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原,生于中国辽宁锦州,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名誉主任。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是中国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事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此后陆续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游神》等作品组成“西藏系列”。马原的小说创作引起中国当代小说观念的根本变化,也使他本人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开创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牛鬼蛇神》是马原停笔多年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多维空间的形式将复杂的历史经验与现实生活的体验艺术化处理,构筑了马原的理想世界,也构成了马原小说的魅力与意义。不过,小说《牛鬼蛇神》在超越与突破马原前期作品的叙事技巧时,也暴露出艺术的贫乏。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叙事的重复、小说缺乏历史深度意识的发掘与反思以及叙事时空的自我束缚与模仿等方面。这严重削弱了小说反映时代与现实生活的厚度与力度,使得小说缺乏本应该体现出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原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显示出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和评论家对小说的解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冈底斯的诱惑》中采用了"不在场"的叙述方式,通过虚构、混乱、感觉缺失等语言技巧,表达马原竭力走进西藏却又不能理解西藏的焦灼,彰显了马原式的先锋特色。  相似文献   

4.
1、《再现完整的残雪———残雪小说创作变化历程概述》目前对残雪的研究仍停留在她80年代的小说上。90年代后残雪从创作立场、荒诞风格到二元对立意识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创作立场从非理性的叛逆立场转向了理性的自我探索;荒诞风格由贝格特式转向了卡夫卡式;二元对立意识由绝对对立转向了辩证对立。(董爱兰,兰州大学一分部414#信箱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730000)2、《〈周易〉革卦与革命观辨析》“革命”一词发端于《周易》革卦。但具体考证,《易经》革卦主要是关于司法审判的筮例,革卦本义中并没有革命的意思。革命观乃是《易传》对…  相似文献   

5.
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残雪前期之作《黄泥街》与近期之作《茶园》存在接续性,前者的精神叙事、以丑为美的叛逆和诗性的语言可与后者证伪乌托邦的立场形成互证。在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发掘残雪小说写作中深层的现代性价值,能更好地解读残雪创作的精神内核、创作底线和对媚俗自始至终的放逐。  相似文献   

6.
在1989年,也就是马原发表处女作后的第五个年头,马原的写作生涯停止了。我们不知道他停止写作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离开了西藏,回到了辽宁老家。无论怎样,马原1985-1989年的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小说决定性的转变,值得批评家再阐释。1984年8月马原在西藏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拉萨河女神入马原这个名字对供评家和读者是陌生的,他的作品有着一种天然的神秘感。在毛泽东时代的后期,中国的公民习惯于新星的一现而逝,评论家也以发现这些新星而感到自豪。马原的作品太富于革新精神,与以往的作品有着太多的不同,评论家们深…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马原小说《拉萨河女神》发表的文学环境及批评环境开始,梳理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被文学批评界接纳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先锋小说在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尴尬命运,并指出了先锋小说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马原的《牛鬼蛇神》首先是一部向"先锋"致敬的小说,其次也具有"新自传"小说和"神实主义"小说的因子。中国先锋小说深受域外文学思潮与小说创作的驳杂影响,而"后先锋"小说试图整合民族审美经验和文化传统,走向一条自由创造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9.
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能折射出作家的思维方式。新时期作家马原、韩少功、莫言力图突破传统叙事的思维模式创造新思维,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马桥词典》、《檀香刑》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马原的拼贴思维、韩少功的置换思维、莫言的撤退思维代表了新时期叙事结构创新的三种类型,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传统的单向、封闭叙事结构不断走向多元、开放,这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也是不断进行思维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残雪在中国文坛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残雪模式.由于残雪小说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和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使其小说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另外残雪小说制造的神秘和恐惧又成了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笔者用弗洛伊德的意识流手法去探索残雪小说的精神世界,对残雪式的恐怖作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残雪早期的先锋派小说在反讽的向度上有力地揭示了宏大话语与现实的错位,从而凸显了个人与群体的交往困境。从1980年代中期的《黄泥街》[1],到1980年代末的《突围表演》[2],到1990年代初的《思想汇报》[3],残雪的小说话语始终以主导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观、绝对叙事来处理空洞、错乱的日常事件——《黄泥街》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社群如何生存于华丽而虚拟的主流话语中,《突围表演》记叙了街坊邻里如何在高尚话语的框架里将现实世界设立成趣味盎然的卑琐现实,《思想汇报》则书写了个人幻想如何以崇高话语虚构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展示了荒诞不经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牛鬼蛇神》是马原的近作。在西藏叙事的基础上,小说关于海南的叙事拓展了小说的表意空间,深化了神秘主题意义并试图进行深度的哲学思考。与马原早期写作比较,该小说写作延续了先锋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后期变化的趋势,即回到“故事”,具有一定回归写实倾向。浓厚的自传色彩也是该小说的一大特色,其虽然表现出作者试图超越前期形式写作的倾向和努力,但小说内容仍是对其以往作品的大量拼接和重复组合,具有浓厚的形式色彩,小说主题并无更深刻的开掘和新意。这表明作家依然难以摆脱对形式的依赖。  相似文献   

