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耳其近百年的政党政治演变和国家能力建构有着深刻的联系.凯末尔时期,共和人民党作为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工具,奠定了凯末尔个人威权统治的基础,但激进的改革难以向建立传统伊斯兰秩序的农村渗透,使政党难以吸纳边缘性社会力量,进而导致国家与社会分离.1946年,土耳其启动民主化进程,多党制的实行扩大了国内的政治参与并推动了民主化进程.脆弱的政党体制所形成的文官政府与军人政府的交替执政,使政党藉此增强了对社会力量的吸纳与整合.2002年,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在以文官为核心的政党治理体系中,国家与社会、宗教与世俗的"中心—边缘"模式关系得以弥合,政治权力体系得以重构.土耳其政党的政治再建构能力表明,政党政治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土耳其政治多元化和政治制度民主化的走向与国家能力建构.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网络化和经济活动的一体化使时间更速,空间缩短,世界变"小".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政治文化观念的交融汇合,对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稳定形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但是,全球化也为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4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有利于改善周边国际环境;二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三是有利于获取外部力量的支持;四是有利于发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加快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3.
多国部队从阿富汗撤出与新总统就职后,阿富汗局势复杂性从两个方面凸显出来:一方面阿富汗面临着安全局势恶化的可能性。军阀战争重启、塔利班卷土重来等可能性是国际社会担忧的安全核心问题;阿富汗大选已尘埃落定,新总统已经就职,但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在这次选举后不会平息,旧有的民族、部族、地域矛盾依然存在,滞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是国际社会担忧的阿富汗政治与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多国部队在撤出后的战略部署以及阿富汗自身安全力量的建设都影响着阿富汗未来的前途。例如,无人机战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各派反政府武装的攻势。阿富汗"天下大乱"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不稳定却是非常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军队重建直接影响着国家重建,并深受国家重建的制约。萨达姆政权垮台以来,伊拉克重建举步维艰,而军队建设更是裹足不前。伊拉克军队重建脱胎于美国干预,又深受伊拉克国内政治的影响,呈现出深受外部干涉、教派化和政治化等特点,军队面临内部腐败猖獗、执行力缺失、战斗力低下等严重问题,因而在铲除"伊斯兰国"等极端主义势力和应对外部威胁方面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因此,伊拉克军队重建成效甚微、教训深重。阿巴迪上台后,虽致力于军队改革,但军队重建的努力仍受制于内外各种因素,其重建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国家权力的分配、政治精英之间的信任和妥协、军队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以及外部力量对伊拉克事务的干预程度等。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一·二五革命"后,埃及军队在主导埃及政治进程的同时,其经济实力也迅速扩张。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和既有体制的维护者,埃及军队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秩序重建中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军队是恢复埃及政治秩序的决定性力量和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另一方面,军队势力的扩张和威权统治将为未来埃及政治动荡埋下隐患,特殊的军队经济将成为未来埃及经济改革的重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网络化和经济活动的一体化使时间更速,空间缩短,世界变“小”。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政治文化观念的交融汇合,对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稳定形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但是,全球化也为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4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有利于改善周边国际环境;二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三是有利于获取外部力量的支持;四是有利于发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加快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8.
