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定排布于《红楼梦》首回虚境神话叙事中的诗词韵语,有着叙事界点作用和意旨独立性,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回目联句和作为总评的七言律诗是小说开篇的一顿,前者在二元哲学和悲世情调中隐含了创作本事和内容;后者假评语以直白抒情,展开作者生事和小说故事。作者在入戏之先进行了情旨交代,他借石头事典和诗境,将存在的终极归于爱情的讲述;借石头七绝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寄托因现实事功的幻灭而作传奇的无奈;而"曹雪芹"的自白"满纸荒唐言"一诗则直接道出了辛酸和希冀被解味的作文苦心。而对三生石的故事演绎乃是对小说故事的引入,其中"假作真时真亦假"对联又是对真假笔法的提示。作者在故事性遮蔽下披露了其创作本心,进行了笔法交代,并伴随着情绪的起伏,这是他在这个诗语整体中所隐藏的玄机。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三个神话,即石头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它们之间是否是矛盾的?它们是否都可以叫做是神话?它们与《红楼梦》的主旨的关系是什么?根据神话的内涵,后两者不能叫神话;第一个神话,作者也只是利用它作为缘起,由此敷衍出来的故事不能叫神话。既然三者都不是神话,它们之间也就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石头神话”涉及到了《红楼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主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石头"充当叙事者成为意象化的叙事者,这是《红楼梦》独特的叙事特点。从"以象含事"展开主题意旨、"以象写事"建构人物形象、"以象运事"推动叙述层次转换等方面,石头意象发挥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使得《红楼梦》叙事具有了诗化叙事的形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文本的深层结构是由“石头”故事、“还泪”故事和“太虚幻境”三个具有隐喻象征功能的神话组成的神话体系。这三个神话,虽相对独立而又以“情”贯之。它由个体到群体,围绕着“原始-历劫-回归”的圆形结构,探寻了人生命的本源根性和人生历程的终极意义,表达了作者“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红楼梦》做出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天人感应”文化哲学的审美化,即天书与人书的诗意融合。从这一基点出发,本文对《红楼梦》的多元视角、非情节化描写、影子描写术、超现实叙事、预言叙事、时空结构的人文色彩等叙事特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红学研究领域中,有一种偏颇值得注意:众多研究者的目光总是盯住《红楼梦》的成就不放,很少有人提及《红楼梦》一书的缺陷与弱点。笔者认为,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当不虚美、不隐恶,我们不能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就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形成对《红楼梦》的盲目崇拜,造就红学神话。其实,《红楼梦》一书的缺陷和弱点是非常明显的,有些缺陷甚至是比较重大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个例子说一说:⑴在思想内容方面,《红楼梦》虽然对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作者却在书中时常流露出对贵族生活的欣赏与赞美,对逝去的荣华富贵有一种情不…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首回中出现的石头、三生石及神瑛侍者在名称上有着一定寓意并有着内在关系,他们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实为一个统一的人物主体,寓含着情用思想。从这些名目寓意中可以看到小说实境中主人公贾宝玉别于私己之心,表征为道德的拔高而根源于情的"侍者"本性之痴,以及其衔玉而诞事件的特异性,贾宝玉特有的精神坚执,和作者对于"侍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态度。  相似文献   

9.
关于《红楼梦》的创作主旨自古以来争议颇多,作品开篇提及的"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最能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本意,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社会现实;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诗缘情而发"这一创作理论的尊重,用真情实感成就了作品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0.
《镜花缘》的结构是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作者不但从整体上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因缘结构框架,而且作品的内在叙事结构又与《西游记》、《水浒传》以及《红楼梦》的结构颇为相似,对这些作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借鉴,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首回甄士隐封氏故事模式预示着后文贾宝玉薛宝钗的故事模式,在这种托于夫妇关系的叙事中,其实寓含着以道家为体的出世思想的内在矛盾,以及以儒家为体的仕途经济之道的社会变异。而作者乃以人性之善,也即“情”为基点,对真善美进行褒扬,对假丑恶加以贬斥,并且回溯到智慧“锻炼”的原始和“情根”初步,进发到对生命本真的观照,最后触及到了存在哲学永无解决的内核。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开篇就宣称此书是"大旨谈情",脂砚斋也在批语中明确指出,<红楼梦>主要是写"情"的,是"一篇尽情文字".<红楼梦>中的"情",主要是指"儿女之情",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儿女之情发泄一二","儿女之情"是"情情"与"情不情"的统一."情情",是指"谁对我有情,我即对谁有情."是对爱情的专一,情之所钟,一往情深;"情不情"是指对所有人和物都付诸真情,是一种博爱精神.<红楼梦>中的"情"又是一种悲情,揭示的是作者"情"的破灭、审美理想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我院中文系教师张开炎的学术专著《神话叙事学》和《文化与叙事》已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分别于今年5月和10月份先后出版.《神话叙事学》综合运用结构叙事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人类远古神话叙事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从而建构起一套关于神话叙事模式的理论,是国内学术界系统研究神话叙事理论的第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6.
是<石头记>,还是<红楼梦>,其含义是很不一样的.这不仅是<红楼梦>这一名字的文雅、迷离,不似<石头记>的质朴、显露,更因为<红楼梦>一名契合了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如梦"的儒道哲学思考--与小说空、色、情这些主题架构相一致,从中不难看出,"梦"在语言和文化的所指和能指,远非类似把玩的"石头"所能比肩.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的梦幻有重要的结构功能。首先,梦幻构成这部巨著的框架,通过遥相呼应的回环之梦,包囊提挈全书。其次,用梦幻来组织叙事主线和意念主线,使众多的人、事、物、境、情、意、能繁而不乱,脉络清楚。再其次,梦幻又是诸多情节中的支撑点和枢纽。整部的《红楼梦》就在梦与醒的流转进出中展开,似真似假,虚实相生。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情文化”与曹雪芹创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是《红楼梦》的中心和灵魂,由此形成了它独特的"情文化"。从曹雪芹对人生世态炎凉的体验、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对往日情怀的追忆三个方面,分析这种心理特征与作者"大旨谈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也说《红楼梦》的石头神话潘承玉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来观照和评价作为神话的《红楼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笔者在欢欣鼓舞之余,亦感诸家之说言犹未尽,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如下。曹雪芹以《石头记》命篇,并以“顽石”名主人公贾宝玉,绝非偶然为之,实出于内...  相似文献   

20.
武建雄 《东方论坛》2013,(1):97-100,114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写法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叙事结构上。主题的复合性使得《红楼梦》在叙事整体结构切分上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宏观建构考察,《红楼梦》采用了单线贯穿、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从微观结构上看,《红楼梦》在情节组织上具有"生态性"的特点,体现出向传统美学回归的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