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梦树开花了     
<正>当梦树这个词来到我心里,曾跟她联系在一起的那些事物便一起回来了。带着雾气的清晨的阳光,春天的一两声鸟鸣,母亲出早工回来的身影,祖母在灶屋刷锅的声音,爱惹是非的大公鸡咕咕叫着,昂首阔步,母鸡们一溜儿跟在他身后,向风声飒飒的竹林走去。回忆需要开启的钥匙,对我来说这钥匙无处不在,熟悉的声音、气息、味道、光影、有时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场景,一个梦,或者一朵花一棵草,一个像梦树这样的词汇。梦树不是树,她矮小,且长着柔韧无比的枝杆,她也不像花,毛绒绒的花球球垂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一点儿  相似文献   

2.
驼铃的诱惑     
正一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被一串"叮咚"的悦耳声音牵引,于是,在多少个梦里与它纠缠。一天,在丝绸之路的一个小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的村庄里,我与这个声音不期而遇,一声叮咚,声声清脆,如清风拂过我的面庞,如清爽的雨滴洗过我干枯的灵魂,如母亲的呼唤轻轻击打着我的耳膜……瞬间,我的眼中不知何时挤满了咸湿的泪水,滴在那赤无雨滴、一点就着的沙粒上,滑过心尖上的磐石,落在圈圈纹路的湖水中,荡漾起一片莫名的清愁。这难道是我梦中的声音,由远而近,是那样清晰,清脆如管弦琴、如葫芦丝、如羌笛,是佛音、是天籁,是我听过最原始、最朴素的清音,如耳边那温柔的叮咛,是一种离别思念的情愫。  相似文献   

3.
许鑫 《中国民族》2008,(12):10-19
踏上广西这方神奇的土地,耳边掠过的是刘三姐动听的歌声。踏歌而行,欣赏着青山绿水间的美丽风光,沐浴着海滨城市的金色辉煌,眼前簇拥着繁花一般的少数民族姑娘。广西,怎能不让你沉醉? 如果你认为广西的美仅在于此,那么当你行走在这方水土之间时,便会错过太多的东西。这南部边陲,始皇的马蹄踏过,史禄的灵渠安在,苏东坡歌赋犹存,柳宗元墨迹未干,袁崇焕生于斯,徐霞客游于此,太平天国风卷云涌,桂系军阀硝烟弥漫,百色的号角吹响,左右江的故事流传…… 当历史的硝烟弥散开来,一轮新日翘首东方。广西,满载着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的厚重遗产,开始了它的新生。从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至今,整整半个世纪,广西的变化是令人瞩目的。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北部湾经济区的风生水起,广西正从我国的西南边陲走向对外开放前沿。八桂大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瞩目。 恰逢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10月28日,本刊记者随中宣部带领的中央33家媒体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9家地方知名媒体记者一起,从首府南宁出发由东向西环绕一周,足迹遍及自治区的14个地市,进行为期24天的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能撇尽乡愁不管,我不得不说,正如沅陵这怡人的山山水水一样,挂职的日子既是安静的,也是实在的。学校有熙攘的人群,更有朗朗读书声。而挂职的日子里,更多的是安静,有辗转难眠的安静,有走在乡村山路上的安静,也有自己独自思考的安静。就是在这种安静之中,我得以驻足欣赏沅陵的大美山水和绚丽人文,领略了"酉山遥入望,苍色自千  相似文献   

5.
阿燕 《中国民族》2012,(8):32-33
当舞剧《草原记忆》的大幕拉开,当遥远的马头琴低婉地弹奏,童年的口琴幽幽地吹起,一种爱与被爱的两条情感丝带温柔地相互萦绕抚慰时,我忽然想:如果此刻妈妈在身边,和我共同欣赏这个舞剧,该是多少美好的事儿。从渐渐长大到成熟,我开始越来越深地依恋妈妈,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美的风景,精彩的节目,有趣的活动,甚至于好吃的东西,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妈妈。  相似文献   

6.
张璇 《中国民族》2013,(7):46-47
每周五晚,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里的"锅庄派对"引爆了各族同胞欢聚欢歌的激情时刻,点亮了灰蒙蒙的夜空。"锅庄大圆圈"如麦浪滚滚般聚合分离、变化起伏,大家齐声欢唱,谈天说地,自在起舞。身着本民族特色服饰的姑娘、小伙格外引人注目,大方地拉手,笑脸红扑扑的:"我们都爱跳锅庄,我们的家乡也有辽阔的草原,我们的家乡也有巍峨的大山,我们的家乡也有碧绿的湖水,我们的家乡也有白花花的牛羊,我们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 生活工作在雪域高原的人们,虽然可以乘飞机﹑坐火车出行,但选择一条条翻山越岭的公路乘坐汽车,仍然是他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汽车要出行,必须有公路.根据受援地西藏山南的请求,受湖北省委﹑省政府委派,2015年初,新一轮湖北交通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队带着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从荆楚大地来到雪域雅砻,他们用激情书写辉煌,用深情丈量高原,用行动演绎传奇.  相似文献   

