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隐逸不用隐士,因重点放在论隐逸这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非论隐士其人。简单的说,隐与仕相对,可以仕而不仕即为隐。用这种眼光看,孔子可以仕而不仕即是隐。元代有《隐居通议》一书,刘凝序其书曾比较仕隐优劣,其云:“孔子为鲁司寇……六经之述,必于辙环之余,则仕又不如隐也”。可见说孔子之隐,并非我凿空乱道。一、无道则隐——正义孔子论隐逸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  相似文献   

2.
庄子立足于道的哲学高度,对日常层面理解的丑的否定性价值进行了消解,而把丑定位为天道自然分化、命定的万物之形的自然状态.从"以庄解庄"观之,庄子哲学中的美和丑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互为关联、相互转化的"对待"性关系.简单的以"庄子对丑的肯定"、"美丑相对性"、"丑中见美"等相关理论来评价庄子的话,就可能与庄子道之视域对丑的定位有隔膜之处.后世对庄子丑论的高扬,并非庄子思想的本意,而只是立足于价值分际立场的一种接受学诠释.  相似文献   

3.
庄子论技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技术观不是现代意义的机械文明的概念而是基于个体手工劳动的经验诀窍。庄子对机械技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而且对发明机械的人也持鄙视的态度,“彼赏史、杨、墨、师旷、离朱者皆外应其德而燏乱天下者也”。但是他却肯定接近道的工艺及工艺精神,同时也肯定类艺术的个体劳动者的经验技术。“经验技术”所具备“重内轻外”、“入素复朴”,“体性抱神”、“只可意会”、“无效用性”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4.
与先秦诸子一样,庄子虽然没有专门地探讨美学问题,但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却仍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现就其论美与论审美的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论美 美是什么?这个连柏拉图都感到棘手的美学难题,在庄子那里都有较系统的答案。庄子在他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丑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5.
论辛弃疾的隐逸及其隐逸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有六百多首词流传至今,独占鳌头,这已经是够幸运的了。更幸运的是,历代人似乎都很偏爱他的词,称誉颇多。辛词既然有那么多作品流传并能那样引起历代人的偏爱,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辛词蕴涵的深厚、博大。凡深厚博大的文化遗存其魅力是书写不尽的,只是需要发现而已。本文打算从隐士文化的视角对辛弃疾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一番考察,这样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宋代是历史上隐士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二,辛弃疾一生经历了约二十年的隐士生活。三,稼轩词之大部分是在隐居期间所作,还有一些则与隐逸着密切的联系。当然,这种讨论并不是为了证明辛弃疾的隐士身  相似文献   

6.
名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但其重要性被长期忽视。还原先秦时期的原初语境与思维方式,不难发现,庄子所论之名,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在认识层面,庄子发现,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由名所构成的相对世界,语言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了对事物本质和整体的遮蔽。在价值层面,庄子反对儒墨诸家所强调的正名思想和功利主义名实观,本质上是反对他们利用名对价值判断的左右。在人生层面,庄子认为名与刑一样,具有残生害性的作用;庄子提倡无名的人生态度,本质上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论名的三重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庄子哲学的几大向度。  相似文献   

7.
隐逸思想在晉代是非常盛行的。它不但盛行在被压迫者中間,并且也盛行在压迫者中間。一种思想之盛行于一个时代,当然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为什么这种思想会同时盛行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中間呢?我們知道,隐逸思想虽然同时盛行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中間,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看法,从晉代的统治阶級来說,道家的思想既是这个时期的統治思想,而隐逸思想又是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因素;那末,对于这种思想自然是不能加以忽  相似文献   

8.
庄子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对于主体间的论辩能否明辨是非、判定对错的作用得出了怀疑乃至否定的结论。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所见与所蔽,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正确解决主体间关于不同意见、观点的争论,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逸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的人文意义□尤西林一隐逸是一种脱离社会主流的生存方式。亚理士多德的分离(kekhorismene)说是对脑体分工的最早哲学阐释之一,其中的一个含义正是指,思维主体的心灵为保持独立自主性而需要脱离日常感性①。就这一点而言,人文知识分子本质上就是脱离...  相似文献   

