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企业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引发委托代理关系,而道德风险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必然产物.为加强对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我们必须重视激励、监督机制的作用.文章将激励与监督两种情况纳入一数学模型中,并加以推导,最后根据该模型结果分析得出了一些如何防范企业道德风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政府在激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机制设计时,应该兼顾企业经济效益产出和生态环境效益的产出.文章应用多任务委托一代理模型对最优激励契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多任务下努力的激励成本之间相互独立,那么政府对企业各个任务的最优补贴因子也是相互独立的;如果多任务下努力的激励成本是相互依存的,在任务是可替代的情况下,激励契约的激励效果会被弱化.  相似文献   

3.
高管薪酬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股份公司出现后,在大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要解决委托代理问题,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提高受托人经营的积极性.对此,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西方企业管理体现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通行做法.  相似文献   

4.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员工道德风险的发生,企业的利益将受到损失。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参考经典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道德风险下含有股权激励的激励机制模型,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缘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所形成的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经营者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监督机制,促使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努力工作,为股东及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本文从剖析激励与约束的关系人手,分别介绍了公司治理中激励与约束的原则,激励与约束的关系及企业内部薪酬制度和外部市场环境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股权激励制度正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但是关于股权激励方案福利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探求股权激励方案福利化倾向的原因,文章利用2006--2013年的数据,通过建立股权激励制度福利化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有序选择模型实证检验了大股东掏空水平与企业在选择股权激励制度时的偏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大股东掏空水平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偏福利型的股权激励方案.  相似文献   

7.
王学斌 《统计与决策》2005,(20):154-155
企业的代理成本主要由两方面原因产生,信息不完全与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本文利用博弈论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构造了一个参数化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分析了客观随机扰动θ,代理人的绝对风险规避度p,代理人努力的成本系数b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奖励比例系数r四个因素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企业年薪制中,绩效工资大都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而股权激励中代理人分享利润并承担更大的风险,文章基于委托代理建立了利润分享模型.在利润分享模型中代理人与委托人共同分享利润而不是优先分享收益,最优的激励合同要求支付代理人更低的固定收入.然后本文将破产风险引入利润分享模型,当存在破产风险时意味着公司的业绩相对于代理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外部性.最后笔者从上市公司中抽取了181个样本,对公司业绩指标与效益薪酬比例、持股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评析 有关企业家激励理论的文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委托人如何设计一个对代理人激励的方案(这一方案中给代理人的支付是可观测变量如利润的一个函数),使得在满足代理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使委托的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假定产出可以观测的条件下,构造含裁员概率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激励模型,针对企业员工劳动努力是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分别探讨企业员工竞赛晋升、固定收入与产出分享并存的组合激励机制设计,然后讨论裁员概率如何对组合激励机制与代理成本施加影响,分析非对称信息下竞赛晋升激励机制对产出分享激励机制的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索洛余额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都没有解决函数的内生性和模型参数的时变性问题,ACF方法克服了这些局限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本文推导了参数的内生性和时变性问题,基于ACF模型提出了我国的时变参数估计方法,并对我国1990-2017年28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重估。研究结果表明,ACF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更加准确。从全国来看,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TFP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逐渐下降,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弱且波动大。分地区来看,各地区的TFP平均水平有所回落,近年来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水平最低,2012-2017年均为负值。同时,东北地区的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省区1985—2009年经济增长进行分解的基础上,结合空间标准差指标并采用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状况及来源。研究发现:总的来看,中国省区劳均产出与要素投入均呈现空间σ趋异倾向,而全要素生产率则在呈现空间σ收敛后趋于稳定。进一步利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在较长时期内,要素投入总体上扩大了中国省际经济差距,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有助于缩小省际经济差距,这主要是由要素投入的经济拉动滞后效应和技术的扩散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有效整合经济增长、社会嵌入性和多层统计模型三个方面的理论,构建了基于嵌入视角的多层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解决了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问题以及社会嵌入性变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精确性问题。利用泛珠三角区域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嵌入视角下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长。结果表明: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差异中,60.34%的份额是由经济增长的社会嵌入性造成的。资本存量为正向显著直接影响因素,产值结构为负向显著直接影响因素;经济增长百度指数、外资依存度和财政支出规模既能显著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又能调节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市场化率对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经济增长百度指数、外资依存度还能调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因此,提高经济增长要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基本因素与社会嵌入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由预付资本规模和预付资本社会再生产组织效率决定的市场经济社会再生产理论模型。基于理论模型,借助LMDI乘法分解对以信贷为代表的货币预付资本的规模、效率和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认为:中国以信贷为主要代表的货币预付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驱动力,以信贷规模为代表的信贷投入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信贷效率在没有外部扰动年份对经济增长呈现正向贡献,信贷的区域结构变化对中国当前经济增长不具备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格局。基于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上海等50座骨干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将50座城市划分为领先城市、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5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观察,江浙沪地区呈现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模式,其余省份呈现以各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一级指标方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标呈现高度分化特征,均倾向于向省会、直辖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在科技创新绩效方面各城市之间表现相对均衡,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城市,由于其产出的边际值较大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6.
王林辉  袁礼 《统计研究》2014,31(8):11-18
当前要素错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前沿文献更多关注劳动力错配而非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多部门模型,以资本流动系数表征资本错配水平,结合中国1978-2010年八大产业面板数据定量测算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配置效率整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为负,源于资本错配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突出,诱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6%。同时,资本错配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形成较大缺口,实际产出仅占潜在产出的70%-89%。这可能源于金融系统的垄断抑制资本自由流动,引致产业间资本出现较大程度的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7.
建立基于银行目标导向的理财产品费率模型,通过对不同目标下银行行为的讨论,得出理财产品费率调整的一个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存在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提升程度最大的最优理财产品费率;最优费率不是固定值,而是一个动态概念;单纯考虑经济效益时,银行将调高理财产品费率;银行调高理财产品费率,将提升自身综合目标的实现程度;银行调低理财产品费率,并不改变银行的综合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滤波法仅对实际GDP变量进行趋势和周期成分分解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考虑国际联系、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预期等影响因素,构建多参数动态系统模型进行Kalman滤波,估算中国1978-2009年潜在产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增长率及均衡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讨论模型在中国经济周期阶段划分、长期增长趋势与可接受增长区间及拐点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货币和产出缺口能给通货膨胀提供有用的信息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启志 《统计研究》2011,28(3):15-22
 ]论文目的是确定货币、产出缺口和国际商品价格指数与我国通货膨胀之间是否有长期的关系,能否给我国通货膨胀预测提供除通货膨胀自身所具有的以外的信息。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通货膨胀与相关经济变量的长期关系检验,并进行预报实验,将预测结果与仅包括通货膨胀自身滞后因子的自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实证结果显示:货币供给m2、m1、m0都与通货膨胀有显著的长期关系,但是只有m0含有通货膨胀自身没含有的信息,能给通货膨胀提供额外的信息;产出缺口、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分别与通货膨胀有长期的关系,含有通货膨胀自身没含有的信息,能给通货膨胀预测提供额外的信息。最后还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We propose a shrinkage procedure for simultaneous variable selection and estimation i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GLMs) with an explicit predictive motivation. The procedure estimates the coefficients by minimizing the 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of a set of predictive distributions to the corresponding predictive distributions for the full model, subject to an l 1 constraint on the coefficient vector. This results in selection of a parsimonious model with similar predictive performance to the full model. Thanks to its similar form to the original Lasso problem for GLMs, our procedure can benefit from available l 1-regularization path algorithms. Simulation studies and real data examples confirm the efficiency of our method in terms of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n futur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