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不自觉的认识能力,一种心理形式,作为渗透到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对客体信息的接收,影响着主体反映客体范围和深度,构成主体反映客体的选择框架.因此,对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中地位的肯定与揭示,无疑有助于优化和提高主体的选择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实践—认识"活动的结构系统中,主体乃是首要的、居于中心地位的要素;客体则是主体认识、改造,从而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对象.但是,主体只有借助于工具(实践工具和认识工具)才能认识、改造客体,从而使其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实践—认识"活动包括主体、客体、工具这三项基本要素.这三项基本要素是构成"实践—认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框架,并预先地决定着"实践—认识"活动的水平和规模.  相似文献   

4.
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的认识。人的实践,是改造客体,使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必须认识客体的自在价值、使自在价值变为自为价值,然后才可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所以,社会认识,就是对人的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认识,价值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生活中,也贯穿于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的全部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人总是在一定的精神状态的控制和支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认识活动中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我称之为“主体认识图式”),归根结底是主体先前对于对象的反映。就具体形态而言,主体所反映的对象无限多样,但从宏观上划分不外乎三类:客体世界、主体自我,以及主体和客体相沟通的实践活动,由此主体意识状态相应地就有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从客体世界、主体自我和实践活动都是主体的认识对象来说,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妨说都是“对象”意识,但习惯上我们专把主体对于客体世界的反映称为对象意识。主体认识图式作为一定对象的反映,就是由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和实践意识构成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7.
认识起源于实践,但具体说来,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并非总是一致的。主体改造某类客体的具体实践活动,并不必然导致或伴随认识该类客体的认识活动,实践主体与认识主体也并非总是一致的,那么,在具体活动中,实践主体何以能够转化为认识主体,从而使实践活动产生认识活动呢?这一问题在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未能引起重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主体是指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指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对象物。辩证唯物主义主客观是指导各个领域中认识主客性质、实践主客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经济领域中,目前人们重视客体研究,这是很必要的,但忽视主体研究,这是不应当的。本文着重探讨经济学中主体因素,谨作为改进与完善经济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是社会改革的主体,又是社会改革的客体,人处于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地位,这就是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的真实含义。社会改革,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主体是从事改革实践的主人,即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它的客体是社会改革的对象。人在社会改革中的二重性,就是把人既看作是社会改革实践的承担者和主人,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角色。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的东西,即在主体的对象实践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活动中。同主体相对立的东西就是客体。客体包括社会的组织建构、政治设施、运行机制等社会环境;同时还包括实在的物体、自然界的客体及“第二”自然界(人化自然)的客体;包括人和主体的意识本身,即作为自我分  相似文献   

12.
自我认知是行为主体对作为具有客体属性的主体的认知和评价等多方面的活动。主体实行自我认知和评价过程中首先是对价值客体评价结构的建构,即主体对其评价的价值客体和参照客体信息的认识和把握。交往沟通是主体间互换信息的重要纽带,主体问互动的完成有赖于人类社会实践组织基础上以具有抽象性语言符号作为主体间交往沟通媒介的交流方式的抽象性沟通和直接的社会情境活动中的情境下的沟通方式。反射性评价意谓主体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的社会实践中以其所知觉到的他人对我所作出的反映强烈或微小的反应,以及自我在社会实践中的活动内容及其状况经他人评价后反馈至自我而使主体自我意识与其自身状况及活动内容意识直接同一来评价和认知自我。主体在与他人比较过程中应摒弃上行或下行层次的比较而应在一个特定的维度上(主体间相似性的基础和属性,比较维度平均数大致相当)进行相关属性相似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最大难题,也是说明和论证主体历史选择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们着力把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一种客体运动来探讨,忽视历史过程的主体性,没有把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主体人的活动规律去研究,社会历史规律似乎成了一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独立社会力量.这种从客体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是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14.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认识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推动 ,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为实践活动服务。但是 ,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和主体的精神结构是分不开的 ,主体的精神结构也是推动认识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如果我们用历史眼光来考祭人类的认识发展史,考察各个时代人类认识运动中认识重心的不同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本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客体为重心的“白板说”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现实的认识过程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要素。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是具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刊载肖显静同志的《作为客体的科学仪器》一文(以下简称肖文),肖文对科学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对于认识科学仪器的功能,发挥它的效能很有意义。不过也提出一个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科学仪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问题。肖文认为,“将科学仪器看作认识的工具和桥梁是片面的、静态的、有局限性的”,“应将其作为与主体相对的东西,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作为客体看待。”(引文没有标明出处,均引自肖文,下同)于是,在作者看来,科学仪器就成了人类科学认识活动中应该去认识的对象、研究的客体。因此科学仪器不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而是主体所要直面  相似文献   

18.
认识,是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来源于客体的信息材料,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产生的。在认识过程中,人脑的思维活动起着客体形态向观念产品转化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已经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认识发生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多方面确认。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实践双向转化规律聂世明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以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方向相反的双向转化运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转化,既是主体--客体功能关系的实质内容,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现仅就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转化的物质基础、内在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规律是主体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的微观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宏观活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及自组规律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对事物的客观性的认识与主体的素质、结构、功能等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已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而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