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线性空间的直和分解是线性空间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给出了线性空间直和分解定理的一种较简单的证明,并利用该方法证明了另外一个直和分解定理。  相似文献   

2.
王霞 《中国民族博览》2022,(13):185-18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逐步推动博物馆等公共服务空间进行创新发展,通过多元化的设计创新,推动博物馆朝着更加符合群众审美、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观学习发展,不断地使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和服务效能得到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博物馆的公共服务空间多元化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当前阶段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多元配置的基本功能延伸及多元化设计创新理念进行了全面剖析,对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功能配置和多元空间设计原则进行了全面阐释,最终以定陶博物馆为案例,对公共博物馆的服务空间多元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博物馆通过多元设计,有效地发挥了公共服务空间的服务功能,改善了博物馆原来的固有印象,提升了博物馆多元化职能发挥能力,从而为未来博物馆强化公共服务多元利用提升做好了铺垫,也同样为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多元化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的生产"理论提出的"交往空间"对旅游社会交往活动具有较强的包容力和解释力。但目前学界对"交往空问"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傣族园旅游互动中交往空间的变迁方面,并解读交往空间的变迁特征,试图建立起对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交往空间的认识。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交往实践活动生产了空间也生产了关系。目的地社区交往空间的变迁在不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发生。各种变迁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二是交往空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行为的空间性、交往内容的层级性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性三方面,它们给原交往空间赋予了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间问题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基础地位,主要体现为人们对空间隐喻的共识。本文通过分析“空间”的定义,从科学意义上和一般意义上两种理解角度发现,空间的语义特征复杂且具有矛盾性,从而引发了空间问题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垃圾场上的空间政治——以广州兴丰垃圾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广州市兴丰垃圾场上的空间政治研究,认为政府、地方势力、拾荒老板和普通拾荒者的互动构建了垃圾场的特定社会空间,其实质是社会关系的生产,空间背后的权力逻辑在支配着空间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李智君 《民族研究》2022,(5):71-89+137
宗教信仰空间是人类生产出来的。处于东西文化交错带上的于阗,宗教演替极为频繁。佛教传入后,僧侣按照佛教的方式使用和组织空间,从而生产出蕴含佛教意义的地理空间。于阗空间的生产,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利用佛经文本进行空间生产。早期是将佛经中归属不明之地,划归于阗;中期是在佛经中增加有关于阗的片段;晚期则创作出于阗本土的授记和教法史。二是利用地理环境进行空间生产。对本土信众熟悉的地理环境,都非常准确地用在空间生产中,而对不熟悉的则有意忽略。三是依傍历史记忆进行空间生产,即将于阗发展的历史纪年表,尽可能佛教化。僧侣通过佛现于阗的空间生产,将佛门与于阗整合在一起,依傍帝王,发展佛教。一旦出现帝王灭佛事件,则通过于阗法灭的空间生产,来警告帝王,并以灭国相要挟。僧侣对佛现与法灭的空间生产,其实是佛门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应对危机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地方性"意指地区内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独特的结果,它所蕴含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构成了专属于本地的"小型文化体系"。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性"及"第三空间"理论作为论述框架,对四川平乐古镇核心保护区"地方性"文化遗产的形成机制、生存困境进行逐层阐述与剖析。进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化实践的趋势,对平乐镇文化遗产活态化发展给出方向性与实操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楠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56-157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日趋加重,人们的休闲价值观、休闲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空间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休闲空间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所以为了适应多样的休闲方式,对休闲空间设计便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休闲空间与情感设计的特征及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在休闲空间中融入情感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获批为新特区,对三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打造株洲休闲空间的重要性,然后运用SWOT理论分析株洲市休闲空间的现状,并从该市市情出发选择再造与完善的模式,最后具体分析了几种重要的休闲空间。  相似文献   

10.
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艺术不断的传递信息.使展示充满了魅力,让大众更多地获得信息及相互交流.它不仅带动了城市科技水平的进步,同时促进很多城市各种贸易等行业的飞速发展.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艺术性入手,分析展示设计的特点及展示设计中各种艺术形式在空间艺术的体现,进而证明空间艺术的设计是形成整个展示设计的基础,点明空间艺术性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分量.  相似文献   

