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学批评 ,是史学的自我审视和总结 ,即对史学实践活动及其理论形态的反思认识。史学批评是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史学批评的正常开展 ,有利于推动史学发展、促进史学规范的构建乃至史坛学风的建设。史学批评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史考证与史学批评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势。历史考证中的纠谬、考异、商榷等是史学批评的重要形式,历史考证中蕴涵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同时,史学批评也离不开历史考证,史学批评总要涉及历史考证的问题。历史考证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可以给予史学批评以学风上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经世史学萌发于先秦的历史鉴戒思想与孔子的以史入世思想,至汉代正式形成。汉代经世史学的形成既与这个时期封建正统史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又与这个时期经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门亟待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域。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作一概要勾勒,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以期对推动史学批评研究有所助益。 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萌芽——先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即批评者在批评过程中试图摆脱史学意识的束缚,并逐渐将其中积极因素吸收转化为文学、美学意识的历史。清初至19世纪末,小说批评经历了史学意识的蜕变与升华、回流与涤荡,最终从美学意义上深化了对典型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阎静 《北方论丛》2013,(3):71-75
刘向、刘歆父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文献整理成果中包含着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其中,刘向所撰《别录》,以书录的形式评析史籍,开创了一种史学批评的模式。刘歆所撰《七略》,以序文的形式考察学术源流、评论是非得失,在史学批评史上显示出特定的价值。他们开启了文献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的密切关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认识这种关联,对于拓展历史文献学家和史学批评的研究空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史学的教化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大的社会教化功能。先秦时期,史学活动是政府实行监察、立法及教化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秦汉以后,史学活动之监察立法的政治功能衰落,但其社会教化功能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重新认识和估价中国传统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对于确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伦常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史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史学批评是指人们对史学本身的反思、总结和评论。它是史学工作者的一种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对史学的反思和批评渊源甚早。先秦时期即已有之,例如孔子,便是这时期史学批评的先驱者。他在删订“六经”,特别是整理《尚书》和《春秋》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以往的史学作了反思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形成为我国最早的史学批评观点。它虽无一定系统,却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9.
陈士军 《北方论丛》2006,(6):99-101
虽然不乏有史学评论的传统,但在今天中国史学界史学评论仍然是一个涉足人数不多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发展。新世纪,史学评论将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史学评论应成为史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予以评判、考量。史学批评是史学评论重要功能之一。史学批评不仅对史学研究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史学评论、史学批评水平高下反映着史学存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促使史学研究者真正建立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的发展,人们对过往历史的认识不能不依据史书所记载的历史,这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中国史学以其时代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为人们从认识史学走向认识历史、认识文明的传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乾嘉时代的史学大师钱大昕,一直以其考史成就著称于世。在他考史的过程中,也对史学本身的理论发表过许多看法和评论。系统阐述钱大昕的史学批评观点,不仅是研究钱氏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对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范畴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中国古代在对史学自身的反思和总结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史学批评的范畴,如:文与质、文与史、直与曲、创与循、名与实、筒与繁、通代与断代、史法与史意,以及德、才、学、识等,这些范畴经历了一个由少而多、由朦胧到清晰、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这些基本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史学批评范畴形成的过程中,尽管各类范畴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内涵却并非一成不变。每一个时代的史学思想都会对其内涵产生深刻影响,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史学中关于良史范畴内涵的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就比较鲜明地反映出这一趋势。深入揭示良史等史学批评范畴的特征,可以看清特定社会对史学的影响,以及特定时期史学对社会发生的反作用,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各个时代史学的成就与不足作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史传》篇集中了刘勰主要的史学思想 ,刘勰受到了先秦两汉而下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运用和发挥 ,成为其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刘勰的历史观念、史学主张以及他对史书作用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史学批评观念等方面。因此对前代史学对于《文心雕龙》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有助于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刘勰思想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和疏通今古的理论气度。  相似文献   

15.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范畴.它们既是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同时也规定着各门学科的研究类型和学术规范.目前,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科对自身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科自身的深化和提高.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不仅对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具有学科建设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历史学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齐思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在漫长史学生涯中,他十分重视史学批评,撰写了大量的史学评论,在史学批评中坚持全面辩证、客观求实的批评原则,注意运用历史主义、知人论世的史学批评方法,以及寓论断于批评的史学批评模式。梳理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实践,探讨其史学批评特点,有助于深掘齐思和史学批评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2,33(5):41-46
邓小平对传统的史学价值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和延伸,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他将历史与现实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史学对中国现实社会的精神推动作用。邓小平对史学价值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丰富而逐渐深刻、全面、系统。也就是说,在对传统史学价值拓展和延伸的基础上,邓小平的史学价值观俨然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线索清晰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包括:历史经验的借鉴,即史学是制定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政策的依据,史学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史学是对外开放的动力,这些构成了史学价值的最基础层次;历史知识的教育价值.即史学是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史学能为未来提供参照,即“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则属于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张宇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76-79,108
近10年(2001—2011)来,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尤以天人关系、君主论、史学批评、少数民族史学的发展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学术梳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成果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玄学与魏晋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是中国传统史学初步发展时期,而魏晋史学的发展与玄学的兴起、影响很有关系。本文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察,认为魏晋史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提高、魏晋史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史家研究的领域及人物评价、魏晋时期史著体例的发展以及史著的内容与史学思想等等,都与玄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考察玄学与魏晋史学的关系,从中可以了解魏晋史学的时代特点和发展特色,进而认识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曹刚华 《中州学刊》2015,(4):112-119
唐僧神清佛教史学批评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佛教发展史及佛教宗派、文献撰述、高僧大德的总结与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对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历史人物、史事的评价与反思。他的佛教史学批评既具有佛教文化因子,又具有传统史学的要素。而形成其独特史学批评风格的思想因素是唐代三教融汇的大环境以及魏晋、唐代佛教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小环境的影响以及其自身儒释思想的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