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使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评价指标,对1998~2007年间西部12省市64个主要地级市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时西部64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揭示出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西部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的结构和演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空间分异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并对居民的集群效应不断提高.近年来,古城西安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城市居住圈层正经历着分化与重构,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设水平和区位地租是西安市居住空间分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内涵,构建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对2001—2021年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方差分解和QAP分析方法揭示其差异来源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高但呈上升趋势,其主要优势在开放,主要劣势在共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差异的主要空间来源,开放差异和创新差异是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创新差异、协调差异、绿色差异、开放差异和共享差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相似文献   

5.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分别探讨了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总体基尼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变化,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碳排放强度区域间差异具有南北分异扩大化趋势。南部沿海与大西南经济区碳排放强度σ收敛特征明显,除北部沿海经济区外,全国及其他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提出保序时空PCA评价法,该方法不仅能解决特征向量符号选择问题,还能处理数据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关性,运用此方法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阶段进行短期评价,并给出常规排序、并列排序、等级排序与全局排序,以考察各地区水平与相对位置变化,再结合聚类与空间集聚分析,做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在度量地区差异时,构造多维基尼系数,直接依据多指标来测度,同时探讨了指标的地区差异,以寻找差异形成的原因。得出结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HQD)稳中向好,但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具体来说,与自身相比,29个省份(天津除外)、八大经济区HQD水平都在逐年提高,天津波动上升;相对而言,沿海发达地区HQD水平较高,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居前六,占据第一、二梯队,其中,北京、上海等地以异常值形式突显,其他大部分省份水平相对较低,约70%省份不及平均水平,尤其西南、西北中的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5省份始终处于第五梯队,排名十分靠后。两时期排名相比,东北经济区下降1名,长江中游上升1名,其余经济区不变,从省份排名来看,东北三省以及海南均有所后退,而河南、江西、河北进步明显。从聚类结果来看,两...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统计学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河北省各市旅游经济规模综合排名,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各市进行分类,两种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引力模型对河北省各市旅游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测算,进而对比分析各城市对周边区域旅游经济的辐射能力,借助ArcGIS10.5可视化11个城市的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网络图。结果发现:河北省旅游经济具有"双核四驱"的特征,即以石家庄、保定为核心的中部旅游带以及以秦皇岛、承德的东北部旅游带;城市旅游经济规模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不存在必然联系,石家庄旅游经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最大,沧州最小。整体来看,形成了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的旅游经济辐射圈。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中国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平衡。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我国政府历年来不懈努力和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区域差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选择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1):119-128
城市居民的出行特征受到城市资源配置及其结构功能的影响。以北京市城六区为例,利用出租车全球定位系统(GPS)轨迹数据,构建出租车服务利润率模型和出租车出行轨迹网络模型,分析出租车出行轨迹网络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出租车出行轨迹网络的度累积分布服从幂律分布,是一个无标度网络。出租车的服务利润率和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出租车出行轨迹网络的出入度和服务利润率在时间上都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现象,这说明在早晚高峰时段,出租车的收益水平和供需数量都处于较高的状态。北京市出租车需求在城六区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出租车需求较大的行政区,司机的收益水平较低,反之则较高。对出租车需求较大的功能区,司机服务利润率处于较低水平。从服务利润率视角下分析出租车出行轨迹网络的空间分异特征,能够理解城市在服务利润率视角下居民对出租车的需求变动规律,有助于当局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布局,优化城市交通资源配置,适度调控出租车保有量,进一步完善出租车市场利益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性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选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两方面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锡尔系数分解法和基尼系数分解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构成和来源进行分解,定量揭示出不同的经济区域及产业构成对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给出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构成及差异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流动能够缩小地区差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劳动力流动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中国各省区经济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同,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是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建构旅游产业的因素效应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对产值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中酒店和旅行社规模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对旅游从业者人数和游客人数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2004年与2008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分别利用Theil指数与Moran’s I指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与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衡量,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因素对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但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呈收敛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均能解释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文化产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7-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对中国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中国省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人均GDP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显著负效应,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最后,根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显示的不同空间效应,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R&D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R&;D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同时考虑自身吸收能力的影响,研究了R&;D、R&;D溢出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R&;D投入的作用不显著;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都具有推动作用,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的作用都不显著;R&;D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中国各地区还没有达到吸收能力的门槛,不能充分吸收R&;D国际溢出。  相似文献   

17.
尹伟华  张焕明 《统计教育》2008,(9):52-55,64
本文综合运用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计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内基本上可以认为存在具有不同稳定性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即东部经济带存在稳定的收敛趋势,任何外部冲击都应该是暂时的,而中、西部经济带却经常会由于外部冲击而随时可能呈现发散。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差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以新疆1988-2004年14个地区的截面和时序数据为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库兹涅茨系数和分形理论,实证分析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业结构的不平衡、农业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了农业区域经济增长差距逐步拉大。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得区域铁路运输具有差异性。利用1978-2005年的铁路运输数据,采用重心模型、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从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4个方面,对中国铁路运输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1.客运量重心在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其中向西移动了2经度,向南移动了2.6纬度;铁路客运量区域差异在逐步减小。2.客运周转量重心呈直线形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其中,重心向西移动了2.3经度,向南移动了2.9纬度;铁路客运周转量区域差异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但其中波动较大,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3.货运量重心波动较大;货运量区域差异在逐渐增大,而且区域差异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4.货运周转量重心变化轨迹略呈指数型;货运周转量区域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2000年以前区域差异在减小,2000年以后区域差异在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