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安林 《民族论坛》2012,(23):34-36
<正>当一个国家和地区有了长时间的和平与安定,人们思考的人生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人们寻根问祖的心情会变得更为迫切。而瑶族,这个自元朝大德年间迁徙流散至世界各地的民族,在500年以后则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寻找千家峒运动,寻找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千家峒"。  相似文献   

2.
寻找千家峒     
千家峒千家峒你在哪里?在瑶族的祖辈的传说中,在族谱中,瑶族早先住在千家峒里,后被官府围剿,才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路。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从东南亚迁徙到美洲、欧洲……越是迁徙漂泊的民族,越是怀念自己的故地,寻根是他们永恒的情结。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前的5月...  相似文献   

3.
2001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广西)瑶学会、临湘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临湘市政协承办的“湖南临湘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临湘召开。来自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和北京、武汉等地的瑶族专家和瑶族老干部共46人出席会议。会议对瑶族千家峒、漂洋过海、迁徙等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研讨。通过实地考察和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临湘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早期千家峒。2002年1月20日,临湘市政协收到中国(广西)瑶家会寄来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意见书指出:“龙窖山千家峒风光绮丽,生态环境良好,瑶族遗迹众多,规…  相似文献   

4.
为民族寻根溯源,一直是件十分艰难困苦的事.然而,有这样一位教授,他20多年来孜孜以求,不辞辛劳,为瑶族寻找梦中的"世外桃源"顶礼膜拜的圣地--千家峒.他,就是湖北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  相似文献   

5.
为民族寻根溯源,一直是一件十分艰难困苦的事。然而,有这样一位教授,他20多年来孜孜以求,不辞辛劳,为瑶族寻找梦中的“世外桃源”、顶礼膜拜的圣地———千家峒。他,就是湖北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  相似文献   

6.
千万次叩问千万次寻觅千家峒呵你在哪里神奇的山寨田峒是否那世外桃源展示的只是一幅久远迷人的画卷留下的却是千年难解的情结寻根漫溯五百年风雨历程等待何日是回家的归期瑶族千家峒呵你让盘王子孙如此魂牵梦萦千家峒呵你是瑶人心中的香格里拉记忆中那里是快乐天堂何时找到那块思念的乐土何时回归到那片精神寄托的家园十二节锯下的白牛角留下太多太多的思念四海漂泊的瑶家十二兄妹呀早已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园当历史的车轮辗过二十一世纪瑶人向往的千家峒啊是祖国山河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圆就瑶人千百年来寻根的梦想9…  相似文献   

7.
龙窖山位于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处,处洞庭湖、鄱阳湖与长江三水之间,经考证确认,此处与瑶族传说中的千家峒相印证,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具体位置,由此形成了民族学上代表追求理想与信仰的千家峒运动。龙窖山瑶文化旅游开发属于千家峒运动的组成部分,因历史人文环境的变化缺乏瑶族人口的基础,但作为主题文化旅游开发具有足够的史实依据和权威的民族学支持。龙窖山是千家峒祖地,都庞岭是千家峒圣地,二者互不否定,未来有联手开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程华清  向阳 《中国民族》2010,(4):63-65,I0004,I0005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哲学命题,人们也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人类究竞起源于何地?是非洲,还是亚洲?考古学界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争。  相似文献   

9.
“千家峒古都”的缘由  2001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应中共江永县委、江永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湖南卫视《奥秘中国》栏目组14人,到地处湘南都庞岭的江永县瑶族千家峒故地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研究瑶族千家峒历史的宫哲兵教授,国际著名学者、我国炎黄源流研究专家何光岳研究员,考古专家、陶瓷研究专家周世荣教授,地质专家张敏、曹清河等人参加了考察。考察采访组一行先后考察了千家峒口穿岩、千家峒古窑址、千家峒古遗址、奇特的“女书”,查阅了千家峒古文献与千家峒的地域资料,考证了新出土的瓷碟碗具、方砖、陶罐、石辗等文…  相似文献   

10.
千家峒是瑶族的发祥地之一。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频繁的迁徙 ,千家峒的地理位置已经迷失。作者经过10多年的调查 ,以县志、碑文等资料 ,考证了千家峒在都庞岭地区  相似文献   

