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先秦时期舟船暨水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连续不断地近四千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如从长江巫峡猿人算起.有三百万年的历史。我国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揖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这就为我国古代制造舟船和发展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国造船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黄帝时代,就已发明舟船,“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周易·系辞了》),就是当时造船的明证。看来那时是挖削树干为舟和桨的。从种类看,有独木舟、木筏。当时用此来进行运输,并且开…  相似文献   

2.
《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何以称承盘为“舟”呢?未见进一步的说明。我认为这个“舟”字当为“盘字之误,“皆有舟”实应作“皆有盘”。李孝定先生曾经指出,“皆有舟”当作“皆有凡”,谓“凡”字“契文象承盘之形”“凡与舟异物而二者古文仅毫厘之别,后世多相混,进而凡亦舟矣。”(见《甲骨文字集释》卷八“盘”字条下和卷十三“凡”字条下)。李先生指出“舟”为字误,这是正确的,但认“舟”为“凡”,则似欠审慎。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所见舟人及相关国族研究彭邦炯-、舟字的认定舟字甲骨文写作,或等形,与金文舟字同形。从其构形看,确象一船形,字当释舟无疑。《说文》曰:“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刻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舟本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初以整段树木为之,即所谓...  相似文献   

4.
1977年和1979年。陕西周原发现周初的有字甲骨292片。其中H11∶4记有如下十字:“其微楚□厥(杳火)师氏舟(杳火)。”“舟”字,陈全方释作“受”(见《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甲骨文概论》,《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沈长云以为陈全方所释“不通”,“舟”字当读作“守”。  相似文献   

5.
在甲骨文中的“■”、“■”、“■”,历来专家都将其释为“舟”字。但“舟”乃一些古船之泛称,它既包括各类的单体船,又包括各类的双体船。因此,“舟”字的本身很难表明甲骨文中所表示的这些船型是属于哪些类型。这不仅对有关的甲骨文字不能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我国古代船舶形制演进的研究,也会造成史料上的混乱。这些甲骨文中所谓舟字,究竟应如何解释为宜,兹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包来军 《理论界》2013,(3):132-135
13、14世纪初是法国卡佩王朝王权集权、民族国家开始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政治因素主要有:坚持王室领地扩张,建立王室行政体系,追求王权神圣性。其法律因素主要有:法学家阶层的形成;王室立法的发展;建立了以王室法庭为核心的司法权执行体系。王室政治权威和法律权威不断增强,都使法国王权集权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两周时期,经济手段被全面运用于邦国关系的构建进程中,并有效缓和了两周邦交中的局部矛盾,提升了邦交主体的综合实力,对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新型邦交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索贡取贿的无度、邦交风气的腐化等也为两周邦国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经济手段在两周邦交中的使用变化不仅客观反映了周王室与诸侯国间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还折射出两周社会经济巨变下价值观念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岳朝娟 《中州学刊》2005,(4):157-159
商代经济是一种多层次经济.在商王朝内部有王室经济和宗族经济,在其外有诸候经济和方国经济.不同层次的经济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同时又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王室经济处于主导地位;宗族经济受王室经济控制最大;诸候、方国经济与王室经济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由于多层次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才使得商代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较高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司尊彝》是《周礼·春官宗伯》中的一章。举其要是这样的:“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春祠、夏禬,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献(牺)尊,其再献用两象尊,皆有罍。……秋尝、冬烝,裸用斝彝、黄彝,皆有舟。其朝献用两著尊,其馈献用两壶尊,皆有罍。……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皆有舟。其朝践用两大尊,其再献用两山尊,皆有罍。”张桂光举出“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二语,以为舟乃盘字之误(本刊今年第2期)。张是从字形和郑司农注:“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考虑的。但是它涉及到祭祀的全过程和用器的问题,那就必须结合祭仪和青铜器来考虑。裸用彝,献用尊,舟随彝用,罍随尊用。彝与尊之为器用,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彝是祭器的共名,尊是酒器的共名;狭义的:二者同为盛酒器。这里所用是狭义的。再说舟和罍。罍是独立的一器,舟在祭中的地位与罍相当,因而也应该是独立一器。倘如郑说,舟必与其所承之物并存,方显其用,已失独立之意。著名的考古学家郭宝钧谈到舟的问题,也认为“台下座”是其本训,但是他又指出;“但通常所谓舟,是指两耳深腹的椭状器。它可以饮酒,也可注水代(?)之用。”(《商(?)铜器群综合研究》第152页)舟,在河南新郑和辉县玻璃闯等地,都有发现,可为实物之证。不过,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舟这种器物的出现,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然而也必须知道,《周礼》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它的记载反映的基本是东周时的情况,所以,载入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是完全合理的。现在该探究它的用途了。这需要与罍称合着来看。金石的《小辞典》曾为指出:  相似文献   

