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藏》研究的新成果──评钟来因对道经《真诰》的探析虞友谦中国的道书,从唐代正式编要《开元道藏》以来,经历代不断搜求、校订、重修,至明代修《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时已收道书五千余卷。对这浩如烟海的典籍,决不可仅以道教文献视之。实际上,它包罗了”“...  相似文献   

2.
《道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散佚、变化的过程,自汉代始至明代方成今日所见的《道藏》,但它已与它的前代们有着许多不同了。与《佛经》(几次结集而成)、《圣经》(“旧约”和“新约”基本各为一次定型)和《可兰经》(基本一次定型)相比,《道藏》形成的最大特点是:一.形式并无定制,其篇目、卷数、规模、分类始终在不断变化。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称“一千二百二十八卷”,至唐尹文操《玉纬书目》“七千三百卷”;而明正统《道藏》则有五千三百五卷。二.内容杂而多端(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经不止一家之言,并无确定教主,往往借古人以自重。许多道教经典不仅可收入《道藏》,亦可收入诸子目录之中。因“以道概万”的宗旨,故《道藏》中除宗教信仰外,包含了许多古代其他珍贵文献(包括科技),其分类奇特而繁复。三.历史考证困难。道士  相似文献   

3.
《藏外道书》20巨册,已由巴蜀书社出版,收录数百种道书,内含不少孤本、珍本及古佚道书,配合《道藏》,为道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其中尚有不少问题,尤其是该书对《永乐大典道经勾沉》,辑佚之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为了避免以讹传讹,特予揭示。《藏外道书》第一册辑录《永乐大典》道书26种,其中20种有问题。1.本是佛经误认为道书者一种:《生经》,也称《佛说生经》,内容为《佛说那赖  相似文献   

4.
《道藏》本《茅山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山志》是卷帙浩繁的《道藏》中一部独具价值的道教史籍著作,但它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认识与重视,今特作试论,为沉寂的道教文献研究贡献一点力量。 (一) 《茅山志》收录于《道藏》“洞真部”记传类“龙”“师”“火”字号内,每卷大题之下皆署“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译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存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宗教学术界正在争执着一个问题:道教的研究中心在哪里?法国人说,在巴黎;日本人说,在日本。一巴黎中心说的理由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法兰西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一位年青的法国研究生克利思托菲·舒博尔(Cristofer M.Schipper)在台湾从事道教研究八年之久,笃志求道,并且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施博安,别号舟人。他久居台湾,不断地从道观、黄冠、民家搜集古写本的道经、道书和道教文献,达数千卷之多,拟欲同明代正统和万历年刻印的《道藏》对比。以后他带了这批宝贵的中国道教文献回到了法国,法  相似文献   

6.
<正> 一关于《太平经》成书的情况关于《太平经》的产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先有本文若干卷,后来崇道的人继续扩增,逐渐成为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合校前言》)这是王明同志的说法。一种认为并无本文若干卷,“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69页)这是卿希泰同志的说法。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一)都认为《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二)有一个广泛存在的民间道教或原始道教;(三)有逐渐增多的或众多的崇道者或道教徒造作道书,《太平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或扩增而成的;(四)由于作者不一,因此内容庞杂,容纳了对立阶级的思想。这两种说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密切。道教的信仰、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诸文字,是为道经。随着光阴流逝,岁月的积累使得道经日益增多,于是产生了旨在收集全部道经,汇编成一部大丛书的《道藏》。从唐代开始,宋、金、元、明历代都编纂过《道藏》(清代没编过全藏),然而现存的只有明代正统和万历年间所编的,一般就称为《明道藏》。此部大丛书当然是宗教经籍,可其中不乏文学价值,即文学史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粗粗一看《道藏》的分类,其中的记传,赞颂、章表类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欧洲汉学协会正在进行三项主要学术研究。一部分研究经费由欧洲科学基金会资助。这三项研究的课题内容及其进行情况如下:一、(分析说明的道藏分类目录》: 对明代的《正统道藏》5,305卷及《万历续道藏180卷,按时间前后及其性质加以整理分析,进行系统安排,为道教经典中传记性、历史性的内容作索引,写出分类目录的说明提要,以供世界各国研究道藏的汉学家参考之用。这项学术研究于1979年开始,可望于1984年底前后完成。二、《中国现代文学手册:1900年——1949年》  相似文献   