13.
马原是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失衡的,即学者们大多只看到了马原小说中形式因素的变革,而对其思想意义的阐释一直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充分,即使有的论者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对它的阐释也是有缺陷的。本文试图通过辨析以往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找出马原小说思想意义的确切所在。  相似文献   

14.
凝视是一种携带着欲望与权力投射的观看方式,反凝视或曰对抗性凝视,是来自于客体的他者的注视。对残雪的《五香街》进行文本细读,可以读解出小说蕴涵的多重凝视,包括男性凝视、女性凝视、隐含作者/潜在读者的凝视,这些目光将对象“他者”化,并企图对“他者”身体进行规训,也饱含对“他者”身体的欲望。借助凝视理论来阐释《五香街》的反讽叙事策略及表达的主旨意蕴,可以深化对残雪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残雪的小说世界是垃圾的世界.从描写丑恶、绝望到表现逃离是残雪小说意蕴的特征.对于残雪必须冲破中国传统审美观的钳制,从全新的角度与方法去解读.  相似文献   

16.
阅读残雪的小说,需要寻找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可行性途径。残雪把自己的小说定位为“诗小说”,可以从她的创作历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质中找到依据。在残雪的小说中,“诗”与“小说”的结合既表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在风格层面,“诗小说”是残雪创作独特性的真实内核,也是其文学世界最生动的呈现。残雪的“诗小说”与其文学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她处理真实的方式是荒诞化和呈现现实的不确定性,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基本观念相契合。这也是其“诗小说”观念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小说界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探索思潮。一股思潮以李晓、刘索拉、莫言、马原、残雪等人为代表,一股思潮以阿城,贾平凹、郑万隆、韩少功等人为代表。前者我们一般称之为“现代派小说”,他们更多的是横向的借鉴;后者我们称之为“寻根派小说”,他们更多的是纵向的继承。 这两股思潮在当时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他们的作品曾在文学界内部引起过一阵又一阵的骚动。有些评论家还有“阿城年”,“莫言年”的提法,虽有些戏谑的味道,但这些作家的  相似文献   

18.
残雪的小说几乎没有例外地使人困惑,而且从头到尾使人怀有不可思议的感觉。为何如此?文学研究家无法避免的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说清楚。本文通过对她的处女作《黄泥街》序文第一人称叙述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残雪的小说时常引起不可思议感的根本原因就在她的独特的叙述法上。她的叙述者总是一个完全缺少历史性和个性的、无私无情的、纯粹的、内部世界观察者。这种观察者和被观察的自我对象正像我们做梦时那样,是彻底分开的。残雪通过创造这种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惊人的距离,在给读者留下做梦似的不可思议感的同时留下了第一级的对自我的观察记录,这就是文学。  相似文献   

19.
残雪小说的梦魇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残雪小说所构筑的梦魇的艺术世界进行了探讨。残雪注重表现现代人被基本焦虑折磨得痛苦痉挛的灵魂,如人的孤独感、世界存在的荒诞性、作为人性弱点的恐惧等。  相似文献   

20.
残雪认为,自己的小说是一种垂直的小说,垂直小说的特点是直接向人的存在发问。残雪是用文学的方式表现人类的一种生存体验,因此,可以说残雪的梦魇叙事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残雪以“本质”主体为对象,以非理性思维为把握这一“本质”的手段,以“梦魇世界”的设置为把握这一“本质”的独特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