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与精神主体性。文学创作是人类创造的高级思维活动,其核心是精神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作者、主人公、接受主体的主体性。这三者之间互动的关系影响到了作品最终要实现"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巴赫金的"外位性"与伍尔芙的"双性同体"从各自的角度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主体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超人类主义者预言的赛博人、电子人正成为现实,基于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越来越智能的技术正在挑战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智能时代人类的主体性也亟需重新审视与重构。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作为中介或客体的弱人工智能主体性表现为被奴役的“他者”,本质上是依附于人类意识的“奴隶”。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则具有主体地位的可能性,人类与强人工智能在“主体—主体”的关系模式中将会走向共存于世界之中的超主体性。由强人工智能和人类分别演化的虚拟人和虚拟智人,其主体关系的特点表现为在场交流,虚实空间延伸,以及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平民化文学创作的特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二十年的全方位改革引发了平民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的重新聚合,平民意识在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强化。作为世纪之交文学创作的新思潮,平民化创作倾向不仅有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提供思想基础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共存的前提,更是文学自身运动规律的产物和作家地位意识改变的结果。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与新写实小说的关注生存状态不乏共同特点,但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存困境的书写上;与先锋派的“贵族化”写作,无论在审美艺术追求上,还是在哲学基础上,都是分庭抗礼的;与社会转型期的雅俗互融的写作态势形成一种呼应、渗透,但又没有放弃人文关怀的文学立场;与世纪之初周作人的“平民文学”在文学精神上有内在的契合点,而在对人道主义的吁请方面又有新的时代发展;与传统“大众化”写作,在审美趣味上体现了对接受主体的共同尊重,在文学观念和方法上有秉承性一致性,但又突出体现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干预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末到今天,中国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的位移:从文学创作模式来看,普遍不再追求经典化写作,而是向民间化模式转换;从意识空间来看,传统意义上集体意识慢慢淡化,而是逐渐滑向个人意识;从审美指向来看,由艺术审美走向技术审美。因此,在风云变幻的世纪转换中,当下文学创作给许多人带来不适感和茫然感,不知道文学何去何从。无论文学以什么形式存在,只要人类有语言审美的需求和精神寄托寓所的愿望,就有作为语言审美的文学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创造理念的生态文学。对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想象是其文学想象性的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感知自然和塑造生态我两个方面。这种想象的实现要求作家能够从整体的角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实现与自然的主体间交往。生态文学对自然的想象为文学创作带来一股绿色的清新空气,重新燃起人类的诗意栖居之梦。  相似文献   

6.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为代表的浅层生态文学只是停留在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苇岸为代表的深层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弥补了浅层生态文学的缺陷,是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已广泛影响了文学创作理论。从解构主义观点重新审视菲尔丁代表作品的语言结构、篇章构架、我们会发现亨利·菲尔丁的创作与解构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语言大师菲尔丁早在18世纪时就已表现出反传统、反西方理性主义和反二元对立论的思想倾向。在角色的艺术审美上,也表现出永远难以达到本真境界的解构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8.
创作热度不减,而作品接受依然冷清,是当前人工智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社会关注人工智能文学创作的整体现象,而没有深入诠释具体作品。诠释视域的不饱和,人工智能的经验缺失,导致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断裂。人工智能文学的诠释困境,也折射出它的创作困境。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人类的作品,在总结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但美的艺术本质上是"天才"的产物,按照已有规则进行创作,其创新性是有限的。人工智能研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虚构写作转向作为广义非虚构写作的网络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工智能文学的困境,并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不足与网络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解构主义看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已广泛影响了文学创作理论.从解构主义观点重新审视菲尔丁代表作品的语言结构、篇章构架,我们会发现亨利·菲尔丁的创作与解构主义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语言大师菲尔丁早在18世纪时就已表现出反传统、反西方理性主义和反二元对立论的思想倾向.在角色的艺术审美上,也表现出永远难以达到本真境界的解构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环境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义学派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指出只有建立在复杂性视野下的发生主体论,即把主体视为由自在主体、自为主体、自觉主体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和网络系统,才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新平台。文章也密切关注植物的主体性涌现,力图以此为环境伦理学由“人际伦理”向“种际伦理”的演化奠定合理性和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把《文赋》这篇创作理论放在艺术美建构的框架中时,自然要从它的文学构思论中的写作者(写作主体)、写作对象(写作客体)、表现形式(写作载体)三者的互为作用及制约关系谈起。因为,它是文学创作的艺术美建构基础。如不明确写作主体、客体、载体的特征,并理顺其转换关系,任何诗文的创作都是不可能的,更无法上升到艺术美的高度来认识写作活动的审美价值及表现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当前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虑,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美学领域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展开了批判。在主要的环境鉴赏模式理论中,卡尔松二元论构架与柏林特整体论都暗含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这种伦理价值向审美价值的转移是以后者的牺牲为代价的。但是审美主体性并非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审美主体在环境鉴赏中的合法地位,并建立起一种自由且健康的环境美学模式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生态危机的日趋严峻,生态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样式日益受到关注。在生态文学繁荣的背后,在创作内容和艺术表现力上,还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中国生态文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生态理念的模糊与迷惘、生态审美思维中的二元对立以及生态批评的边缘化地位及功利性等等。  相似文献   

14.
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二元对立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艺术中心主义”的有效消解,其理论关注焦点不是抽象纯粹的传统美学原则,而是美学与当下生态、存在、现实、人生之间的联系。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动态平衡,致力于实现人类的审美化、诗意化生存。  相似文献   

15.
“心动”说与“摹仿”说是中西古代文学创作论的最为重要的学说,它们对中西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这两种学说立足于不同的文学和文化土壤,因而其所倡导的文学观念和价值标准便是根本对立的;但作为文学创作论,它们也包含某种同一性。它们的对立延续于现代文论,便体现为表现论与再现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而它们的同一则体现为对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强调。所以可以肯定,随着人类文学实践和审美情趣的日益丰富多样,这两种学说必将在新的文学经验中得以不断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向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尖锐对立。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同马克思主义唱反调。本文就人与文学问题剖析刘再复的“文学主体论”究竟宣扬些什么观点。 1 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开宗明义强调“人”、“人的主体性”,因此有必要先弄清楚他所说的“人”,“主体”或“主体性”的含义是什么?“文学是人学”又是什么解释?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刘再复讥讽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人”的观念是“忘记了社会是‘人的社会’,即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是“见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性主义对“他者”与“主体”的探讨,对现实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冲击,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批判了支撑这一统治的主/客二元对立观念,揭示出父权制文化是造成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两性关系本身具有的二元性,并力图消解造成这一现象的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模式,这就动摇了自近代以来的主体性哲学及其基础理性中心主义.从而为妇女的社会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人类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为逻辑起点,把文学放到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来考查,并充分注意到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殊性,提出了“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的文学性质观。然后从艺术哲学、文艺美学和语言艺术的理论视角上,论析了如何充分理解和正确把握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热”通过引进西方现代文论资源,实现了对政治意识形态“工具论”“反映论”的反拨与对抗,与此同构的是审美自律的进程和审美本体的建构.“审美自律论”和“方法多元论”成为“译介热”的两个主要支点,共同参与现代性人学启蒙,促使了现代派文学的文本发现与形式自律.“审美自律论”促使了审美活动从外部的“他律”转向了审美的“自律”,形式主义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等在译介热中引入中国,纷纷促使了美学和文学批评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内容转向形式、从思想内涵转向话语革命.同时也直接启发了中国现代派文学和先锋小说的创作,激活了新时期以来潜藏的“形式化”冲动,从而使得形式和语言实验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学创作中焕发出愈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