9.
国内开始把道教研究称为学,是比较晚的事。20世纪初年,国学的名称渐起,道教研究包括在国学之内,但也是偶有人初略涉及。“五四”运动之后,近现代研究方法逐渐推广,研究文史哲及医学史、化学史的人遇到道教问题时,有人攻一攻“拦路虎”,略有收获。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不妨作为本世纪道教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本阶段是道教学研究的初始期,多为非道教学专业的学者兼及道教学研究,论著署名160余人。从总体上看,虽然涉及到许多问题,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探究《道藏》源流、道教历史和外丹术几方面。文章不多,专著也少,据粗略统计,本阶段关于道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今人多认为该书成于东汉,非出一时一人之手,是一部集体编写的道书,宫崇、于吉均为重要编著者,全书170卷,是个大部头书籍,成书有个过程,可能先有个秘传简单的草本,即《太平经复文序》所谓“太平本文”,流传民间,以后逐渐增修而成。卿希泰先生则认为:“《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作,就其内容的庞杂,卷帙的浩繁来看,也不象是某一个人的著作,可能是当时秘密流传的原始道教中很多人的著作,经过逐步积累,最后汇集而成的。”这里用了“可能”二字,是一种推论,故金春峰先生认为:“至于早已存在一个民间道教并有许多道教徒创作道书,就更是以《太平经》是道教经典而作的推论了。”我认为这种推论是合理的,可以成立,本文即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11.
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相似文献   

12.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道小说创造了一系列丰满的神仙形象,这些神仙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小说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分不开的。在仙道小说中,除了语言、动作描写被大量使用外,其他如肖像、神态、心理、景物、场面等描写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它们是一些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我国小说的创作手法,对其他类别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起码有三处使用黄帝纪年:一是《黄帝魂》一书,于1903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614年;二是《江苏》等杂志,于同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394年;三是《民报》,于1905年使用黄帝纪年为4603年。到1911年,这三处黄帝纪年就分别为:  相似文献   

14.
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雷友根长期以来,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相传自从葛玄于三国时云游到铅山,登上云岗山(后改为葛仙山)修道,并仙逝于此后,铅山道教年益昌盛。据明万历《铅书》记载说:“铅山邑小,而道集其大”。至明时已有道观17座,其中...  相似文献   

15.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6.
葛洪是中国三世纪末、四世纪初的道教徒,是神仙道教在理论上和仪式上的奠基人。他在祖国的宗教史、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和医学、药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抱朴子》七十卷,分《内篇》与《外篇》。在《内篇》中,葛洪大谈其“道”,并自称“属道家”。的确,葛洪确是承袭了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薄荷片推荐:庐山有着悠远的道教传统,相传匡俗在3000多年前曾上山学道成仙,汉武帝敕封匡俗为“大明公”。宋徽宗加封他为“靖明真人”,东晋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并于此整理道教大典《道藏》,观内有当时中国最早的道藏目录,唐玄宗封庐山道教为“九天使害”,敕建与五岳真君并列的“九天使者庙”,是庐山成为中国道教的重地。  相似文献   

18.
道教思想和方米的传播,产生、积累了大量经籍和文献资料,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道教典籍主要有《道德经》《太平经》。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有《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唐代之后道教亦在持续发展。《道藏经》等道教丛书的编纂,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三洞、四辅、十二部构成了道教典籍的传统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9.
《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有五十多首唐诗,多数已被《全唐诗》收录,本文一一对比,发现其版本不一,《道藏》本即有校勘作用。另有九首诗,是《全唐诗》未收进的。这是重要发现。由此可知,《全唐诗》编者与四库提要馆臣一样,不读《道藏》,因而从《道藏》补编《全唐诗》是一项重要工作。《道藏》提供了不少理解唐诗及其它古典作品的背景材料,可供学人探索中晚唐道教诗的隐奥之用。本文的论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新发现的唐诗,可补《全唐诗》之阙,又可推动这一领域的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道教养生的特征是超越性,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此,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学归结为《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道教养生学首推内丹学,内丹学肯定“长生久视”;但认为其最高境界不能仅限于“长生久视”。而是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萧天石称之为“道世界”。与道合一的过程是追求“合真”的过程,道教称为“全真”,正是在此意义上,萧天石称道教养生学是“全真之道”。将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从“长生久视”提高到“道”的境界,进一步拓展了道教养生学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