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元明清三代,我国中央政府在西藏行使完全的主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开始在全球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帝国主义者一直对我西藏虎视眈眈,欲纳西藏为囊中之物,不仅发动了两次侵略西藏的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在外交上制造出有关清政府对西藏的“宗主权”谬说。目前,西藏独立势力仍然在活动,因此西藏的主权问题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权"(sovereignty)是国际法学的核心术语之一。19世纪中期,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时,将sovereignty译定为"主权",并译介了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危机的日益加深,"主权"概念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培植、支持西藏地方分裂分子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 ,制造了所谓的“西藏问题”。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当“西藏主权独立论”破产以后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无视中国政府在维护西藏人权上所做出的成绩 ,利用人权问题来给中国制造麻烦 ,妄图以西藏的人权问题作为钳制中国的手段 ,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7.
西藏自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英帝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俄帝国趁清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开始阴谋侵略和瓜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英帝国炮制所谓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的谬论,将侵略魔掌伸向西藏.俄帝国承认了英国炮制的所谓"西藏宗主权"谬论,从此,为后来的藏独活动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制造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倍受西方列强蹂躏,救亡与启蒙成为双重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主题。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自由、平等不仅成为了中国近代的时代主题和价值诉求,救亡还使近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具有跨越国界的意义,如何使中国摆脱列强奴役,建设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这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所讲的平等迥异于西方之处,也是近代启蒙思想的特色。遗憾的是,近代思想家并没有实现中国与西方平等的目的,反而在其论证平等时默认了中西之间的不平等。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原因颇为复杂,既与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和中西之间的强弱对比有关,又与近代思想家的软弱和对现实估计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推行寇松侵藏方针 ,妄图用“宗主权”否定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英国侵略者始则笼络班禅 ,阴谋在后藏建立亲英政权 ,继则拉拢达赖 ,支持达赖集团搞所谓“西藏独立”,意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遭到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反对 ,加以西藏叛军在川边战败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 ,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由国别史走向世界历史,由闭关自守到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从被动接纳到自觉学习,从鄙视西方器物的“奇技淫巧”到主动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近代知识分子主动考察西方社会,可以称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肇始,考察这段历史可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时的状态,更加清晰的看到从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展开,西方学科分类观念逐渐为中国知识界所接受。就实际情形来看,其时的学术分科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领域,传统的"文学"概念尚未实现近代转换。由考察这一时期知识分类体系中的"文学"概念切入,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其时中国知识界汲纳西学的总体情势。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对外赔款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华野蛮掠夺的结果。它对近代中国领土、行政、海关、财政、教育等主权,都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它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也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流行、中国社会津津乐道的时尚术语,说的是中国以不同于当年西方殖民主义的特有方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它不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所付出的各种巨大代价,不反思这样的发展模式耽误了中国精神文化创新、中国人内在素质提升等急迫问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崛起而成为世界大国过程,会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思想提出。其中,俄国现代化进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大国,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便由此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把成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帝国及其问题,纳入现代性后果的框架下查考,分别提出并各自论述了"俄罗斯理念"。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概念及其提出过程和结果提示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改造不计成本的功利主义的"中国模式"概念,重建能容纳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思想",从而为人类提供正面发展经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4.
币制的设计和改革本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问题,但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货币主权却受到了西方列强的践踏。自20世纪初,美国就通过对中国币制的干预和破坏,将中国货币变成美国货币的附庸,从而对中国的货币金融进行侵略和掠夺,给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列强多次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规定上海等几十个地区为通商口岸。列强在这些地区侵犯中国主权,开设邮局,经营邮递业务。赫德为挽回中国主权,与列强进行了长期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抗争,使中国近代邮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出一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在对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对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积极因素,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文明成果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肯定了近代中国人民日渐觉醒的斗争精神在促进欧洲革命和开启亚洲新纪元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看到了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对象的封建落后的近代中国存在的不利于人类解放的落后因素,指出近代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过时的经济形式,并否定清朝腐败的政治统治及其在对外交往方面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基于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人类解放的必然性,批判西方列强对中国推行的殖民政策,斥责它们侵犯中国人权的罪恶行径。从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诉求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他们“论中国”的核心内容和科学视角,也对当前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深入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球案"是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围绕琉球的归属权的争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看到亚洲古老的宗藩关系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处心积虑地要确立对中国的藩属国琉球的领土主权。这是日本对国际形势加以分析以及对近代国家观念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而中国清政府依然固守着宗藩关系的陈规,寄希望于西方国家体谅自己保卫属国的责任而干涉日本吞并琉球的行为。"球案"折射出近代初期中日外交理念的重大差异,这种外交理念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中日两国面对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及其迥异选择。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所提出的《真诰》与"启示录"及"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的比较视野,不仅对进一步探讨神仙道教的特质,而且对理解与阐发中西宗教文学的内涵与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真诰》确实具有"启示"(revelation)的意蕴,但在《真诰》中"启示"所依赖的思想基础"末世论"(Eschatology)和"千年王国主义"(Millennialism)都并不充分;《真诰》的"启示"属于一种宇宙论式的启示,从而具有神秘主义(mysticism)的性质。《真诰》同样具有"启示文学"的文体(literary genres)禀性,但由于在宗教思想和历史渊源上与《启示录》存在显著差异,《真诰》"启示文学"呈现出中国宗教文学的鲜明特性。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日“开国”的历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国”是地理大发现、西势东侵和工业革命以来东方国家历史上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意指一个国家放弃锁国闭关政策,实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的“开国”,是东方世界中较具典型意义的,其中,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开国”是被动的,在西方列强的攻击下沦为半殖民地,而“远东孤儿”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外压,则以灵巧、现实的态度,成功地实现了开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可见,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命运与其“开国”进程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理论需要建立在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之上,那么"势"就属于这样一类值得探索的概念。"势"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维中观察世界和事物的一种方式,可以弥补西方国际政治理论中着眼于权力、实力或力量等"力"(power)视角的不足。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中的"势"思想非常丰富,既包含了"力",又超越了"力"。"势"的概念不仅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和历史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思想,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势"对当代许多国际政治现象的解释有"力"所不及的优越性。相对于"力","势"的模糊性和可感知性强于可测量性,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连接了科学和艺术。"势"可以发掘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学术概念,基础在于其解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