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作品中有大量属于左翼文学范畴的作品。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是时局与使命的遇合下的书写,是在政治和时代潮流的共同影响下的必然性选择,是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使命感的重要表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的左翼叙事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与丰富的内涵,获得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左翼文学运动研究的两种范式与新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到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新繁荣,正是肇始于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热”。但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热度却逐渐冷却,以至于到了左翼文学被忽略的程度,其中当然有着历史、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原因。新世纪以来,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仅仅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就有“左翼文学的时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和“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在北京和汕头相继召开。但被冷落的研究重新趋热,并不意味着以往文学史观和研究范式的“死灰复燃”,这个领域可能存在着太多未解的命题和问题,需要借助新的历史视野和研究范式予以面对和处理。本刊在上述两个会议之间组织的这组笔谈,就部分涉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19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经受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性"询唤",但是由于其小资产阶级根性,他们必须首先通过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建构出一种"异己"的阶级主体——无产阶级,然后才能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实现身份确认与主体建构,由此形成了左翼作家的主体性悖论。其具体体现为:左翼作家内在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与通过外部斗争而获得的"无产阶级意向"之间的悖论。左翼作家在自身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种"左翼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最初形态,其显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当下重审1930年代左翼作家主体建构过程与特征,理清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的肯定性运用,是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问题框架。在它的规引下,政治标准成为左翼文人知识分子判断文学实践的价值坐标。这造成了左翼文学运动实践过程中政治与文艺两种职能的失衡,展现了理想化的意识形态观念系统和现实的文学实践系统的巨大差异与历史悖论。  相似文献   

11.
左翼文学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现象。它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并一度占据主潮的位置。并且,它上承五四,下启延安工农兵文学潮和十七年文学潮,建立了中国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提倡文艺的大众化,产生过很多有影响的作家、作品,.但是左翼文学也存在很多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左翼文学在新时期备受指责的所在。因此给左翼文学公正与客观的评价就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域外文学对于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而言并非单纯的阅读经历,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透过日积月累的域外文学“体验”,逐渐形成“俄苏体验”“美国体验”和“日本体验”三大谱系,其中又以“俄苏体验”最为显著。俄苏文学激活了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的革命想象,不仅茅盾、蒋光慈、王统照、丁玲等既成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而且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叶紫、艾芜等新进作家也明显受到俄苏文学的熏染,从而充分显露出“俄苏体验”所引发的创作效应。在为数众多的美国左翼文学家中,单纯从对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力而言,无人能出辛克莱之右,茅盾、萧红等左翼作家都受到辛克莱的影响,在他们创作的左翼乡土小说中留下了印迹。在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留日学生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留学其他国家者而言成为左翼作家的数量最多,由此也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在域外文学“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示以完成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创建,由此也使得中国左翼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成为国际左翼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租界化的上海是30年代左翼文学思潮的滋生地,左翼文学思潮的兴起与租界文化气候有密切关系。租界化的上海具有左翼文学思潮所必需的社会阶级构成模式和政治语境,租界的文化风尚和商人的投资,对左翼文学思潮的风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左翼文学思潮符合大部分租界作家的精神状态和租界人的文化心理。租界的文化语境,对于左翼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历史安排。  相似文献   

14.
左翼文学的发难:贫弱的实绩与历史的光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初,刚刚发难不久的左翼文学不但遭到了国民党御用文人充满敌意的贬斥、攻击和诬蔑,还受到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要求"看货色"的强烈质疑.发难期的左翼文学之所以备受质疑是因为其创作实绩比较贫弱,而造成这种贫弱的原因在于:文学对政治的依附和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侵蚀,国内外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偏颇的影响,尤其是左翼作家自身薄弱的才艺的限制.发难期的中国左翼文学是世界左翼文艺思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尽管它还不成熟,但它具有鲜明的介入社会、政治、人生的意识形态性质,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也使它获得了与其艺术成就并不相匹配的历史光环.  相似文献   

15.
在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刘骥鹏连续发表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左翼启蒙派”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这一概念打破了文学史之时间分野与地域分野对相关问题的遮蔽,不仅能更加深入地认识相关文学史实,而且也有助于深刻认识这一时期文化政治史的运行状态,还原历史本来具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从左翼与现代主义彼此嵌合的角度入手,梳理海外左翼作家刘大任的创作思想源流及其文学史脉络,思考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海外留学生保钓运动等重大事件对其文学生命的深远影响。刘大任描写1960年代台湾地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境况的长篇小说《浮游群落》蕴含着“另一种《青春之歌》”的成长小说特质,其中对1950—1960年代左翼思想潜流的挖掘具有时代寓言的历史意义。此外,短篇小说《且林市果》与鲁迅《在酒楼上》的对读展露出二者在处理革命记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刘大任对“鲁迅左翼”传统的承继与开拓。  相似文献   

17.
左翼文学价值观念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萌芽、发展直接导源于近现代中外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及其对文学变革提出的要求,这种特殊的精神联系,促成其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从文学价值观的视角切入,对左翼文学价值观的产生及其复杂性与多样性进行了梳理辨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左翼文学-9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具有一种复杂的关系,许多作家既有左翼文学的倾向,又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左右互换、作品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颓废与反抗主题及鲜明的现代主义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左翼文学不成熟的表现,但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的文学发展状态。后来因过于强调左翼文学的政治性而导致二者分道扬镳,甚至出现了二者相互对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作为一种整体上的对西方文明的文化想象状态嵌入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当中的。经过晚清、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上世纪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很大程度上承载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建构进程。左翼文学在内部与外部的论争以及具体的文学实践两条线上曲折发展。左翼作家在这两条互有交汇的线上展现了个体自由精神与革命集体悖论性的冲突。这种悖论性的冲突构成了左翼文学与现代性的联结线索。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问题的核心是其具体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文学艺术既是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特别复杂和活跃的意识形态,形象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其基本特征.运用意识形态理论对左翼文艺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左翼文艺理论观念的研讨;二是对左翼文艺作家作品的叙事研究.意识形态与左翼文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决定性关系,而是双方共鸣、绞缠、摩擦、碰撞的对话互动的交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