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戏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源于湖北的黄梅,成熟于皖地安庆。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地方小戏,从简单的样式发展到以表现众多人物和生活内容的大戏,其唱腔音乐的变化方面在黄梅戏唱腔音乐中最为突出。早期黄梅戏是以曲牌体为主的花腔小戏,5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具有板腔体特征的"主调"唱腔。这些唱腔包括平词、火攻等板腔化了的声腔,最终占据了主要地位。本文针对黄梅戏"主调"中的板腔体唱腔,从基本板式类型、专用板式类型、过腔板式类型、派生板式类型几个方面论述黄梅戏唱腔音乐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不同板式在黄梅戏音乐中的具体运用。探索曲牌(腔)体向板腔体的演变,并通过具体谱例来阐明黄梅戏音乐唱腔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2.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微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唱词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3.
湖北大鼓形成至今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徵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4.
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属于曲牌体戏曲,但其曲牌构成,无论引子、尾声、联套都比较特殊,其功能与昆山腔相比,随意性较大.曲牌在使用方面较为混乱,往往有遗落、减省,甚至改调歌唱的特点,最终导致曲牌解体,这是弋阳腔由曲牌体戏曲向板腔体戏曲转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其中,曲牌类的划分、宫调的出入互用、帮腔和滚调对曲牌的破坏等是重要原因.弋阳腔曲牌对板腔体形成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板式的节奏变化上.  相似文献   

5.
戏曲音乐若干基本概念界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腔为口中所唱 ,或为语音、乐音合一 ,或仅为乐音 (旋律 )。其使用单元为腔调 ,腔调族群为声腔。戏曲原指戏中之曲 ,后指唱曲之戏。戏中之曲初为南北曲 ,后逐渐扩大。南北曲的使用单位是曲牌。不同曲牌各有“特定样式” ,经文人规范的曲牌主要“特定”在文词格式而不在腔调。板式既指板眼形式 ,也常指“板腔”。“板腔体”强调以板式变化推动音乐展开 ,其音乐发挥胜过“曲牌体”。乱弹可泛指清代民间俗腔俗戏 ,也有种种狭义用法。现行“剧种”划分因“戏”、“曲 (腔 )”两种成分的交错而显得复杂 ,地方观念更对剧种划分有过很大影响。地方戏多属外来之戏“地方化” ,但该种地方化常不彻底。  相似文献   

6.
清代剧坛"花雅之争"的重要结果之一是中国戏曲音乐体制由曲牌体独擅天下转变为以板腔体结构占据主导,戏曲音乐完成了两大曲体的过渡与交接,中国戏曲由此进入现代化发展历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传统南北曲包含板腔变化的曲牌联套音乐体制,清代京腔带有过渡痕迹的曲牌、板腔兼用体制,清代秦腔成熟的板腔变化音乐体制,及民间小戏逆向发展的音乐体制演变路径,较为清晰地勾画出中国戏曲音乐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原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8.
潮剧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受弋阳腔及昆腔的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有很大区别。潮剧的唱腔有区别于其他剧种的“调”,一般的调是指音阶,潮剧唱腔的调却是指一定的音阶组合。潮剧诸调包括[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锁南枝调]、[斗鹌鹑调]、[犯腔犯调]等。潮剧诸调唱腔特殊,演唱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打调是西北地区回族宴席曲类别之一,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常用大胆夸张、辛辣讽刺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出逗趣、幽默的段子,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寓教于乐。打调音乐的曲式结构属乐段体,一般由曲头、正词唱腔和曲尾三部分组成。由于唱词的即兴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乐段结构中乐句的不规整性和多变性。打调多为徵调式,羽调式次之,商、宫、角调式较少。打调在旋法上的共同特征是旋律音调与原声调仅相关联,曲调的主体部分在演唱时具有似说似唱的数板特点。打调的唱词结构比较自由,以七字句居多,在演唱中"调把式"们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随时增减字数。二、四句结构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但语法结构的成立往往离不开构成这种结构的单位——词的意义本身,因为一切语法形式的作用就在于表达意义。如我们能说:“吃桔子”、“乘汽车”,但不能说“吃黑板”、“乘教室”,虽然这四个短语从形式看毫无二致,都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的动宾结构,但“黑板”不能成为“吃”的对象,“教室”也不能成为“乘”的工具,因为它们在逻辑上不能成立,在词义上也是无法搭配的。因此,语法结构的表现形式合理与否,词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鉴别因素。从某种程度看,词义对于语法结构有很强的制约作用。“锁”有两个常用的义项,一是加在门、箱等上面使人不能随便开的器具,指的是某样  相似文献   

