困境,反地缘政治学派则从道德政治的制高点对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进行鞭挞,展示出捷克民族追求真理、正义和谋求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取向。因此,反地缘政治学在捷克政治主流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国家面临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地缘政治思潮总是不同程度地"回归"政治舞台。传统地缘政治学派坚持国家的统一性与对德国的斗争性,持不同政见者则表现出亲斯拉夫的意识形态取向,而捷克官方最终选择"和平分手、重返西方"的政策实践作为对地缘政治之争的历史性了断。  相似文献   

8.
美国遏制战略的地缘政治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战期间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名声狼藉并不意味着地缘政治思维及其研究方法的终结。美国的政治家们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屑于提及地缘政治学,但是,通过对二战后美国遏制战略的剖析,我们不难找到其理论中的地缘政治思维,其全球战略的地缘政治结构也一目了然,历史的地理规律一直在延续。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美国的外交行为具有恒久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疆的实地踏勘考察,美国边疆学家欧文·拉铁摩尔针对新疆地缘政治问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套思考新疆地缘政治的研究模式。他以"新疆之新疆"、"中国之新疆"、"世界之新疆"三个递进发展的"空间层次"为逻辑"中轴",从地缘视角勾勒出中国新疆的重要地位,并以"时间线索"将对新疆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历史分析"互相结合,体现出高度的研究技巧。拉铁摩尔的新疆地缘政治研究不但为思考新疆国族构建问题提供了新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方法,也为深入探讨民族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拉铁摩尔的理论或因"理论先行"而多有弊误,但他由思考中国新疆地缘政治问题所提炼出的"边疆视角"仍然为地缘政治学的学术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国际关系理论中,地缘政治学说从19世纪末至本世纪40年代(二战前)盛极一时,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里却被人们封存入册,因为地缘政治曾与德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纠缠在一起———在人们心目中,地缘政治是替侵略战争辩护的“伪科学”。地缘政治在我国学术界少有人研究,原因亦然。随着世界政治格局进入后冷战时期,尤其在东欧剧变、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波黑战争、北约东扩等一连串国际大事件发生后,地缘政治由沉寂变得“火爆”起来,成为各国政府要员讲话和报刊杂志频频出现的时髦字眼,政治家、战略家以至社会公众对地缘政治的深切…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缘政治理论开始出台,其内容从“动态边界”说、“生存空间论”、“海权说”、“陆权说”逐渐发展为“边缘地带论”等。自地缘政治学产生以来,它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对外政策。由于朝鲜半岛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属性.自近代以来,一直是大国势力角逐之场所。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的视野之下,稳定的文学本质被质疑和颠覆,但是,英美的理论家并没有放弃对文学观念的建构。他们或是在理论层面梳理多种流派谱系,指出理论或批评的发展方向;或是大胆重识文学现实,提出相对的文学观念;或是视解构为一种方法,辩证的提出文学的本质就是超越一切本质。这些理论的建构,启示目前我国的文学理论书写,在观念上,应该超越本质和非本质之争;方法上,从当下的文学问题、文学思潮和流派出发,在解读这些文学现象的过程之中,生成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3.
冷战结束后,科恩根据后冷战时代国际权力的重新配置绘制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结构图,这是一种将政治世界作为不同等级——跨国家、国家和地方之间相互依赖的体系,将政治地球设想为不同发展阶段进化的统一体系。他突破了地缘政治学家仅关注地理环境与特定国家权势竞争关系的传统,使地缘政治学成为发展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政治;当代文论中"本质主义"话语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服务于政治需求,这是断定"二十七年"文学本质主义主要缘由.出于对政治的片面化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极力和政治撇清关系,试图寻找文学自律,但这并没有使文学完全摆脱本质主义的影子.当下话语理论和文化研究中的微观政治淡化了本质主义色彩,文学和政治在关系主义维度上开始重新对话,它们也隐含着滑向"绝时相对主义"的危险.因此,文学的政治诉求并不绝对导致本质主义,如果梳理各个时期的政治以及文学的具体观念,文学、政治和本质主义的关系就显得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1904年的江孜抗英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学说是这场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拉蒂尔的“国家有机体说”是直接理论基础。英俄两国争夺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北上南下战略在中亚、西藏迎头相撞是战争爆发的外交原因。新世纪初西藏的地缘政治价值进一步提升。西藏接近中亚国际政治斗争中心和能源争夺中心。西藏具有中国地理和资源屏障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缘政治学以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基础,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环境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信息社会的初步形成,结构主义取代地理决定论将成为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后"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界开始引介与接受"后学"思潮,完成了一个理论观念的相遇、选择、接受、借鉴以及应用影响的过程.但在"‘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并没有放弃理论对话的努力,更没有遗忘理论建构的责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系统整理和消化当代西方文论的新现象、新思潮、新发展、新趋势,并有效地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相联系,以增强中国文论的生命力,这仍然是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反本质主义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自雄 《学术探索》2009,(3):116-123
对反本质主义的批判进行必要的再批判,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根本弊端,并不在于反本质主义者所简单归结的同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模式,而在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中国文学理论也应该有所建构,不应走向反本质主义者那样的极端解构,而是应通过个人写作模式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建构,并有利于走出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9.
岳小颖 《理论界》2008,(7):218-220
地缘政治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方面。各国制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的思考。本文首先从地缘政治概念入手,对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海、陆、空、太空地缘扩张的现实,阐述了地缘政治思想理论如何指导国家行为,进而使美国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制高点。这对21世纪的中国有理论和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转变,国际合作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势头强劲.西方学术界纷纷从不同理论视角阐释国际合作的动因、模式与过程,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霸权合作论、国际机制合作论与共有观念合作论.本文试图对这些国际合作理论进行综述,并试图在比较中给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