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傅玳 《统计与决策》2012,(4):123-125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由过去单位福利分房转为市场购房。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需要、偏好等自由选择住房,结果导致收入、职业、文化等特征相类似的居民聚居在某一特定区域,不相类似的居民则彼此分开,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态。而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势头比较明显。面对这种现象,文章以杭州不同类型的典型居住宅小区调查为基础,对杭州当前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前这种分异现象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蕾  杜鹏 《统计与决策》2017,(16):52-55
文章基于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生态效率评价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广东省21市2005-2014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影响城市生态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城市生态效率均值上升,城间差距拉大.空间上呈现为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的地理差异格局,但并未形成显著的集聚特征.生态文明建设投资规模、产业结构优度、科技创新力度及外商投资对城市生态效率值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定量计算,初步确定了西安市核心竞争力的四项指标:高新区净利润、旅游收入、高校学生数和城市GDP总量对西安市竞争力的贡献最大,所占权重分别为0.1614、0.1321、0.1082和0.1035.最后提出了提升西安市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洪娟 《统计研究》2004,21(11):27-4
一、背景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对"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进行思索.联合国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排名.但考虑到世界范围内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比较和同一国内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比较有很大的差异,并且多数国际机构只是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分析"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笔者认为,仅从这一点上考虑"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是不完全的.本文首先研究"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的定义,然后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可持续人类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和人居议程的倡议下,借鉴马斯诺的社会需求层次论的研究成果,分析人类的需求,构建出"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统计指标体系.本文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实证分析我国35个大中型城市,并对结果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印证.本文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指标体系,供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基于中国21个区域的相关数据,利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区位熵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系统刻画了1993-2015年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演化与分异性特征,并揭示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地理集聚度呈现稳步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产区间的专业化程度差异明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中国马铃薯种植的时空布局的形成机制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有自然资源禀赋、技术进步、非农产业水平、政府政策与根植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1999~2011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市级面板数据和系统GMM估计法,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存在倒U型的动态影响,就现阶段而言,土地财政带来了明显的城市扩张效应,但长期来看,将以损害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为代价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序差异,土地财政显著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土地财政规模的增加,2004以后土地财政的城市空间扩张效应更加显著,同时,还发现土地财政与城市空间扩张之间存在非对称的正向互动关联.  相似文献   

7.
文章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武汉城市圈2010-2015年县域农村居民收入的距离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比较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且围绕武汉市中心形成了农村居民增收的环状密集带;地理区位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均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到武汉市中心的距离显著地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但距离的负效应程度减小,近两年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2010—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以及处于经济下行期的城市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短缺错位型城市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抑制经济韧性,过度错位型城市通过抑制产业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双重路径对经济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济南市主城区5个市辖区430个二手房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以住宅小区2015年3月销售均价为样本数据,选取12个影响因素构建加权地理回归(GWR)模型对济南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状况及各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并与最小二乘法(OL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局部参数估计的GWR模型优于OLS模型,能够更确切地反映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陕西省各地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各地市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和建设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西安市为和谐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不协调的现象;宝鸡市、咸阳市、安康市和延安市属比较和谐地区,咸阳与宝鸡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太协调的现象;安康市的科教、医疗与社会保险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延安市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协调的问题;次和谐的地区有:渭南、汉中、榆林、商洛和铜川。  相似文献   

12.
西安旅游网站建设的对比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网站的建设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安旅游网站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与其他旅游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选取旅游网站的世界排名、内容丰富性、影响力、服务质量和国际化程度五个指标评价旅游网站建设质量。研究结果显示西安旅游网站数量偏少,总体质量偏低,但网站在服务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方面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萃  符航 《统计研究》2021,38(8):111-120
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前沿新论题。本文从一个较新的网络拓扑视角,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构建了一个由病毒感染人群流动形成的城市间疫情关联网络,并探讨了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对其疫情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传染病疫情呈现出紧密的网络关联性;疫情的风险程度与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处在网络重要位置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关联度较高,从而面临更大的疫情风险,这一点在针对城市群和交通枢纽聚集性感染风险研究中尤为突出。拓展分析表明,城市网络中心度具有疫情扩散风险放大效应,关闭离汉通道措施有助于降低城市在疫情关联网络中的核心位置对本城市疫情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准确认识西安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为相关部门进行产业调整提供依据,在对西安市2007年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三次产业作了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分析,并从数量角度说明西安市三次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及比例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支撑力最强;第三产业的地位日益提高;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三次产业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使用丁伯根技术进步定量评价方法,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对西安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对外开放、各级学校在校学生数占全市人口比例和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等因素对西安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应着眼于全方位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改变科技资金投入的来源,优化要素的配置结构,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使经济能够取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时空跃迁法对我国研发投入要素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的区域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态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内中、东部地区差异最大;我国研发投入要素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我国研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且以低-低水平"集聚"为主要时空演化特征;我国研发投入的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强,具有高度的路径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2年“西安市农村流动人口发展状况调查”数据,使用卡方检验和二分Logistic回归,在代次视角下分析农民工政治参与意愿的特征和组织参与对农民工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政治参与意愿具有稳定的制度性偏好,但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参与的风险增加;组织化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意愿,随着代次更替,作用方向不变,但程度减弱;农民工经济收入的增加,具有同时促进制度化和抑制非制度化参与倾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的家庭式迁移城市是真正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其家庭式迁移城市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制定政策以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有序转移的最根本依据.以西安地区为例,通过对西安城六区进行间卷调查,利用1 04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城市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发现职业收入、外出务工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有重要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制度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对杭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具体考察农民工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及地区选择特征四类情况,并利用交叉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四类特征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选择、从业时间、随同的家庭成员人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建筑业中工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和政府等可以通过为农民工在城市创造稳定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推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进程,或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来促使农民工维持稳定的职业,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中“用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20.
居民对房价的预期如何影响房价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房价变动难以被经济基本面因素完全解释。市场参与者对房价的预期被认为是影响房价变动的重要因素;在土地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居民的房价预期对房价的影响更加显著。文章利用2012-2013年中国7个重点城市开展的《中国城镇居民房价预期与购房行为专项调查》的季度调查数据对居民房价预期影响房价变动的内在经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居民对房价的预期会显著影响其购房需求,从而影响未来房价的变化——本城市内居民对房价的预期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下一期房价增长率相应提高1.04%。文章利用微观数据和宏观数据的联合分析有效缓解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房价波动和宏观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