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23年鲁尔事件与欧洲格局巨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尔事件是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调整的转折点,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的激烈斗争,促使凡尔赛体系迅速解体,为欧洲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16世纪,从欧洲通往美洲,亚洲和非洲的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各主要国家随着本国资举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大力加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和殖民地霸权与欧洲大陆霸主的斗争也随之加剧。在短短2个多世纪中,欧洲各国殖民主义者从本身的利益出发,多次打着所谓“王位继承权”以及其它问题的幌子,制造战争。同时,随着战争的胜负,不断实现新的分化和组合,霸主的宝座,也曾几易其主。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下半期,英国先后击败了西班牙和荷兰,18世纪,又通过对封建法国的4次战争,击败了法国,夺得了殖民霸权,成为海上霸主。几乎在这同时,沙皇俄国也参与了争夺欧洲霸权的行列,先是夺得了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接着与法国展开争夺,并在19世纪初期击败了拿破仑帝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者。争霸是世界近代初期头绪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它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和基本态势进行了深刻评析。他们肯定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揭露和抨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列强扩张争霸的体系,是欧洲列强对外殖民侵略的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这种认识,对我们认识国际关系的历史和分析国际关系的现实,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帝国主义之间的国际关系,“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争夺的战略重点,欧洲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厮杀的主要战场。交战国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战胜敌人,因此争取新的盟国,成了大战期间交战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欧洲国际关系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历史,这场争霸斗争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争夺世界霸权的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为了欺骗人民,麻痹对方,风尘仆仆,频繁会晤。“和平”协定,庄严“保证”一个接着一个;“裁军”计划,“保障边界”花样不断翻新。一个阴险狡诈玩弄声东击西,一个居心叵测妄图祸水东引,双方为了争夺欧洲这块肥肉进行着疯狂的斗争。当时不少国家为帝国主义的“和平歌唱”所迷惑,不少国家在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国际保证”虚幻安全下失去警惕,以而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历史是一面镜子。剖析一下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这段欧洲国际关系史,将有助于我们拨开“缓和”迷雾,揭穿超级大国假和平、真备战的本质,提高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期 ,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时期。这种变动主要是欧洲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但是变动如何发生、向着何种方向发展却有很大的偶然性。 1 859年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 ,在欧洲的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 ,达尔文主主义通过对 1 9世纪后半期一些国际政治思潮的影响 ,强化了欧洲政治的现实特点 ,并因此对以后德国的崛起与扩张、列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1892—1894年间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法俄同盟的最终形成。它不仅宣告了欧洲20年风云莫测外交的新一轮终结,而且也由此使欧洲的国际关系步入了一个更加微妙、更加危险的阶段。本文试图对这一关系及其变化略加分析。法俄同盟形成后的最初时间里,欧洲大陆列强都力求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心态,以求得表面的相对平静。英国最先打破了这一平静。1894年、1895年和1896年,英国一反以前对大陆  相似文献   

8.
在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小国通常被列强恣意摆布。各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把小国当成争霸的工具或牺牲品。比利时从1839年被五国列强承认为“永久中立”国到1914年德国破坏其中立,就是明显的一例。它反映了强权政治的淫威,暴露了帝国主义奴役弱小民族的丑恶嘴脸,并且充分说明了弱小民族决不能依赖列强而生存,必须依靠自强而独立。欧洲列强出于争霸的需要,一直对小国比利时十分关注。比利时东接普鲁士、南靠法国、西北邻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近邻都是大国,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列强不顾小国人民的意愿,安排比利时与荷兰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以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为元首。此后十多年中,由于比荷人种不同、信仰不同,很难融为一体,实际上  相似文献   

9.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第82页)今天,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争霸史的继续。美苏两霸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在各地区和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它们的全球战略中,地中海地区是“咽喉”要害地带。在它们进行经济剥削的新老殖民体系中,地中海地区又是它们掠夺财富、攫取资源的重要场所。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一直抓住地中海牢牢不放,而苏修在加紧争夺欧洲的同时,也加紧向地中海扩张。美苏两霸在地中海的争夺正在加剧。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的研究认为英国的霸权运行机制包括海洋霸权优势和欧洲大陆均势之间的相互依存,且这套机制对英国霸权的积极影响居多。其实英国的霸权运行机制存在自我侵蚀的基因,这些基因包括:扶弱制强的均势维持方式会导致欧洲大陆强国力量逐渐增强而对英国霸权构成严峻挑战;从海外优势中获取的财富转移支付到欧洲大陆强国手中侵蚀了英国霸权;由于有英国的担保,均势作为宪法原则在欧洲大陆推行让欧洲大陆各国存在侥幸心理而不怕发动战争,从而让英国霸权负担加重并最终走向衰落;欧洲认同机制的变化即贵族"国际社会"被民族主义代替也不利于均势的维持和英国霸权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建立有一条明显的轨迹。美国文化霸权建立的手段主要有:1.运用政治强权,加强意识形态攻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2.利用中央情报局实施全球文化霸权战略;3.以好莱坞电影为工具,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美国价值观与美国生活方式;4.二战后,在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在亚洲以中国为重心谋求文化霸权。而冷战时期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是在与苏联争霸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轴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霸权,具体说,就是正在问帝国主义过渡的西方列强争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的朝鲜和中国。日清甲午战争便发生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之中。一、俄日...  相似文献   

