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小篆作为正字,把古文、籀文作为重文(即异体字)。但也有把古文或籀文作为正字而把小篆作为重文的。段玉裁指出这是《说文》的变例,是由于这时的古文或籀文处在部首的位置而造成的。通过对《说文解字》“先古籀后篆”用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这种变例的原因有好几种,其中也存在由于错误而造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传抄古文是指汉代以后经过人们辗转传抄而保留的以六国文字为主体的先秦文字资料。传抄古文在宋代得以发展并有书法作品存世,与当时特定的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宋代疑古思潮影响下,以正经释文为主要功用的《汗简》《古文四声韵》等古文字书编纂而成,为传抄古文书法提供了创作条件;为改唐以来藩镇割据,礼制破坏的局面,宋人修礼书、制礼器,加之出土古器物日益丰富,金石学者开始对古器铭文进行考释著录,金石之学与古文之学逐渐融合,为传抄古文书法提供了借鉴依据;魏晋以来,古文逐渐与道教相结合,并继承汉代谶纬之学的传统,彰显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加之古文字书的整理与金石学古文字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传抄古文书法作品不断涌现。传抄古文虽然在宋代有所发展,但受文字自身特点、书法艺术性的制约和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终究难以成为书坛主流,对书法史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3.
对于《说文》正篆性质的研究,前人有三种看法:即小篆说、古文说、综合说。小篆说、古文说虽有合理之处, 但失之于偏颇,综合说较符合《说文》文本实际,亦缺乏深入的探讨,忽视了许慎在《说文》正篆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说文》正篆系统是许慎对其所收集到的各种文字资料加以规范整理而形成的,是一个崭新的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 时代的文字系统,对这一系统许慎称之为“篆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主要特点入手,提出孙犁后期创作以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为主,回忆母题是其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其后期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为“真”与“古”。“真”,即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古”,即古文师承、古朴简约、古香古色;并对这些艺术特色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5.
孔壁古文与中秘古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承继陈梦家先生对“孔壁古文”问题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中秘古文”与“孔壁古文”两者之关系以及刘歆伪造“孔壁古文说”之原因,并得出“孔壁古文”就是“中秘古文”,同时也就是“河间古文”之结论  相似文献   

6.
石鼓文为秦刻,早有定论,是记述秦国君游猎祭祀活动的,故亦称“猎碣”。唐初在陈仓石鼓山(今宝鸡市石嘴头附近)发现,故又有“陈仓十碣”之称。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也称“岐阳石鼓”。确切地说,应该叫“陈仓刻石”①、(“石鼓文”为俗称),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刻石文字,对研究我国古文字、文学和先秦社会生活等,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其书法亦为我国历代书家所推重。自唐以来,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共称“古妙”,张怀瓘《书断》赞为“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李东阳在他的《石鼓歌》中更说:“我生学篆希前踪,回视俗书羞龌龊;力崇雅素无浇浮,每向迷途问先觉。”康有为《南海书镜》则认为它是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与虫篆籀篆气体相近。又以为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钟鼎既伪,故亦为书家第一法则。但现在由于考古学的发达,钟鼎和甲骨、特别是甲骨的研究,石鼓文已不算是最古的文字了。  相似文献   

7.
汇集文字学者对《说文解字·序》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作些梳理、分析。这些问题是:关于六书,关于太史籀、籀文和古文,关于“不与秦文合得”,关于小篆,关于缪篆、虫书。  相似文献   

8.
西周三公究竟指哪三种职官?从西汉末年开始,即有两种不同看法,代表者就是经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本文认为,今文学派以六卿之中的三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是以汉制说周制,不足为取;古文学派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根据是较为可靠的。古文学派称引“古《周礼》说”。“古《周礼》说”同于伪古文《尚书·周官》,伪《尚书·周官》所记“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十一字,则是真《尚书·周官》篇之逸文。  相似文献   

9.
清·李瑞清云:“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篆书唯鼎彝中门经致广,故学篆书当神游三代,左右齐楚,可谓以大器立其体,以小器博其趣。”笔者于是苦心搜求大量的金石碑版,款识铭文,并将精力倾注于《散氏盘》、《毛公鼎》、《中山王厝》三器(中山王厝鼎,中山王厝  相似文献   