11.
吴刚 《民族论坛》2012,(7):50-51
作为一名湘西人,你还记得"湘泉"吗?曾几何时,"湘泉"两个字,就是湘西人的一张脸面。逢年过节、娶亲嫁女,倘若饭桌子上能摆上两瓶红帽陶身的"瓦罐子湘泉",那是相当有面子的事。尤其是来了外乡客,好客的湘西人顿顿饭都是湘泉酒管饱,推杯换盏之间,主人时常会有意无意地讲说湘泉酒好在哪里。若能再告诉客人是从湘泉酒厂批出厂价的条子,自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然而,这样令人扬眉吐气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千家峒的寻根,这是瑶族人民和瑶族史学者一向关心的问题。80年代初,宫哲兵等同志在学术研究和实地调查甚础上得出故地中心即今湖南省江永县大远瑶族乡的结论,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嗣后,本刊于1987年第4期上曾刊登黄钰、李木高论文《瑶族千家峒故地辨析》,对上述结论提出不同看法。今宫哲兵等四同志撰文对黄、李二同志文章提出商榷,特提供读者一阅。本刊对学术问题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续欢迎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学者、读者来稿探讨、评论,通过比较、鉴别,使这一学术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一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大多数工业产品都是由乡村手工业者和半专业化的乡村家庭生产。生产技艺掌握在初级生产者手中,他们通常在亲属纽带或共同居住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组织。有关技艺的知识是经验性的和默会的,包含在手工业实践者的身体中,内嵌于社会关系、自然与人造环境中。自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现代精英们试图打破地方的"知识垄断",并且与生产者争夺技术控制。1949年后,技术由农村的初级生产者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精英手中。然而,当乡村民众被去技能化之后,真正被带走的是什么?它发生自何处?当我们说技艺是"具身的"和"内嵌的"时,是什么意思?它们是怎样成为"非具身的"和"非嵌入的"?真正的技艺究竟在哪里——在手工业从业者的手中头脑里,在社会机构中,还是在国家技术再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框架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四川省一个有着熟练造纸匠的社区为田野调查点,考察当地人在去技能化时期之后,重建手工造纸业的过程,以及在技术再生产的基础上修复社会组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地球之巅,雪域高原,一段又一段行程,一次又一次采访,一篇又一篇文章,一幅又一幅图片,一期又一期报道……关于西藏,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听不尽的故事、看不够的风景、想不到的感触,总是一直充满神往!长久留存念想!走进西藏,呈现西藏——对于我这个有幸与西藏自治区同龄的老记者来说,怎能割舍?对于我们这本创刊近一个甲子的杂志、这个"国字号"和"老字号"的民族新闻媒体而言,又何以忘怀?  相似文献   

15.
寻找香格里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找香格里拉文/本刊记者江凌有一个声音,一个由几个简单音节构成的语音单元,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便在整个世界,在所有听到它的人们心中鸣响。听到它的人,即使完全不了解它的含义,也会为它那悦耳的声音而感到喜悦;了解它的内涵的人,更被它的神秘和深邃的静谧深深...  相似文献   

16.
瑶族千家峒运动是十九世纪兴起、二十世纪达到高潮的一种民族复兴运动,它与同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本土运动有特别相似之处。千家峒运动的形式有:自发性的、有组织的、武装性的、歌舞祭祀性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振兴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提高生存能力,推动迁徙热情。  相似文献   

17.
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支英勇的游猎民族。公元386年至534年,在黄河流域建立过北魏封建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历148年之久。为当时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可惜,对这个民族的早期历史,在浩繁的古代历史文献中记载甚少,人们所知不多,千百年来,史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它的足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想要完善的掌握这门艺术,最终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体态语言作为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体态语言的恰当使用,能使有声语言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不仅有效的激励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更为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冯小宁寻找“嘎达梅林”文/张维国图/老巴借《红河谷》之势,冯小宁一鼓作气完成了《嘎达梅林》剧本的创作。广电部有关领导看了本子后,对整体框架和故事结构表示基本认同。这是冯小宁日前在电话里向记者透露的信息。“你真应该去《民族团结》杂志当编辑。”“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寻找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点范志平几年来,我们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拍摄了和正在拍摄着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电视纪录片。我们努力使文化人类学与影视艺术结合起来,就是说使我们拍出来的影片既有人类学的价值,又有影视艺术的价值。因为人类学的电影,不管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