10.
林逋(公元967年——1028年)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和靖是他的谥号。他幼孤贫,好学不倦,通晓经史百家,诗、画都好。长年的漫游,使他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终于感到北宋统治者无能腐败,壮志难酬,于是才转为恬淡寡欲,孤芳自赏,晦迹于林壑。大约四十岁左右,他回到了杭州,先是住在城内家里,在院子里种梅读书,以卖字画为生。后嫌城内喧  相似文献   

11.
历史对李白的最大歪曲,便是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旧唐书·文苑列传》)。解放后研究者们强调李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际就是对于历史上的“超世”说的批驳。但是,由于对李白生平思想中某些重要问题还缺乏研究,这种批驳有时显得无力,或者说还不能完全摆脱历代因袭见解的影响,表现为调合论。在有的论家笔下,李白对入世与出世同样具有高度热情,既想当官又想当隐士,功名心强到极点,同时又是最虔诚的道徒。实情果真如此吗?不错,李白生平思想中的确存在矛盾,一方面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同时又对隐逸和游仙发生浓厚  相似文献   

12.
《后汉书·岑彭传》云;“招聘隐逸,与参政事.”后《晋书》设《隐逸传》,隐逸这一名词遂被广泛使用,成为隐居之人的通称.事实上,隐逸作为“中国社会的特产”,在先秦时期即以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群体之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时人谓之:“隐者”、“逸民”等.早有学者明确指出:隐逸的出现有着君主政治的独特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坚实基础.先秦时期由“君臣父子”的严密秩序到“天下无道”的“季世”,君主政治的专制成份日渐加强,而这恰又是隐逸产生和得以发展的背景.也就是说,君主政治的专制因素在走上成熟的历程中,与之相应的那套统治结构,显然无法容忍和吸纳在思想主张和生活情趣上迥异于世俗之众的隐逸群体;而所在皆是的个  相似文献   

13.
试论李白的隐逸孙波一、中国古代的隐逸原型隐逸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李白的隐逸只不过是这现象中的一角风景。因此,只有把李白的隐逸投放在中国古代的隐逸现象的大背景中,才能正确把握李白的隐逸。中国有记载的比较早的隐士是尧时代的许由。据载,尧想把天下...  相似文献   

14.
丁成际  武锋 《江淮论坛》2009,(2):125-129
葛洪认为隐逸对激励个人品节、纯净社会风俗有积极作用。葛洪隐逸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沟通隐逸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从而为隐逸的合理发展打下更加广阔的空间。葛洪的隐逸思想既是对两晋时期此种思潮的回应,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隐逸思想的发展指出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长期在不孕不育门诊工作,感到了解并掌握受孕优育“三要素”非常重要。“三要素”是: 养精 即调养男女之精,男指精虫,女指卵子。①顺经调摄,祛瘀生新。古人谓月经为除旧布新。旧血不去,新血不生,欲有利于新生,务必排尽旧血,故经期应避免寒凉、劳累等不利因素。同时禁忌冷食,以及禁服不利经血排泄的药物。②食物养精,切忌烟酒。食物养精,  相似文献   

16.
何谓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包括哪几个要素?经济效益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经济学界意见不一。到目前为止,对经济效益质的看法主要有三种:一种认为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一种认为是所费与所得的关系。一种认为是费用与效用的关系。对经济效益量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人类以社会组织形式分工、合作从事生产和生活开始,“管理”就已起源。直至如今往后,管理都将是伴随历史永远存在和发展的一门学科。“管理”涉及到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行各业,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在不断地发展,并由其发展而形成众多学派:如以费约尔和泰勒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以玛利·帕克·福莱特等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以琼·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理论学派……依笔者浅见:管理学实质上是研究对人与事既要“管”得好,又要“理”得顺,从而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18.
夏天来了,五彩缤纷的时装把姑娘们点缀得十分艳丽。而女性的发型、胸型、脚型是不可忽略的装容三要素。这里给女性朋友们一点小小的提醒: 发型 从整体美容的角度来说,发型与体型和服装的搭配是很重要的。比如穿有垫肩的时装,头发  相似文献   

19.
张德健 《学术界》2006,(1):188-197
隐逸诗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一般的研究止于大家名家的,很少论及明以后的隐逸诗。本文以明代山人群体的隐逸诗为研究对象,在对山人隐逸诗发展分期的基础上,通过文本解读,认为隐逸诗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身份标志。精神与现实之间的内在的紧张和矛盾,使得隐逸主题得以深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20.
论隐逸的自由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