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市场范围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验证了分工模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Williamson的"倒U假说"与Krugman和Elizondo的"对外开放假说"显著成立。  相似文献   

2.
将影响城市工资结构的可观测和不可观测变量同时引入工资方程,推导出空间杜宾模型,进而以空间杜宾模型为空间计量模型选择的起点,探索符合数据生产过程的最佳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空间外部性划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城市空间工资结构影响显著。市场潜能对本区域工资水平的自我强化效应突出,并且对邻近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自我强化效应明显大于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技术邻近的专业化经济对区域内和邻近区域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自我强化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支持了MAR外部性;相对于直接效应,专业化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工资空间分布的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我国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08年的数据,对地区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对地区工资差异影响做实证研究,其中包括全国样本分析以及东、中、西子样本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我国的出口开放与地区市场潜能两者与地区工资水平有正向相关性,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4.
于斌斌 《统计研究》2018,35(4):30-40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上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不仅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的能源效率,还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仅利于本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都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而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提升仅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特大城市、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Jacobs外部性对能源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对本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的定价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其他经济行为人产生的、但未通过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应出来的影响。交通运输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性,其外部性呈现出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正外部性包括收入效应、就业效应、区域拉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品流通、提高生活质量等;负外  相似文献   

6.
李东海 《统计与决策》2022,(20):164-168
文章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全国和分区域层面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R&D资本区际流动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而R&D人员区际流动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R&D资本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R&D人员区际流动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R&D人员区际流动对中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D资本区际流动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三个维度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4—2017年的创新能力,发现区域创新格局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市场潜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潜能大的地区通过循环累积效应和对临近地区的吸附效应,更容易形成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然而,政府干预和非市场性竞争因素会削弱市场潜能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积极作用,非市场性竞争对市场潜能提升创新能力的消极作用要强于政府干预的影响。不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是充分释放市场潜能促进创新效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Porter 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Jacobs外部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Porter外部性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因“虹吸效应”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金融行业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测度金融网络,借助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分析城市金融网络、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间金融联系广度和强度显著上升,金融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核心—外围”分布格局;金融网络的发育能够促进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且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东部地区和核心区域城市受到的影响更大;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金融网络通过促进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网络邻近性对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大于地理邻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资差异变动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的工资横截面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在分位数回归的基础上,分别以总样本、东部样本和中西部样本,对1989—2006年、1989—1997年和1997—2006年三个时间段的工资差异的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解释变量的结构效应小于解释变量的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结构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方向相同;工资差异的变动无论是结构效应引起的还是价格效应引起的,都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作为重要解释变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引起的工资差异变动,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样本下,解释变量对工资差异变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的个人样本数据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考察城市规模与异质性劳动力收入和人力资本技能溢价的关系,并结合城市集聚经济理论和空间知识经济理论对其内在影响机制进行剖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大城市在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的作用下具有更高的劳动力名义工资和技能溢价水平;考虑不同规模城市的生活成本差异后,补偿效应会部分抵消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对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弱化大城市的技能溢价水平。进一步的非线性效应分析发现,城市规模与劳动力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分别存在倒U型和正U型关系;通过比较城市规模对不同收入群体技能溢价的差异性影响验证了群分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对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人才政策的制定以及技能异质性劳动力的就业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测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各级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以容量耦合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系统及其耦合发展效率测度模型。以2010年度横截面数据为样本,对中国31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依次降低;31个省份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安徽6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领先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效率,其余25个省(市)的发展效率则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治国等 《统计研究》2021,38(12):89-104
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影响产业结构的分析思路,将空间碳排放纳入动态最优化模型,理论剖析土地城市化推进的空间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进而将半参数与参数空间模型相结合实证考察不同类型土地城市化的空间减排效应,并重点检验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就全国而言,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整体上存在倒U型关系,相较于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广度土地城市化,夜间卫星灯光数据表征的深度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倒U型关系更加典型且边际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仅东部地区土地城市化与碳排放保持稳健的倒U型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呈现正向单调关系;长期来看,广度土地城市化对周边地区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而深度土地城市化则具有持续的促增效果;产业结构在土地城市化发挥空间减排效应的过程里中介作用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土地城市化具有空间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效应。本文据此提出,土地城市化推进应基于地方发展现状积极调整推进模式,强化区域联动发展和协同减排,同时把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渠道,拓展土地城市化空间减排效应发挥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和集聚外部性的综合理论框架下,利用2003-2013年中国27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污染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且这种正向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减弱趋势。在控制了FDI与集聚外部性的交互作用后,FDI引入明显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强度,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进一步增强了FDI的减排效应,但其影响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而言,小城市更容易受益于专业化集聚带来的Mar外部性,大中型城市更容易分享多样化集聚带来的Jacobs外部性红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自选择性与性别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劳动者是否从事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估计工资方程时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是"选择性偏误".这是由于不同就业类型从业人员的分布并不是随机的,他们的就业类型极有可能是自选择的结果.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1997~2006)分析了自选择性在城镇居民选择就业类型中的作用,并对非正规就业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借助BGF(2001)分析方法,发现正规就业者具有负向自选择性,表明对于具有优质不可观测特征的劳动者来说,从事正规就业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过程,而非正规就业者没有自选择性,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一定的效率损失和市场扭曲.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省际家庭债务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SLM及SEM模型,研究了省际区域家庭债务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1)我国家庭债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集聚效应,且样本期间的Mo-ran'sI指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家庭债务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2)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家庭债务的增长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即一个地区家庭债务的增长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家庭债务的增长;(3)住房价格及人均收入水平对家庭债务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均储蓄对家庭债务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家庭债务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强可处置性方向距离函数测度了2013年我国农业水环境效率,并进一步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农业水环境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31个省域的农业水环境效率在空间上是相关的,其分布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呈现从东到西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聚集特征,东部沿海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高值集聚区域,而中西部地区是农业水环境效率的低值集聚区域;(2)影响因素对农业水环境效率的影响表现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的农业结构变动、良好的农业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和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有利于农业水环境效率的提升,而粗放型的农村工业增长方式降低了农业水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业联合会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在量化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的基础上降维合成区域生态效率综合指标,并进一步从政府生态行为视角实证研究财政节能环保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政府单一主体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一种过渡模式,财政节能环保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其作用具有非对称倒U型特征,且我国不同地区处于倒U型的不同阶段;(2)政府对环境政策执行力度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取决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东部政府对环境政策的执行力度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而中西部则为抑制作用;(3)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与区域生态效率均呈负相关,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区域生态效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晗  何枭吟 《统计与决策》2022,(22):184-188
文章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出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和环境规制可以提升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同时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产生积极作用,产业集聚也强化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绿色创新效率受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及其交互作用具有显著为正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尽管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本地效应为正,但是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应当增强不同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曾昭法  王颖 《统计与决策》2017,(11):152-156
文章利用2008-2014年31省区面板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总体效率不高,各省及地区间差距较大,效率的区域分布呈现出较为规律的东、中、西、东北部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各年间各个地区的效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福利情况、政府干预程度、教育支持力度、金融就业人员规模、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个地区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