11.
我国网络刑侦剧不能局限于剧情内容本身的惊险曲折,还要承担起文化输出、传播我国国家正义、法制力量和社会公正和谐意识形态的任务。空间政治学认为,空间的建构是带有一定政治倾向的,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着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这一理论为本文理解近年来我国网络刑侦剧通过人物身份、叙事驱动和视听语言来建构空间政治、强化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古镇是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复合体,文化空间作为古镇中最富活力的因素之一,在古镇的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的延续和空间的生产是古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空间代表了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积淀与演变,也是物质空间通过记忆媒介对精神层面的客观反映,塑造了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当下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古镇的保护和复兴息息相关,也为古镇注入了新的地域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一民  廖羽含 《民族学刊》2021,12(12):30-37, 127
早在上万年前藏族先民就不畏艰难险阻,在雪域高原进行各种活动,并寻觅适合人居的生态空间,建立了早期的聚落。生态居住环境的营造是藏民族人居智慧的重要体现,藏民族面对的第一个难题是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藏民族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西藏早期先民对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临水而居与生态宜居空间的选择,西藏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是西藏城市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的部落和氏族所建立的小邦及早期城市就主要集中分布在该流域;二是依山而建与生态宜居空间的营建,藏族先民在城市聚落选址方面不仅重视宏观区位的选择,同时也高度重视微观地理空间的选择,充分考虑其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特别对气温、降水、季风等高原气候特点的考虑。因此可以说,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是西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建筑理念和选址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随之增加,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与生活形态的产物.如何对公共空间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是现代社会向我们提出的新挑战,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就现代公共空间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引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分块矩阵的一个应用定理及其证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分块矩阵求形式较复杂的n阶行列式值的方法,并附有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16.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肌理,在更新转型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面貌和功能在不断地变化与更新。本文从智慧城市发展、老旧街区睦邻周边综合更新文化空间的规划实践,探索公共图书馆人工智能和建筑的空间再造的应用,不断调整和完善城市文化空间的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和城市普遍经历过一个从"野厕""公厕"到"家厕"或卫生间的空间转换过程,厕所成为城乡社会治理非常具有显示度的一件事。通过对云南西部和南部傣族村寨厕所问题的考察,探讨人们如何将无遮蔽的野厕空间,变成可遮蔽的家庭共用卫生间;而家庭卫生间这样的私密空间,又是怎样部分地转化成了村落共享的"公厕"。接着,通过几个城市公厕问题的案例分析,探讨在社会治理与粪便控制问题上,厕所这样的私密空间,是如何"公共化"为社会治理指标,甚至成为社会控制空间的。最后,通过城市厕所问题调研和改造的案例,关注作为社区公共空间之一的公厕,其间发生的交流和建立的人际关系,如何成为它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范瑛 《民族学刊》2012,3(4):69-76,95-96
城市空间形制包括城市地域空间的外部整体形态与规模、以及内部空间构成与布局的形式与特征,它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分析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宁远府城西昌的空间形制发现。其空间形制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代表了民族城市、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模式,折射了清代四川民族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相对于民族冲突导致的城市空间形制的限定、破坏和隔离,在清代的西昌,民族融合和交往所带来的空间扩张和发展才是根本性的、主流的。  相似文献   

19.
空间是抽象的 ,只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表象 ,才能将抽象还原成具体。无论在纳西族民俗中 ,还是在其他民族的民俗中 ,色彩常常成为对空间方位进行表象的具体手段之一。由色彩所表象的空间不仅决定着民俗活动的性质 ,也规范着民俗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本文从前空间、原空间等方面对纳西族民俗中空间的色彩表象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临界空间的概念源自维克多·特纳提出的临界状态,在当代都市社会的研究中则进一步延伸,意指文化与商业交汇的过渡地带。在本文脉络里,大理古城随着时空阶段的改变,逐渐开启了临界空间。洋人街的兴起带来了异国情调,人民路的崛起则带入了艺文风气。艺术家的到来为大理注入了创意及文化气氛,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商业及市场化力量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外来新住民的迁移进驻是关键性的影响因素,也驱使地景空间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