11.
越剧早期音乐以“田头说唱”形式逐步衍变成“落地唱书”。该时期“四工合调”、“哀哀调”,吸收了湖州“三跳”(劝世调)的板式和帮腔衬词形式,开创了“呤哦调”调腔,解决了说唱长本书目的困难,“呤哦调”“起、平、落”的曲式结构,使越剧出现了戏曲调腔的初型也是越剧在孕育发展阶段一次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一、共鸣腔的构造和作用人的声带发出的声音是微弱而单纯的,既不能传远,也不能变化音色。我们听到的发声语言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音量和那么复杂的音色,是因为经过了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等腔体的共鸣以及腔形调节的缘故。一般称软腭以上(包括鼻腔、额窦等)为“上部共鸣”,这些共鸣腔形体不变,容积固定,称软腭以下(包括口腔、咽腔、喉腔和胸腔等)为“下部共鸣”,这些共鸣腔的形体可变,容积也是可变的。一、喉腔.是由喉软骨支架围成的空腔,上经喉入口与喉咽部相通,下于环状软骨下缘与气管相接。声带发声时,喉腔的状态对优势基…  相似文献   

13.
昆腔曾经是河南戏曲早期演员演唱的声腔之一,明清之际,昆曲家班在开封、商丘活动频繁,与河南地方声腔广泛交流融合,并对河南梆子(豫剧)的形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昆曲在20世纪50年代仍在一些豫剧老艺人中口口相传。随着梆子声腔的成熟和深入人心,唱腔体式向单一板腔体发展,部分昆曲曲牌蜕化为伴奏音乐,在唢呐、笛子、胡琴曲牌中演奏,成豫剧音乐的一部分。因此,一方面要认识到昆曲在梆子腔形成过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提供了"附生"的载体,另一方面也要对豫剧起源于昆曲的说法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对“象”或由”象”构成的结构,从修辞角度来解释,人们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是比喻,“象”是比喻词。而从语法角度来解释,有的语法书不涉及,有的既使涉及了,也只讲“象”是什么词,以及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讲由“象”构成的结构。近年来,有的同志明确提出,由“象”构成的结构,叫“比况结构”。现在有些语法书,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也有把这种结构叫“似的结构”的。看来,对这种结构看法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黄梅戏《雷雨》的唱腔为研究对象,从对主调的运用与拓展方面加以阐述。第一方面是从主调中单个腔体的运用来说明;第二方面是对主调中各个腔体进行组合的运用来论述的。通过对这种创作手法的分析,感受作曲家的戏曲创作经验、创作思想,从中得到启发并能从中加以借鉴,从而创作出更多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戏曲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6.
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有两种昆山腔,一种是顾坚等文士创立的清唱昆山腔,一种是民间艺人创立的作为南戏四大唱腔之一的昆山腔。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将清唱昆山腔的演唱方式引入剧唱昆山腔,演唱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南北曲曲体的变异,昆山腔的曲体指义增强,有了“昆曲”之称;而这时的“昆山腔”或“昆曲”,实已超越了昆山一地的限制,流行南北,成为全国、全民族的“曲”。  相似文献   

17.
京剧"样板戏"相对传统的京剧板式来说,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在唱腔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和创新在传统的板式之外新创了许多新板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板腔体系和唱腔本身;在声腔体系中创新了乐句句式和套腔布局,空前地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在唱腔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特性音调,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人物个性;在行腔技巧上一反传统戏"曲高和寡"的技巧化倾向,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通俗化和亲和力,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无可争辨的宝贵价值和不可多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8.
京剧"样板戏"相对传统的京剧板式来说,其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它在唱腔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变革和创新:在传统的板式之外新创了许多新板式,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板腔体系和唱腔本身;在声腔体系中创新了乐句句式和套腔布局,空前地丰富了京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在唱腔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了特性音调,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人物个性;在行腔技巧上一反传统戏"曲高和寡"的技巧化倾向,空前地强化了京剧唱腔的通俗化和亲和力,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无可争辩的宝贵价值和不可多得的"样板"。  相似文献   

19.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  相似文献   

20.
河南豫剧常派唱腔属于梆子腔的一种,它以优美的唱腔,清晰的吐字咬字及汲取各派唱腔艺术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全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常派唱腔在行腔规律、情感表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性,即以“美以数取,情态美”为其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