10.
宋代初年 ,西体盛行。其文夸奇斗艳 ,渐失本真。仁宗患时文之弊 ,下诏讽勉学者以近古。先是柳开、王禹、姚铉、穆修等古文家提出“尊韩”,及欧阳修知贡院 ,倡导古文运动 ,扬言“韩氏之文之道 ,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而有也。”由是为文之士 ,率多“尊韩”矣。常见之文学史书、专著、论文 ,多有提及宋代古文运动中之“尊韩”,但皆语焉不详。文章先述宋代古文家“尊韩”之言论 ,次析其成因 ,继论其影响 ,聊作宋代古文运动之钩沉如何  相似文献   

11.
林树梅(1808-1851),福建金门人.水师将门之子,古文家,诗人.青少年随父驻防闽台沿海各要塞;成年后入台湾凤山令曹瑾幕,协助曹氏兴修水利,治理县事.鸦片战争时期,慷慨从军,在厦门训练乡勇.晚年入林则徐幕,林氏目为"国士".诗多奇气,悲壮苍郁;文意严洁,切于时务.性负奇,好义举,勤著述,工篆刻,善绘事,被目为闽海奇人.  相似文献   

12.
晚清文人林纾的古文观别具一格,他提倡“正言”和“体要”的统一,重视“意境”的营构,在价值取向上既强调“政教”效果又不忽略“娱悦”作用。尽管林纾和“五四”新文人在古文的历史价值上产生了一定的观念冲突,但两者的“风雅”之争实际上都体现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4.
以林语堂英译《东坡诗文选》为个案,从审美现代性的四个维度出发,综合分析林氏诗文翻译主、客体中的审美现性特征,可以发现林氏和东坡有着相近的性情和禀赋,林氏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以此为基点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诗歌外语翻译及其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生命。鲁迅诗歌使用了大量的审美意象,融贯中西与古今文化诗学,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鲁迅诗歌意象为六种类型,以三组对立的形态出现,即:历史性意象/现实性意象;东方意象/西方意象;社会性意象/人化自然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同时,他的诗歌与我国传统诗歌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后起的新诗相比,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诗学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古诗文的微观背诵研究尚不完美,故创新性地提出: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综合,从作品的字 里行间,见作家所见,听作家所听,嗅作家所嗅,尝作家所尝,触作家所触,感作家所感。作家是人,学生也是人,人均有共性。 共性的焦点正是生活这个源头活水,学生借助作家的文字平台,并与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两相对照,进行间接互动,学会把思路 提示写在卡片上,携带方便,容易记忆,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中郭沫若的惊叹、茅盾的批判、“新感觉派”的焦虑、张爱玲的热爱、沈从文的厌恶,几乎奠定了中国文学中的都市情感指向。但台湾著名新生代作家林耀德在其散文书写中,提供了对普遍性“都市”介于“亲”与“不亲”之间的情感态度。借用已有都市书写中的“废墟”意象,将都市处理为“迷宫”意象系统,是林耀德都市散文的又一历史贡献。大量书写、思考都市这一“钢铁蝴蝶”的生命性、有机人格力量,令林耀德成为当代华文都市散文真正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8.
新出土的墓志中直接和间接涉及李白其人其诗者有二十余方,可以综合利用这些墓志以印证传世石刻和史传文献,探讨李白的生平、交游、婚姻情况,解读李白的诗歌作品,探究李白的影响,还可以从特定层面提供观察李白的材料和阐释其诗歌的方法。首先,可进一步探讨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行踪;其次,探讨李白与古文先驱者李华、韩绅卿、韩云卿的关系,进而考察李白的复古思想与古文运动的联系;再者,通过出土文献印证李白的诗文作品;最后,通过新出墓志对李白影响的记述,可深化对李白及唐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成就除了众所周知的古文创作与文学翻译之外,尚有二十余部文史类选本存世,且皆有评注。就编选动因而言,林纾系列选本除了力延古文之一线以外,也有清末出版业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商业考量,以及新式教育下教材热的积极推动;就选本批评而言,独特的文本呈现、古文观念的显化以及评点实践的多元是其主要特征。显然,在清末民初的选本热潮中,林纾凭借大量的编选实践又为自己塑造了一个选评家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运用中国古诗文,是以美好的形式和情怀阐释民族理想、时代潮流和人民需求,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适当运用中国古诗文,坚守文化自信,整体探寻中国文明、革命与现代化之道,可将大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广的领域中;加强中国古诗文运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利于向高校学子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其传播中国好声音;合理运用中国优秀古诗文,可促进大学生明确其理想、信念,提升其智商和情商,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