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欧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流亡的俄罗斯侨民中出现的一种思想和政治学说。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吸取了大西洋主义、斯拉夫主义中的强国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是主张东西方并重的一种理念。从叶利钦执政后期到普京时期,尤其是普京时期,欧亚主义思潮在外交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以欧亚主义为指导,是俄罗斯的必然选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俄罗斯外交将继续以欧亚主义为指针,维护自己对国际政治格局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后,作为对向西方“一边倒”外交和“休克疗法”式激进改革的反应,具有强烈地缘政治倾向的欧亚主义思潮很快在俄罗斯社会重新兴起,并在政治、社会,特别是外交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现代欧亚主义以转型以来俄罗斯势力衰落与艰难转型为背景,以恢复俄罗斯在全球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为宗旨,努力探索本土传统及地缘空间特征影响下俄罗斯的发展方向。针对俄罗斯在欧亚大陆的目标及与此相适应的战略,现代欧亚主义者的构想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文明派和稳定派三种。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全球化问题及现代世界结构个性特征的进程。以俄罗斯这样的欧亚国家为例阐述这一问题,并尝试确定在俄罗斯和后苏联区域中影响国际关系和移民进程的诸多因素,以"欧亚模式"为视角作为现存于当今世界的可供选择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2007年11月5-7日,由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所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亚欧研究所承办,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协办的“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首届欧亚国际学术论坛在西安成功举行。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等共襄盛举,围绕新丝绸之路与和谐世界展开了深入的建设性的讨论,以共同构筑谋求区域理解、合作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国际亚欧研究重要网络和平台,增进中国与欧亚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欧亚大陆和…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在西力东渐中演化为两栖国家.30年经济转型,中国具备了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海权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支轴进入了中国的战略视野.中国海权经略以欧亚大陆的绝对存在为背景,接受中美关系的和平框架约束.全球海权与欧亚大陆均势势成连动,在美国全球海权衰落的背景下,欧亚均势也将逐渐动摇.中国应在海洋战线保持战略克制,延缓美国衰落,迟滞大国力量转换的节奏,并推进战略西进,从而集结资源应对陆海均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黄登学 《国际论坛》2013,(4):14-19,79
随着2012年5月普京总统时隔四年后的重新"归位",俄罗斯外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普京新任期内,俄罗斯外交将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作为优先方向,全力构建"欧亚联盟",通过打造这样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欧亚区域内的核心力量集团,使俄罗斯成为"多极世界的真正一极";发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仍为俄罗斯外交的一个重点,然而俄美互动态势表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俄罗斯的外交战略棋盘中,中国的分量不断增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典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20年代、90年代,俄罗斯欧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两度泛起.欧亚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性,展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因此研究古典欧亚主义、新欧亚主义产生的背景、思想内容以及在当代的发展延伸,有利于了解俄罗斯近现代外交整体线条.  相似文献   

8.
