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美学感兴论的研究中,阐述者大多对感兴论中所包含的重视外物触发作用的内涵格外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机制的主导理论,感兴论的确是以感物和偶然为基本内涵,感兴就是审美主客体偶然遇合的创作冲动,是艺术精品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然而,感兴论的全部内涵不止于此,在其完整的理论框架中,创作者的胸襟品格和艺术禀赋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条件。关于审美主体的丰富阐述亦是中国古典感兴论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审美感兴不仅发生于创作之始,而且贯穿于作品物化之前的整个创作过程,尤其是在艺术构形阶段,它是形成主体内在视像的重要审美情感。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主体的胸襟、性情、学养、敏悟等方面的理论论述都与感兴论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建构完整的审美感兴论所不容忽视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感兴、意象和境界是审美经验范畴。动态地看,它们可用来描述人类审美心理的三个阶段;静态地看,它们又代表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三个层次。"感兴"范畴揭示了人类审美意识发生时的情形,解释了审美经验从无到有的起始性环节。"意象"范畴代表的则是继起性的审美经验。"境界"乃人类审美经验之最后成果,美感之高峰体验。从"感兴"到"意象"再到"境界",正可较完整地勾勒出人类审美经验之基本环节。这三个源自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充分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观念性质、感性特征和精神深广度。  相似文献   

3.
“中和”观 ,以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观为理论基础 ,为儒释道三家理论之精髓 ,历来被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作大量研究。本文则主要从诗 (包括词曲赋 )、绘画、书法、建筑等古典艺术领域寻找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分析“中和”观的美学运用 ,探讨其美学价值。并试图运用现代美学之分析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方法 ,浅论“中和”何以成为古典艺术美之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4.
儒、道、禅均认为“心”是审美的基本器官,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立特性。而在心本体、心功能的认识上三家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表现出三家哲学美学思想的差异。同时,历史地看,三家的审美感知论又有着内在的精神上的一致性,存在着交汇融合的可能,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精神得以确立并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一川将“感兴修辞”视为文学的主导属性,从而否定了文学的审美本质。但“感兴”作为创作论的局部范畴无法涵盖整个文学活动,同时以“语效组合”的修辞来概括文学也不够准确,“感兴修辞”作为文学的主导属性是不成立的。我们应当坚持文学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6.
感兴作为中国美学中非常重要的创作论范畴,其实质是“触物而兴情”。无论是文学或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过程,多是以感兴为起点。感兴也是艺术佳作所以产生的最佳契机。感兴有着以审美价值的创造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本质。感兴不同于审美移情,而是主客双方的互相契合。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感兴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感兴也并非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仅是存在于创作的初始阶段,也即艺术创作的冲动发生,而是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全过程的。感兴并不脱离形式创造,而恰恰是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式的生成与完整呈现。对于文学艺术的接受而言,审美享受的初始来源就在于作品形式。从价值论的角度考察感兴论,这也是一个直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7.
感兴论一直都是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感兴论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就感兴论的研究成果而言,学界大体从以下范围进行探讨:一是“兴”的本义研究,二是“兴”的起源问题,三是探讨经学意义的“比兴”,四是将“兴”与诗歌艺术联系进行研究.在诸多研究中,就“兴”与诗歌艺术联系进行研究最为丰富.整理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当下学术界对于感兴论的研究成果,期望对当下的感兴论研究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丽"范畴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丽"揭示的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丽"范畴逐渐成型,"丽"已有意识地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视野,建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丽"范畴审美体系。唐宋时"丽"范畴走向兴盛,"丽"是唐宋诗、词美的突出感性表征,唐宋诗学、词学理论自觉地对之进行了理性把握。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气论美学是以中国的气论哲学及气感文化诠释中国的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而形成的中国的元美学。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流的现代性语境之下,重建中国的气论美学,可以深入地阐释中国美学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内在思想体系,更加理性地应对中西美学交流中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为当代中国文论和美学建设拓展综合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唐宋时期的“丽,”处于兴盛和繁荣阶段。“丽”在唐宋时期美学视野中呈两种特质:感性和理性互有并存,共具一代。“丽”是唐诗美的突出感性表征,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歌中都有突出体现,唐代诗学理论自觉地对这种“丽”质进行了理性把握;宋代美学审美主体对“丽”的感性状貌也表现出特殊敏感和兴趣,在作诗写词时显现出对“丽”的有意追求,宋代诗学、词学理论进一步对“丽”表现出的多方面内涵析精辩微,细致体认。唐宋时期的“丽”赓续不绝,向前发展,标志着中国古典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中,美学范畴是承载某一美学理论形态诸概念和命题的基本词语。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其基本命题聚集着自然范畴的核心美学思想和最根本的美学观念。该文从对自然范畴的美学内涵的廓清入手,对古典美学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进行专题性的阐释,并在这一阐释所开启的视域下洞察和揭示自然范畴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位置。基于自然一词在中国哲学中的源始含义,古典美学用自然一词经验、思考和表达文艺美的本质和规律,由此生成了一个完整的文艺美学形态。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是美即自然。在该命题看来,美是自然(即道)的一种根本性现身方式,是自然向人的感性观照的敞开。在由这一命题所开启的视界中,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自然范畴显明地标识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特质、民族特色、审美精神和美的本质观。  相似文献   

