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聚合民主注重公民的政治参与,忽视了公民参与的力度和效度,协商民主更强调通过沟通、对话和辩论等方式,保证公民参与的意志渗透和利益表达;传统民主基于"性善论",推定人民能够在理性的昭示之下作出合理选择,免不了多数人的暴政、事实上的少数决当选和民主的赤字;传统民主的缺陷导致了权利与效用、群体间的包容与排他、公民间的平等保护、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集权与分权、政治资源的集中与分散等方面的功能障碍。针对传统民主的缺陷和困境,宪政论者主张:以规范建构锁定民主的基本价值,以权力限制防堵多数人的暴政;协商民主则提出:(1)公共领域的二元互动补充宪政矫正的无能,(2)多元理性的公共协商有利于保护少数人,(3)竞争性话语体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公民参政的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2.
民主只是自由社会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其充分条件。因为一方面,所谓民主,就其本质来说,固然是全体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但是,就其实现来说,却势必是多数公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这样,多数公民便可能滥用他们所握有的最高权力,而沦为“多数暴政”。另一方面,即使民主不导致多数对于少数的暴政,却仍然可能导致暴政:一种侵犯每个人的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暴政。因为最高权力就其本性来说与无限权力相通,极易演进为无限权力,因而无论掌握在君主手里,还是掌握在人民手里,都可能成为无限权力而沦为暴政。  相似文献   

3.
约翰·密尔多数暴政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尔通过对时代特征的考察,以平等和自由为逻辑出发点,认为多数暴政在于阶级立法和社会控制,并提出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和社会控制之间进行合理调整来防止多数暴政,为近代多数暴政思想的探讨作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制度下的“多数暴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民主制度下产生的“多数暴政”问题为研究点,在归纳先前学者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提出、界定和防范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多数暴政”进行界定,避免“多数暴政”被泛化;提高全民素质、完善决策规则、从机制上赋予人们权益申诉的权力和渠道,适当采用协商民主,成立公正独立的裁决机构和审判机关是防止发生“多数暴政”的重要手段,等等。  相似文献   

5.
"法治民主"是在肯定民主原则的前提下,主张对民主要有所限制,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以弥补民主的不足,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仅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还是不够的,当前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与保障公民的权利问题。为此需要提出"宪政民主"这一概念。"宪政民主"是对"法治民主"的深化。宪政民主在我国的提出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如何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宪政民主"在我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宪政民主"需要在民主实践中予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6.
论多数暴政的危害、认识根源及其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暴政既表现于统治行为上的暴政,也是反映在认识、观念、理念等思维中的暴政,所以对多数暴政的认识根源作一番探讨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多数暴政的危害,多数暴政的认识根源以及少数要受到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出克服多数暴政的途径来。  相似文献   