欧亚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国外出现的一种运动,它是对20世纪初俄罗斯和世界历史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一种反映。欧亚主义反对"欧洲中心论",提出"出路在东方",其最终目的是选择俄罗斯的发展之路。欧亚主义学说的思想来源十分广泛,涉及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欧亚主义者也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力量成为构建俄罗斯学的首倡者。当今世界,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对欧亚主义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俄罗斯民族个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罗斯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在东西方影响之下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这种双重文化影响之下的俄罗斯民族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个性,体现在俄罗斯民族所具有的宗教性、极端性、易变性及普世主义。这种民族个性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理解俄罗斯经济治国方略的内在逻辑,深化中俄合作,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时间节点,对俄罗斯经济基本面和普京经济治国方略的重点方向进行系统分析,从“国际-国家-社会”三层次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机制解释。研究认为,俄罗斯入世以来经济治国的方向主要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减少对企业监管限制、促进消费和投资来增强市场活力,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从国际层面,入世使俄罗斯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但是开放贸易下资源型国家的要素禀赋优势挤占了其他经济部门发展资源,使得俄罗斯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调整过度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品的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 俄罗斯坚定地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对外经济战略的制定体现了的国家自主性; 俄罗斯国内社会形成以了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直接影响了具体经济议题上的政治决策,经贸政策既紧密团结独联体国家又实行“向东看”战略。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宝地,它与亚洲的东北亚毗邻,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地区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冷战后,俄罗斯政府制定了远东发展战略。特别是普京总统执政以后,进一步提升了俄罗斯远东的发展战略。其主要内容是:经济上与国际合作,促进远东地区龙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产业的发展;政治上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防止远东去俄罗斯化;军事上,加强远东的军事力量,保障远东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通过这些战略措施的实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前景将十分乐观,并将对俄罗斯的振兴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是否能够从其国内持续 30年之久的社会危机中恢复起来 ,摆在普京面前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俄罗斯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在不可预见的未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这五个方面分别是 :巨额的债务、地区分裂主义、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不可预见的权力之争以及国防局势的因素 ,这当中任何一方面的问题都会极大地削弱俄罗斯的经济增长 ,并导致这个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外交回归传统的地缘政治和现实主义,以及欧盟的大举东扩不断蚕食俄罗斯的“天然利益范围”,人们谈论更多的是俄欧战略性竞争关系而非战略伙伴关系。在此背景下,以俄周边国家“颜色革命”的爆发为起点,俄罗斯对于部分欧洲国家的“规范性攻势”开始采取反击态度,在对外政策辞令上越发具有规范性色彩。俄罗斯试图以规范性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把它镶嵌于对权力争夺的理解中,并以此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界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尝试着“免费搭车”:利用欧盟的制度性框架和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欧洲邻国政策(ENP)和“北部区域规划”为本国国内特别是西北部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因此,普京上台以来的俄欧规范性对话既有合作的成分又有冲突的因素,而总体上冲突和纷争大于合作和共识,这也成为冷战结束至今俄欧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执政8年的普京结束总统任期,转任总理。8年来,俄罗斯不仅综合国力得到加强,而且对外政策也逐渐成熟、地缘战略日臻明晰,对世界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亦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外交实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对西方态度日趋强硬;依靠能源优势,打"能源外交"牌;开展全方位平衡外交,大力推进独联体各国关系发展并确保俄罗斯的主导地位,稳定和提升中俄关系,在欧亚大陆推行具有新特色的外交。俄罗斯外交的这些特点不会因为普京改任总理而改弦易张。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和21世纪的"世界能源供应地",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价值。新世纪伊始,美国借助打击恐怖主义强力进入中亚地区,推行新中亚政策。面对美国的介入,俄罗斯调整了原先的中亚政策。美俄对中亚地区的战略争夺,必将对中亚地缘政治形势、国际战略格局以及相关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外交政策自普京总统上任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亚地区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关注的重点对象。在俄罗斯“务实外交”的引导下,俄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不断改善和加强在安全领域和经济领域方面同中亚各国的关系。不但重新获得了中亚各国的信任,而且还巩固了自己在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北约自东扩以来直面俄罗斯。2002年5月28日《罗马宣言》签署,北约——俄罗斯理事会正式成立。同时,北约开始零距离接触俄罗斯。针对咄咄逼人的形势,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并未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型外交,而是采取了双轨战略:一方面积极为发展经济构造安全空间;另一方面,在“西进”的同时,寻求合作伙伴与联盟,联欧抵美,游戏于欧美之间。  相似文献   

18.
从彼得大帝到普京,俄罗斯的对外战略目标一直在"融入"欧洲问题上徘徊。论文通过详细分析三方面的因素,探讨了俄罗斯在可预见时间内不能加入欧盟,也不能真正融入欧洲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包括特殊的文化和文明,特定的现实、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以及欧盟北约的双重东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