12.
崇尚自然感兴,是六朝人普遍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原则.本文从六朝的时代风尚探讨了“感兴说”形成的广阔背景及其理论内涵.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论,主要是在“感兴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从美学史的演变来看,“感兴说”的创立标志着古典美学中新的审美原则的确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意象美学"的现代形态——论叶朗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基本的和核心的范畴,同时又是中国传统审美创造和鉴赏的基本思维模式。以“意象”为本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现代形态的“意象美学”建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价值显现,也是叶朗在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学体系中所做出的一种价值选择,更是叶朗在长期的美学思运中对美学本体论的一种中国式的读解。叶朗以其独特的美学之思,尤其是他那独树一帜的极富民族性更具时代意义的“意象”论美学,越来越为学界所关注和肯定。  相似文献   

14.
“本真”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关学范畴之一,“本真”论的兴起受到中西哲学及文学发展的影响。“本真”美学范畴主要体现在纯散文的文体追求以及革新散文的“自我表现”两个方面,“本真”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政治历史生活审美以及女性生活审美两个层面。“本真”美学范畴为现代散文奠定了特有的审美基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人在审美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出发,历史地追溯考察了中国古代“物”、“象”、“景”、“境”等客体范畴的形成与演变;指出这些范畴既是审美对象的概括,又是主体心灵化的结晶;通过有关心目可感之“物”、拟容意想之“象”、物色融情之“景”与家外神游之“境”所分别体现的具象感应型与意想型、非具象整体外向型与内向型等四种范式的分析,阐明了中国美学客体范畴主体化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康德认为没有所谓“纯粹”的美学,从而隐约地表现出了对审美的实践维度的构想,但由于他拒绝赋予美学以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目的而未能完成。黑格尔明确地予美以客观的目的,即“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他的美学所表现的乃是一种哲学思维的理念,没有人人切实皆有的“感”、“觉”或“悟”,不合审美的感性特质,审美的实践维度之建立的愿望仍然落空。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把涵养人人生命中所具有的道德实体“心”、“性”作为审美的客观目的,同时它给以人格修养工夫这样一个切实的实践理路,从而建立起审美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7.
论“兴”的组合界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具有关键性质的范畴。“兴”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多元的界面 ,其中“兴趣”重在主体论的界定 ;“兴会”重在创作论的阐说 ,而“兴象”则属于文本论层面。这诸种界面的延伸 ,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以一总万 ,互相兼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美学呈现出中西美学“交互转换”的情景:西方美学经历本体论、主体论之后,最终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论话语模式和无限膨胀的主体自身,而是以意象派、现象学为代表,采用非理性、意象直观等思维方式试图返回经验事实;而中国现代以来则是引介西方资源重塑美学学科,从学科框架、话语方式到哲学背景都是参考西方美学理论资源,以现代性启蒙的姿态和审美独立的话语诉求建设学院化的美学知识形态。这两者“交互转换”的话语空间使我们认识到: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与审美实践天然的联系,并且试图以感性的力量探寻人的本质存在问题。同时,也能看到现在美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失落的古典话语资源,并且也使中国现代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恰恰是中国现代美学价值重塑和发展的机遇。感性直观和审美文化构成了未来中西美学发展的双向维度,“体验——反思”的方法论转型也适应了未来美学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先秦两汉时期的"丽",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丽"在先秦时期作"形容词"、"数量词"、"动词"等属性论初具审美内蕴,但基本上未有意识地被纳入艺术审美视野."丽"在两汉时期文论视野中,在"文体论"、"鉴赏论"等层面,表现出审美质性,但几乎都是文论家们自发地对之理性把握,揭示的也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意象"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和经典范畴.意象的发展过程就是民族哲学意识和美学意识不断深化和自觉的过程.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 须把握三个方面 老、庄的"象"、 "道"关系论为古典意象的哲学之源; "易象"和"乐象"是意象审美内涵最终实现的前奏; "言意之辨"是理解意象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