7.
多数原则是民主制度所确立的可操作性原则。多数原则所导致的是多数的统治。而多数的统治在民主的历史中,往往导致的是多数的专制,即多数对少数的专制。古希腊的民主制是一种多数专制的民主,现代西方民主在其发展的早期也存在着多数的专制问题,如托克威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所指出的美国民主早期的多数的暴政。多数的专制也就是对与多数的政见或意见不同的人的专制。对于现代民主的建设,我们不仅要营造一种环境,形成有效多数、真正体现自我意愿的多数,而且要真正保障少数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少数人”权利与“多数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哲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少数人权利保障问题是现代民主政治倡导的“多数至上原则”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对少数人权利的保护不仅可以防止多数人暴政的发生,矫正“多数至上原则”,改进和完善民主制度,也有利于建立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是少数人权利保护需要设定必要的限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最低限度,即保障少数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二是最高限度,即不损害多数人的正当权利,遵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理想民主是一种主张人民统治、人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是理想的、规范的和实质的民主,但其存在着"人民"概念含混不清、易导致"多数人暴政"和现代国家难以满足其特殊运行条件的局限。现实民主是一种主张实行代议制度和少数精英统治的民主,是现实的、经验的、程序的民主,其局限性在于限制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存在偏离民众意志的可能性及容易生成精英政治。我国的民主兼具理想民主和现实民主的内涵,但还需要通过实行宪政民主、扩大公民参与、完善选举制度等措施来避免两种民主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不仅是一种政治活动,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参政权.阐述了公民参与的理论,并从宪政角度分析了公民参与的意义,即公民参与政治是民主化的动力,公民参与法律是法律秩序建构的活力;分析了公民参与的困境"公民冷漠"和由"多数暴政"引起的工具化倾向,评述了我国公民参与的现状和不足,并提出完善途径:信任大众,完善参与的法律机制;克服"多数暴政",建立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11.
发展基层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由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决定的。民主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亦是公共利益的分配工具,改革开放之后利益自主的存在,产生公共领域利益界定的困难,因而需要自主个人利益的合作与整合,这就需要"治理体制"的改革,从而影响基层民主的运作。实现基层民主发展与政治生活的良性互动,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奠定稳固的基础。因而,改革治理体制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民主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观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表现为程序意义上的制度运行方式。民主曾经在反对王权专制主义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自由民主国家构建的完成,民主失去了自身的明确性,反而经常产生“多数人的暴政”行为。最终,现代西方国家探索出了一条宪政民主之路,保证民主在制度框架中得以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3.
公共负担平等的原始意义——论税务平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负担平等源自于福利国家主义下的财产权利的社会责任理论;在这一范畴内理解的公共负担平等多表现为对特殊财产限制的补偿制度提供构建的正当化基础。回溯历史,以税赋形式出现的普遍财产限制,它根植于国家权力产生的本源;通过与民主权力的结合已然形成了存在合理的理由。不过,该种意义上的公共负担除了受到民主力量的限制以外,公平仍然是必要的制约要素,以防止民主的暴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形形色色的民主现状,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现实的民主无论是古希腊雅典民主还是现实的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都从未真正实现过"多数的统治",掌握公共权力及依附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决策权的公共权力人物只是少数所谓的"精英";而理想的民主是公共事务的决策由人民当中的多数来决定的同时,又尊重少数的权力的民主形式。指出在实现人类理想的民主进程中,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风生水起的徽博客以其开放、自由、个性化的文化姿态创造了虚拟空间的民主神话,但其技术平权、盲从围观、热炒话题带来的话语中心化、“多数人暴政”以及泛娱乐化的复杂舆情,需要研究者对这—乌托邦神话进行必要的理性祛魅和文化批判.由于商业资本的深度介入和爆炸式增长的管理缺失,对微博的内容生产和舆情传播应当给予必要的规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密尔在《论自由》中主要思考了社会权力与个人自由的关系,通过分析证明社会权力运行遵循"多数决定制",代表了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侵害"少数人"的利益,导致了"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个人必须拥有社会自由,才能对抗"多数人的暴政",才能保护并实现个人利益;也指出了在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之间划出一道边界的原则:即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无关的领域即是社会权力不可侵犯的领域,就是个人的社会自由领域,并且驳斥了各种压制个人自由的理由,为此进行了精彩的辩护,肯定了自由对个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公共领域是培育公民道德的社会沃土,公民道德是公共领域的道德支撑.我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民主、市场经济的催生,但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完善仅有政治、经济的依托是不够的,还需要公民道德的精神涵养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主动维护.目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在取向、基点、内容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本应具有的公共领域涵养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民主的含义、民主可能的后果以及美国民主成功的经验三个方面分析了托克维尔的政治社会思想 ,指出其立论的目的是探求民主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是可欲的 ,从而指明民主革命的希望所在。托克维尔对平等与自由关系的阐释 ,对“多数的暴政”危险的忧思 ,对“中间权力”于自由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民情于维护民主共和作用的强调 ,是他对政治社会学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关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评论曾被一些读者认为是缺乏民主观念的表现,清末民初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中有一个核心问题:保护个人权益一直没有受到当权者重视。鲁迅正是针对这个问题有感而发,他认为:不能保护个人权益的所谓民主最终会走向多数暴政,只有在"任个人"的基础上发展民主,才能在最佳程度上发挥每个人的才能,民族振兴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不服从"与民主、宪政、法治、支持政治权威等现代法治理念在根本上是契合的,并起着积极作用。"公民不服从"有利于抵制"多数人暴政",能够促进法律不断更新和完善,是宪政的内在要求,不服从者对执政党的权威是认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