8.
湘西凤凰美丽而迷人的腊尔山台地,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民风纯朴,虽然现代文明的印痕随处可见,但独特的民俗风情却令中外游客留恋忘返。生活在台地上的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豪爽大方,而且普遍长寿!最令人羡慕的是这里目前还生活着当今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对年逾百岁的最长寿的美满夫妻。  今年阳春三月,沐浴着明媚的春光,我从县城驱车赶往腊尔山,专门拜访了这对已身跨三个世纪的百岁老人。  中国最长寿的夫妻  这对百岁夫妻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腊尔山镇所得村,丈夫吴玉堂生于1896年10月25日,今…  相似文献   

9.
年五一,我邀了几个朋友去西藏,原计划借此读点西藏的书籍,拍点西藏的照片,写点西藏的文章,希望能在向“文化人”转化的路上有所收获。想不到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被镇住了:首先是来自高原缺氧反应,虽不至于翻肠倒肚、撕心裂肺,但也绝对不轻松。白天头昏目眩,思维呆滞,双手捧着书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晚上则整夜整夜地做着挖洞掘金的梦,洞越挖越深,深不可测,无穷无尽,最后是浑身关节的疼痛和透彻脊髓的恐惧。其次是所到之处都是那三步一跪、五步一叩、旁若无人、一心向佛的虔诚信徒。啊!这就是西藏,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西藏!事后,我反复揣摸着,这种…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来自意大利的甜点提拉米苏像一股风暴,席卷了整个城市,连城市的空气里都充满了浓浓的馥郁的甜香。据朋友说,提拉米苏入口的感觉,有点像爱情的滋味,甚至比爱情的滋味更让人沉醉和心动。她说的时候,一脸的向往和回味,诱惑得我神往不已,想入非非——还没有吃到口,就心甘情愿做了提拉米苏的俘虏。等我千辛万苦找到一家正宗的意大利餐厅,品尝了这种美食后,从此就死心塌地爱上了。的确很好吃,绵软润滑的奶香,咖啡的醇浓微苦,朱古利的芬芳,白兰地朗姆酒的醇美,就像许多种生活的滋味重叠在一起,所有的感官与味觉在提拉米苏入口的那一瞬间同时…  相似文献   

11.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是以布洛陀为始祖神的壮族民间信仰。千百年来,以神话传说、典籍、仪式、心灵等多种方式在壮族民间传承,并深植于壮族传统文化和广大壮族民众心灵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布洛陀信仰为核心的布洛陀文化记忆链发生了断裂、松散、变迁或失忆。因此,在当前民族文化不断开放与交融的发展时期,有必要对布洛陀信仰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研究与重建,以期其在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壮学是以壮族这个社会群体和它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具有人类学倾向。目前,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壮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壮学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壮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世居广西、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及其先民在其长期生活的岭南地区创造了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和鲜明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作为标志性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咏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壮族人的生命情感与诗性智慧,涵载着壮族成长的悠悠记忆,建构起壮族集体认同的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4.
壮族麽教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麽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麽传承。麽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一整套的法律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麽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麽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麽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由于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有关生态的研究始终甚为薄弱,颇有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必要。本文就开展壮学生态研究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视角与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促进壮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研究: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乡约制度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基层社会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评述的基础上 ,运用功能主义等人类学方法 ,以龙脊十三寨为例 ,对壮族乡约制度的功能状况进行探讨。认为 ,壮族乡约制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 ,是因为龙脊地方对于乡约制度这种形式的民族成文法有很强的社会需要。壮族乡约制度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功能意义。壮族乡约制度作为一种民间法与民族社会的关系 ,它的功能在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很突出地表现出来 ,并且不仅具有显功能和隐功能之分 ,同时也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分。为了保证壮族乡约制度功能的实现 ,龙脊十三寨还发展了囊括六种制裁方法的制裁体系。壮族乡约制度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好地实现了对龙脊地方良性控制 ,这对于政府处理当前乡规民约复兴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壮族历史文化遗产是壮族人民在特定区域和历史环境中辛勤劳作、共同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壮族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总称。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部分主体缺乏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过度追求经济价值,致使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存在失衡。因此,如何在开发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致力于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使其具有独立的文化属性而不是经济的附庸,并进一步探究壮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途径,是当前对壮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论壮医药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壮医药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药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具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本文阐述了壮医药的文化形态、壮医药文化的价值与壮医药文化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