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对所有权观念在制度上构建一个保护所有人对物的权利,减少了个人自我维护的成本。这种制度要求最初有相对简洁合理的逻辑,但是却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现实的否定。绝对所有权观念与社会现实背离既有其概念本身的内在缺陷,也有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原因,其中社会经济的变迁是最主要的原因。不动产所有权在检讨绝对所有权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所有权观念,这种所有权观念是对绝对所有权概念内涵的修正,也是观念上一种全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岩  陶国礼 《理论界》2005,(5):79-79
随着我国民法典草案的出台及法学界该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将在我国正式确立,其对完善我国物权法制度及调整现实法律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部分理论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3.
《合同法》使所有权保留制度在中国首次得以明文确立。然而 ,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 ,各国学者一直对所有权保留制度的法律性质争论不休 ,由此形成的各种学说可分为所有权的构成和担保权的构成两大分野。实质上 ,所有权保留法律构成中所有权构成与担保权构成并不矛盾和对立。附停止条件的所有权移转是所有权保留的法律形式 ,而担保则是所有权保留的潜在实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所有权保留已实现了所有权构成向担保权构成的转变。就其性质而言 ,所有权保留属于非典型债法上的物的担保 ,应列入《担保法》作为债权新的担保方式。  相似文献   

4.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需要从民法理论上科学类型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更需要适应土地利用方式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现实要求。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应当以增强所有权主体的独立性、健全“重在利用”的权利体系、拓展土地的价值支配形式以及逐步实现农民土地权利与农村居民身份分离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企业所有权和要素所有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企业所有者必须是要素所有者,非要素所有者不能成为企业所有者。二者的区别在于,不是所有的要素所有者都是企业所有者,只有承担企业"后分配风险"、亏损风险和破产风险的要素所有者才是企业所有者。企业最终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承认法人所有权并不存在"一物二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物权法》第二十四条对机动车所有权变动采登记对抗主义的立法模式。在该模式下,机动车所有权变动往往与机动车实际支配关系的不统一,从而产生机动车责任及其意外风险分配上的问题。机动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本质上属于动产,其所有权变动模式理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即机动车所有权变动自交付时发生法律效力。机动车登记作为机动车所有者“车籍权”产生的依据,是机动车管理的一项必要制度与措施,与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无关。  相似文献   

7.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的制度障碍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明显的弊端,表现为主体缺位、内容残缺、权利实现形式单一、客体范围不明等,严重地制约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应从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私权主体地位、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多元化改革、完善权利人的权能、发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形式、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客体范围等方面加以完善,以促进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对所有权保留作出了重大修改,所有权的担保功能化进一步增强。所有权保留买卖具有多维性,具有担保构成、所有权构成和合同构成的不同面向,这决定了所保留的所有权既不是完全功能化的担保物权,也不同于动产所有权。所有权保留在担保功能实现的条件和程序上有别于动产抵押,在适用"正常经营买受人规则"抑或适用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上也可能存在分歧。所保留的所有权属于特定目的所有权,无法依照所有权规则自由处分,即使未产生物权变动仍要求"登记"。所有权保留属于买卖合同的附款,但买卖合同的解除权、风险负担规则、物上代位以及出卖人的所有权移转义务等,都会受到所有权保留特性的影响。无论是内部体系还是外部体系,都不应简单化地将保留的所有权视为担保物权或所有权,而应根据相应制度目的的不同分别考虑所有权保留的何种特性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物权制度特别是所有权制度逐渐成为国内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论断,为我国所有权制度体系的重构与完善提供了新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而<物权法>的起草又将所有权制度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所有权可谓是人类享有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关系到人的自由、人格乃至整个社会秩序.从私有财产产生以来,人们对所有权的观念经历了从“所有权绝对”到“所有权社会化”的变化,在近现代立法中体现为针对所有权的限制性立法,这也反映了国家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由“守夜人国家”向福利国家的转变.在人们联系如此紧密、各方利益和权利交织的社会中,只有在立法中兼顾不同主体利益的平衡,对所有权施以适当的限制性规定,才能实现各方权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草案)》中规定的国家所有权,在主体上混淆了国际法上主权意义的“国家”和国内法上民事主体意义的“国家”含义,不符合民法关于民事主体必须具体、确定的基本法理,不具唯一性;其权利、利益客观上分属无数的公法法人,没有统一性;其客体范围之规定不应包括不可支配物。国家所有权理论在法律实践上已被证明不符合民法法理,难以自圆其说。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权法不应坚持以所有制形式划分所有权,而应按照物权法基本原理规定所有权,并根据法人制度理论改造目前立法中的国家所有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集体所有权制度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目前,我国的集体所有权存在以下弊端混淆了所有权与所有制的关系;集体所有权的性质模糊不清和主体名不副实。我们应当在参考俄罗斯民法典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集体所有权。  相似文献   

13.
李印福 《理论界》2006,(2):151-152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已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所普遍确立。然而,在我国迄今为止尚未制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本文运用分析比较法,主要借鉴法国、瑞士、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关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立法规定,结合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特点,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基地使用权和部分产权两个方面作以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具体立法建议,以便有益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不同于一般不动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由于我国法律尚未正式设立此制 ,仅有的几个部门规章 ,对此缺乏系统调整 ,因而实践中容易与后者混淆 ,进而可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本文通过对个案的分析 ,揭示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特征、与相近权利的区别 ,建立我国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不动产所有权的自由可以形成强大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前提。但是,不动产所有权的行使须依法受到限制,否则即构成权利滥用,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不动产所有权的自由与限制进行研究,可以对我国不动产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起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有权是财产归属关系制度,是支撑一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基石。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原先所有权的绝对性和至尊地位,越来越暴露出其致命弱点和缺陷。在现代社会,这种所有权的发展一是日趋社会化,表现为他物权的不断扩大,股份制日益发展等。二是日趋相对化,即对所有权的限制日趋强化。如制定了权利滥用之禁止原则等。而中国所有权的现代化是物权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应参照世界立法之趋势,将此事做好。在所有权现代化过程中,要把握两点:一是个人所有权要得到有效、切实保护,二是要使所有权的权能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谷素华 《阴山学刊》2009,22(5):90-95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是近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不动产所有权制度。专有所有权是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的专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性质为对空间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18.
:财产稀少性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是所有权制度安排的基础。稀少性财产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所有权制度安排 :排他性所有权和非排他性所有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稀少性可以同非排他性所有权相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稀少性只能同排他性所有权相容。现在 ,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在需要的是稀少性财产与排他性所有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日趋重要的自然资源,应当成为法律规制的对象。太阳能资源符合现代民法理论对所有权客体的要求。国家作为太阳能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具有正当性。太阳能资源国家所有权是民法上的所有权而非抽象意义上的所有权。自然资源领域普遍存在的"国家所有权——私人用益物权"的制度模式可以成为太阳能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所有权社会化是反思绝对个人所有权的结果,兼具市民社会国家化与私法公法化的特征。国家所有权与私人所有权成竞争关系,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所有权社会化成为必要。国家所有权社会化过程是国家所有权改革的过程,是保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相制衡的过程。国家所有权应当区分为国家公产所有权与国家私产所有权,二者社会化路径存在不同,前者以遵守社会契约为核心,后者以国家私产的不同性质而有不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