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加快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四川进一步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能级,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南北联动、东西互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加速四川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四川在国家大局中的优势,进一步巩固新时代战略大后方的位与势。对标先进省份,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还存在哪些短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该如何借鉴先进省份经验加快省域经济副中心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情》2024,(1):6-7
<正>从2018年确立七个区域中心城市争创省域经济副中心,到2022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要“一中心一方案”支持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已发生积极性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经济总量有望分别突破4000亿元、6300亿元、5300亿元。  相似文献   

3.
<正>自2001年,湖北率先提出培育“经济副中心”城市以来,全国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逐渐增多,成为新发展阶段下,破解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金钥匙”。2022年,四川明确了川北(绵阳)、川南(宜宾—泸州)、川东北(南充—达州)三个省域经济副中心。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情》2024,(3):10-11
<正>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是四川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布局,随着日前相关支持文件的陆续出台,建设也迎来提速期,各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城市更需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形成发展合力,破解同质化等问题,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5.
<正>早在2018年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时,四川明确了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七个“种子选手”,并采取“能者上”的策略支持大家从“区域中心城市”晋升“省域经济副中心”。随后,多城展开竞逐。  相似文献   

6.
<正>市域不经济格局必然会被城市组团经济格局所替代在组团共建省域经济副中心过程中,要秉承现代“动车组”观念,比持传统“火车头”意识更实在、更有效小范围是同质竞争,大范围就不是同质竞争组团共建省域经济副中心,“物理形态”的互联互通,是“化学形态”协同化和一体化的前置条件  相似文献   

7.
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规模的主导性指标,是用以衡量人口、经济向首位城市集中的程度,反映区域城市序列中领头的优势性。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两种方法衡量:一是用区域内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人口或经济之比来衡量;二是用首位城市与所属区域人口或经济之比来衡量。一般来说,首位城市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区总体发展的基本情况。城市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力功能  相似文献   

8.
冯子欣 《四川省情》2022,(10):57-58
<正>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南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继续保持增长,为加快建成全省和成渝地区经济副中心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70年来,泸州先后为川南行署、泸州专署、地辖泸州市所在地,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省辖泸州市。人民生活已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正向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奋力迈进。  相似文献   

10.
戴宾 《四川省情》2006,(7):24-25
城市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红利使其成为21世纪影响和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一国或省域内最具增长潜能和竞争力的区域。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平原地区是西部城市与产业最为密集、空间聚合形态较好的区域,初步具备了形成城市群的条件。未来20年是四川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将成为四川省域经济活动最为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并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四川省域的城市空间集聚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省域内仅有成都、自贡两个城市,1951年增加至7个。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十分缓慢,至1976年…  相似文献   

11.
<正>推进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是四川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大“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重大部署,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构建“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川东北经济区的“双核”,南充、达州两市必须主动担当使命、加强组团协作、增强综合实力,联手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引擎,带动川东北经济区协同共兴,引领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腾飞。  相似文献   

12.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中部省城为研究范围,将城市首位度作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利用阈值回归模型得到中部省域最优规模,其存在性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部分省域首位城市有其合理规模的上限.通过最优规模的实践性检验,超过最优规模依然可以对经济增长有增强性的推动作用,但增强的程度在逐渐减弱.研究表明,中部省域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通过调整首位城市规模,协同次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以良好的城市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城市流强度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城市流强度值,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中的联系地位表现为: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北京、天津,是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石家庄、唐山、保定是区域联系的副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秦皇岛、邯郸、邢台、衡水、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京津冀地区城市群城市流强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夏帆 《统计与决策》2005,(17):27-28
一、空间计量学的产生 空间计量学是随着人们对经济现象空间特性的关注而开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科学中,空间作为一个基本概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以来,很多科学理论和可操作的模型已经逐渐发展并扩展到了城市以及地区政策的分析中.但是,对于空间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却没有相应的进步,例如对于有一个或更多个时间点的地区横截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而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准是城市化水平。所谓城市化,又称为都市化或城镇化,通常指由于城市工业、商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提前八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经济总量在1996年底已跃身全国五强。伴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的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无论是设市数量还是城镇人口数量均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全省的经济发展现状相比较,浙江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四川各市(州)上报的GDP快报资料,2001年全省各地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明显,部分地区发展不够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起伏较大。 在全省21个市(州)中,GDP增速超过10%的有6个,分别是:成都、宜宾、内江、阿坝、南充和乐山;其余增速超过或等于全省平  相似文献   

19.
论抽样调查中的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样调查中经常涉及到域估计的问题.域是对子总体的一种描述,域可以按管理层次或地理区域划分,如各个地区、省、市、县、乡等行政机构;也可以按照调查对象的不同类别划分,如产值中的类值,或按照年龄或性别划分的人群组.抽样调查中不仅要对总体目标量进行估计,在许多情况下也需要对域的目标量进行估计,政府统计中讨论的"抽样调查如何满足多层次需要"实际上就是域估计问题.进行归纳,域估计的方法有两类:直接估计和间接估计.  相似文献   

20.
安宁河流域是全省最早的农业开发地区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产业特色鲜明,蕴含着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安宁河流域的发展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不高、人才支撑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水平不高,发展较不充分。本期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就如何补齐安宁河流域发展短板进行解读,以期更好促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