10.
近日偶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一书,展现书中对清照词的注解,有不尽妥当处。如《如梦令》:“……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海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二字,书中注解为“奋力划舟渡水”。“争”字,固然有争夺、力求达到的意思,如“力争上游”、“为国争光”等语。但“争”字还有一个另外的解释,就是“怎”、“怎么”、“如何”的意思,例如柳永的《八声甘州》词中的“争知我倚栏杆  相似文献   

1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大片大片的森林,随处可见的灌丛,林木茂盛,野草丛生,丛林之间遍布沼泽湖泊。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反映商代中原地区植被种类的字形;一些特殊的甲骨文字如"朝"、"暮"、"东"、"西"、"楚"、"茔"等,都反映了当时植被的丰富;甲骨文中还有众多与林地有关的"麓";文献中许多关于"松柏"、"桑林"的记载,表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植被的特征;野生动物的大量生存,也是当时植被丰富的一个佐证;最能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竹林,在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由于长期的农垦、田猎、畜牧以及生活生产用木等,自然的植被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2.
中商时期对四土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商时期是商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商文化的分布地域比早商时期进一步扩展,商夷同盟的终结与商夷关系的恶化,商朝势力在江淮地区退缩及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商文化在渭河西进、东退,中心聚落北移与对北土控制的加强,大体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朝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基本态势。晚商时期,商朝对四土的控制大为收缩,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王玉哲先生关于盘庚迁殷之前商族还处在氏族制到奴隶制的过渡阶段、盘庚迁殷后才算正式跨进奴隶社会的“一家之说”,证据不足,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13.
詹鄞鑫 《文史哲》2004,(5):22-26
在商史领域,商王继统法一直局限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哪种为主的问题上。其实,"子继"和"弟及"都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继统原则。父系氏族的血缘构成,决定了氏族家长后继者对前任者而言,不是子就是弟,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真正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凭什么来决定继承人的确立。在氏族社会中,继承人的确立原则只能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论血缘的亲疏远近,要么论能力德行的大小贤不肖。如果按血缘原则来探求继统法则,不论作何种假设,都无法合理地解释商王传位的事实。但如果假设商王继承人是由选举决定的,则所有的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令后世不可思议的王权罢免现象,也反映了商王继统法的选举制性质。商代继统法是原始公社选举制发展到周代嫡庶制的过渡阶段,前期承前,后期启后。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商代,选举制度必然伴随着王位的争夺,引发动乱。商王室的继统法不得不改造为王储制度,由此开启了周代嫡庶制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甲骨文中的“紤”,为一种丝织品,在H3卜辞中,“紤”有数量、大小、延伸之占,用于宗庙中;由此为探讨“紤”字提供了条件;结合文献材料,考其字为宗庙中所称的“斧”、“黼”、“康(依)”一物三名的一种丝织物品;此字对考察商代宗庙设置,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这个研究对整个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殷商时期气候状况及当时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殷墟都城规划建设中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殷墟宫殿宗庙区和族邑居址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立专属田猎区保护殷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三部分内容,指出殷商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曾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体现了殷商先民所拥有的朴素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8.
芦金峰 《殷都学刊》2008,29(1):26-30
本文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与射有关的出土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卜辞中反映的内容,结合“三礼”,来探讨殷商时期的射箭活动。  相似文献   

19.
张利军 《殷都学刊》2008,29(2):13-18
甲骨文 字像用手按人项部迫其使跪伏,恐其起来反抗而仍以手持其项部,会制服、使之服从之意。可隶写作反,甲骨文中常以之为祭祀的人牲,其来源于战争或某族所献之异族、异国之人,商王用之祭祀祖妣,是以制服的形象献给祖先,供祖先享用役使。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得祖先神降福保佑。跪伏形象不仅是屈服的遗存,也反映了商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在跪伏的状态中表示绝对的服从,就能够听候命令,接受差遣。服制之服源于 字的制服之义应无疑意,周人将殷商的政治结构称为“内外服”亦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20.
有学者认为商朝是方国联盟,从甲骨文“比”字与多王的分析看,这一结论的证据并不充实。从商代的王与诸侯的权力与义务、商文化在大范围内的统一性、商周交替之际表现出的对商王朝共主地位的承认看,商王朝已经是一个集权国家,而不是方国联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