13.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后,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对外推行了一条被称为“大陆政策”的外交路线。在20年间,俾斯麦纵横捭阖,左右欧洲政局,创造出了一个所谓的“俾斯麦时代”。他的外交活动也就成为认识这一时期乃至以后复杂的欧洲国际关系的重要环节。而分析俾斯麦推行外交政策的客观环境,则是认识其整个复杂外交活动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有助于加深对当时欧洲列强外交本质的认识。决策者制定和推行政策,要从客观环境出发,他们的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符合了客观环境的实际才能有所建树。俾斯麦是“一个头脑十分实际和非常狡猾的人”①。“大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是从当时的客观环境的实际出发的。我们这里所要谈的俾斯麦推行外交政策的客观环境,主要概括指普法战争后欧洲总的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以及德国所处的地理政治位置。旨在说明,俾斯麦“大陆政策”的制订和  相似文献   

14.
日本吞并朝鲜的野心由来已久。但是 ,在 19世纪 70年代之前 ,日本的行动受到中国、俄国乃至后来其他西方列强的制约。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地区性的矛盾已不是孤立现象 ,欧洲国际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远东的局势。由于德国的崛起 ,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格局和列强的对远东政策。美国对远东政策也受到了这一变化的影响。另外 ,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所以 ,在远东逐渐形成了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一有利国际环境 ,勾结西方列强 ,一步步实现了其吞并朝鲜的野心。  相似文献   

15.
项从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从周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云南马关东南猛硐(今属麻栗坡县)反殖斗争中的一位苗族英雄。他从一八八四年起领导这一带的苗、瑶、壮、汉各族人民与法国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殊死斗争,有效地阻止了法帝国主义的入侵,谱写了一曲云南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壮丽凯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法国为了与英国争夺在亚洲的霸权,加快了对东南亚侵略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门户开放政策不仅是十九世纪末美国针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特殊政策,而且也是美国谋求在华更大利益,协调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外交方针.对于这项政策,学术界仁智互见,至今对论不息.本文拟从远东国际关系史的角度,探讨这项政策的缘起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7.
战后四十年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和战前相比,具有了某些新的特点,而且从发展方向看,显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这些都是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不可不注意的问题。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是: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它的发展趋势不是从两极走向多极或三角世界,以一种新的形式恢复旧式强权政治,而是朝着新的三个世界的方向发展。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体现了时代的正义潮流。  相似文献   

18.
<正> 大国争霸,是春秋史上极为重要的篇章。大国争霸史,就是楚国斗争发展史和一贯称霸史。从诸夏诸侯“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到晋吴相盟,吴越交兵,无处不有楚,无事不与楚有关。然而,经过近两百年(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至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的反复较量和纵横捭闽的斗争,无论是中夏大小诸侯,还是东南后起的吴国,谁也不是楚的对手,鏖战几个回合,一个个弃甲拽兵而走,俱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向我们庄严证实:春秋大国争霸,楚主沉浮。没有楚国,就不会有大国争霸的历史篇章。探讨楚在争霸中的地位,对于深入研究春秋史和楚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中东因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是列强争夺对象。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中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美苏对于中东的争夺是两者全球争霸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殖民文化是一种以欧洲中心主义为核心的霸权文化,是近代欧美列强殖民扩张的文化伴生物。它以欧洲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新教文化为意识形态根源,以欧洲物质文明的成功为经济前提,受到生物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观念的催化,在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中形成并发展。殖民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内容,它诞生于扩张、殖民和帝国主义这一系列历史的进程。所以,它既是西方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显性力量为主体的殖民扩张的文化衍生物,也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进入历史研究的范畴,除应吸纳后殖民主义的既有研究成果与思路,还需将它作为客观历史的有机部分进行研究,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在今后对近代殖民主义以及非洲史、拉美史、亚洲史、大洋洲史的研究中,应当给予殖民文化以与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同等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