形成并保持良性政策变迁是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能力,环境抗争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经常性挑战现有城市治理秩序,削弱城市治理能力,是现代城市治理格局锻造的重要议程。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二者的共生结构来看,市场力量进入政治过程形成环境抗争的脱嵌基础,环保组织进入政府过程依靠身份合法的资源获取,社会力量进入政策过程显示共识建构的双面效果,环境评价进入社会过程获得治理工具的评估效果,居民自治进入实践过程探索城市治理的落地行动。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建构多元协作环境治理体系的趋势下,现代城市治理必然要求消弭环境抗争危害,建立开放参与的民主决策体系,从政策体系和政府过程上实现地方治理现代化,进而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阿盟成立76年来的安全治理,既有成功的样本,也有失败的案例.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埃及被逐出阿盟,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再次严重撕裂阿拉伯世界以来,阿盟的功能被边缘化,其化解冲突、抑战止暴的安全治理绩效明显下降,唱衰阿盟的西方学术话语霸权也因之兴起,阿盟无用论、阿盟过时论和阿盟崩溃论甚嚣尘上.本文在简要梳理地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选取阿拉伯国家与地区非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主权争端以及在域外强权干预下的阿拉伯国家战后重建等三类案例进行研究,从结构与建构两个视角深入分析阿盟安全治理绩效低下的原因,旨在从历史史实、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对阿盟安全治理失败论的偏颇之处进行修正,并对在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诱导下的阿盟转型提出了质疑.阿盟2005年修改宪章,废除协商一致、全票通过的决策机制,改行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提高了决策效率,实际上抛弃了阿盟传统的政治协商优势.阿盟的改革与转型误入歧途,阿盟自身制度建设及阿拉伯共同利益的建构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东地区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由亲美和反美力量组成的地区力量格局。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相对衰落、两场反恐战争以及"阿拉伯之春"等因素推动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转换。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能力下降,新兴经济体逐步在外部军事干预等问题上对其形成有力牵制;地区大国借机扩大其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可望形成相互竞争和牵制的地区力量格局;逊尼派与什叶派矛盾仍在持续,宗教地缘冲突将成为该地区政治的重要特点,中国中东外交的相互调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又使其表现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个性特征。一系列大选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重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将张飞置于现代消费社会之中,从符号消费的视角考察张飞这一历史名人如何被建构成一个消费符号,"张飞"这个符号又是如何进入到消费系统之中和如何被消费的,以及在符号建构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力量相互作用。通过对张飞符号建构和消费的分析,进一步讨论张飞作为符号在消费过程中与当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综合考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而提出的发展方案。如何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野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支持?首先基于20世纪初的经典文献分析,认为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中层理论的建设和对物质实体层面的考量,然后结合理论和"匠人"发展的实践,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建构"的两种意义,尤其是对文化秩序、自由民主政治秩序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过程中、信息的流动也趋向自由化,主权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再封闭于自身的空间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相互影响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文化的渗透、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许多弱势国家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本文通过对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存在的安全问题是造成主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并在此认识上提出了应对措施.为研究国家文化安全提出一个认识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伊朗战后对伊拉克的政策主要是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消除和伊拉克的传统敌对关系,协助伊拉克建立国内的秩序与安全,建立和什叶派的密切关系,并维持各种族和宗派在伊拉克权力机构中的力量平衡.同时,伊朗还通过与什叶派的联系积极影响伊拉克的内部事务,阻止美国利用伊拉克作为一种催化剂推动对伊朗政治制度的改变,甚至利用伊拉克来威胁伊朗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中,理性与非理性同时得到表达,矛盾性是讨论康的关键词之一~([1])。涉及到建筑节点处理,康在追求形式与光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真实建构表达的苛求,但也存在着装饰等反建构做法。通过将康的作品进行分类解读,对其节点细部语言进行系统的梳理:康的节点秩序总结为区分、隐匿与对位,且可纳入其古典主义和结构理性主义的语言之下;古典主义催生出区分、消隐和对位等节点形式表达,区分亦同时传达出康对结构理性的苛求,古典追求与建构秩序共同作用,形成了康的建筑节点语言。  相似文献   

19.
在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和世俗化过程中,宗教的形式及其演变自然也各不相同。宗教在历史、政治和文化层面上"无形中"对现代性起到了建构作用。本文以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以后的政治状况为例,通过分析土耳其世俗政权合法性中的伊斯兰因素,解释其文化与发展、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证明在中东伊斯兰国家,普遍的世俗化法则不能决定伊斯兰教的现代命运,恰恰相反,伊斯兰教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中东国家世俗化的形式与方向。土耳其政党的政治理念与执政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特别是"正义与发展党"成功地在世俗主义与伊斯兰教之间保持了平衡。  相似文献   

20.
理解海湾国家的安全关切是解决地区冲突的关键。海湾地区冲突的原因既不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相互敌对,也不是石油市场中的意识形态竞争,而在于相关国家的政权不安全感。"阿拉伯之春"发生后,海湾君主制国家的合法性话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全因素转变为政权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成为获取民众支持及构建国家新的政治基础和框架的重要工具。出于安全需求,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三国领导人都采取了保卫国家、巩固政权、强化自身领导地位等一系列措施。有意与该地区保持有效接触的外部大国需要认识到海湾地区国家政权不安全感的重要影响,并推动建立泛海湾合作的地区框架,提供有助于管理安全问题的地区机制以减少地区国家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