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物质支撑,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经过一系列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要素配置效率在二者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约束下,数字基础设施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更强,对东北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情》2024,(3):35-42
<正>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区域经济协同共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文章首先从经济繁荣、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生态文明、平安和谐五个维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进行测算,最后用Dagum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收敛模型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长期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在各区域不断提升,且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在中西部地区缩小,而在东部地区逐渐扩大,其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从转移的时空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等级转移具有稳定性,且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地理背景在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水平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且呈现向高值集中的趋势。从收敛性来看,仅在中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但是收敛性不强,而在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β收敛,但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四川现代化建设基础有重要意义。四川作为农业大省,目前还存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设施网络有待完善、数字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较好的重庆、河南、江苏三省(市)相关发展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四川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安南 《四川省情》2023,(6):54-55
<正>成都平原经济区既是四川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在四川五大经济区中地位超然。2017年以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夯实微观支撑力量、稳定发展区域经济、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等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与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5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QAP方法分析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产业现代化虽然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表现出攀升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分布状态;中国式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并表现出减小趋势;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子维度差异是引起中国式产业现代化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中国式产业融合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创新现代化子维度差异。应完善中国式产业现代化顶层设计、实施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加速中国式产业基础高级化进程,推动中国式产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为更好地明晰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所处的相对方位和未来方向,本文选取经济总量与四川相近的浙江、河南、湖北、福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中的重庆(以下简称“四省一市”)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四川经济现代化发展在要素保障、产业赋能、外贸结构、区域协调等四个方面的短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文化产业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四川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是历史遗迹、民俗传统、艺术表演还是美食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文化资源总量共计305.74万处,多项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就在四川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经历了起步、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本文将追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足迹,探讨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感受四川文化产业如何一步步走来。  相似文献   

9.
加快四川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和实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象征,也是国民经济质量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随着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各行各业对重大装备提出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抓住国家全力扶持重大装备制造的有利机遇,加快四川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能有力地带动四川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将对全国装备工业整体实力的增强做出重要贡献。四川装备工业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装备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较强,陆续开发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重大装备,并已形成德阳、成都、…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和Markov链分析方法全面考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显著。(2)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呈“左高右低”的“偏左”分布特征,样本期内低水平集聚态势逐渐改善,并且不同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存在差异。(3)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省份对邻近省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农村居民收入能否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部署与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截至2022年末,四川有3487.8万人居住在农村,占常住人口的41.65%。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对四川“三农”发展高度重视,要求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加快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农业大而不强、产品特而不优、品牌多而不响的特征明显,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由“大”而“强”的跨越,还需细细破题。什么是农业强省?强在哪儿?农业强省本质上是指一个省份在特定的时期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成渝地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四川和重庆能否唱好“双城记”,全面增强成渝“双核”[1]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较高水平。第三产业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促使经济登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发达地区经...  相似文献   

17.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之一.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建立了反映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了系统协调状态测度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工业与农业发展的不协调是制约西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西部地区也存在过度城镇化现象,统筹城乡发展对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四川民族地区(这里特指四川民族自治地区,以下同)资源丰富、地域宽广,是西南边陲的民族文化走廊和经贸通道,是内地连接西藏的重要纽带。但受自然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等特征还十分。明显,根据这一发展现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美味不用等     
《四川省情》2023,(7):10-11
<正>餐饮需求在衣食住行人类基本需求和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中处于重要地位。当前进入构建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的新发展格局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发展预制菜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始推预制菜产业发展,至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四川预制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国居前列。面对更多企业和资本入局,四川如何更好切入“味蕾经济”新赛道,实现“美味不用等”呢?  相似文献   

20.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无需多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因此,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和推进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量化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这样才能为制定政策,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依据。为此,我们用了近3年的时间,建立了一套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截止2001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值尚未完成三分之一;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农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