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朝的地方制度建设是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辽朝十分注重地方制度建设,发挥地方组织的职能,依据地方特性,突出地方优势.在地方机构设置上,不断进行改革,使其布局合理,各得其宜.地方机构军事职能的逐渐弱化,部族制、宫卫制、州县制的分治与结合等都是其演变的特点.在辽朝统治的二百余年间,围绕皇权进行的朝廷内部斗争一直不断,但地方势力并没有因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而与中央抗衡或反叛,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地方制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辽朝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契丹族建立的政权,统治时间长达二百余年.辽朝政权机构是以契丹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封建统治阶层的代表人物,又吸收一定数量的奚、勃海等族的上层分子组成的统治政体.辽朝政权机构的多民族特点,说明其不仅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就其特点及渊源予以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恳请匡正.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分等录取与录取规模是辽朝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辽朝礼部贡院所放进士,依据举进士者的考试成绩分甲科、乙科和丙科三个等级,而甲科叉分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在录取规模上,辽朝进士科录取人数在前后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前期录取规模较小,频次较高;后期录取规模较大,频次较低.从总体上看,辽朝进士科录取规模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耶律倍在辽朝早期的政权历史中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耶律倍力主尊儒说明他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契丹贵族.在辽朝政权对渤海国的征服与统治中,耶律倍是成功者.对耶律倍“让国”一事,则要从其一生在主流上和本质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所为,还是逆历史发展而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魏志江  潘清 《学术月刊》2023,(12):160-172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辽史》有三处史料集中记载辽朝属国事,在属国名称、数量上却有较大差别,当是由金元两代三位史官编纂所致。现代学者关于辽朝属国概念的界定,存有不同的问题。辽人对疆域的认识,为考察辽朝属国提供了新视角。境外为辽朝属国所居,乌古部是属国的典型代表,居住于辽朝境外、臣属于辽并向辽朝贡。以乌古与辽的关系为切入点,重新界定辽朝属国概念并考证出辽朝属国为17个。  相似文献   

7.
辽朝除名法是吸收和借鉴唐律的一种惩罚犯重罪官员的附加刑."除名"即削夺罪官的官、爵,在辽朝史籍中,其同义术语尚有"废""削爵为民""降为庶人""放归田里"等8种.除名法至晚出现于景宗朝,其适用范围广泛,主要针对威胁皇权、破坏政权、连坐得罪、职务犯罪、军事获罪的高级官员,虽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暴露出随意性较强的弊端,但客观上起到了强化皇权、整肃官风、维护礼法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9.
辽梁援暨妻张氏墓志,记事内容比较丰富,所蕴含的辽朝史事信息也较多。除了前辈学者有所探讨的志主家世生平、职阶勋爵以及妻子儿女等内容外,墓志中其他一些记载,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辽朝某些实际情况。譬如辽朝官员脱“宫籍”对其身份地位彻底转变的影响、辽朝官员母妻诰封为命妇的基础与前提、“红尘”与“净土”视域下辽朝信佛居士丧葬活动中的双重仪轨等。结合传世史料及其他石刻文字,对梁援暨妻张氏墓志反映的各类史事问题发微索考,于拓展及深化辽朝历史研究或许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杨莉  杨慧芳 《学术探索》2002,4(3):105-108
从 1 0世纪初至 1 2世纪 2 0年代 ,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经历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阶段 ,但辽朝封建化道路曲折复杂 ,本文依据当时史事 ,围绕辽朝前期的政争 ,探讨辽朝封建化进程。阿保机死后 ,皇位继承权问题是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皇位继承而展开的不同集团和不同派系的斗争 ,虽然与辽朝历史上形成的家族世选制有密切关系 ,但其深层的原因乃是封建制与奴隶制的深刻矛盾所导致。因此 ,对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些问题 ,有必要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辽朝镇东关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东关是辽朝设在境内东南海疆的关防要塞和重要通商口岸,是辽朝通过海上通道维系东北亚腹地与中原内地政治、经济往来的唯一水上交通路线,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基本空白状态。当前有必要对其设立、功能及利用情况,作一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弭兵修好近一百二十年.然而,到宋徽宗宣和年间,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遂与金朝订立"海上之盟".迨至辽朝灭亡,宋、金两国交恶,进而导致后来"靖康之变"的发生.而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进程之中,宋徽宗赵佶的个人因素,毫无疑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宋徽宗的所作所为,虽然不能直接导致北宋政权的崩溃,但是其本人对于宋朝的灭亡仍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杨蕤  马宏滨 《学术月刊》2023,(7):179-189
卤簿作为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大臣等外出时的车马仪仗,是古代社会国家权力的象征及皇权物化的表现。关于辽朝卤簿的相关问题,当前学术界鲜有涉及,对于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从辽朝卤簿来源及其车舆形制出发,可以探寻辽朝卤簿发展演变过程,同时关注辽朝卤簿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等问题;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解读,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辽初期,契丹统治阶级在应对复杂的民族关系时,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出现分歧,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思想流派:一是以旧制为依托,坚持草原本位主张的保守派;二是慕中华风俗,改革旧制,积极参与中原逐鹿的开明派。这两派之间的斗争和势力消长,不仅决定了辽朝中后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既是一个复杂的客观存在,也有一个不断演化与发展的过程。在严峻的政治形势压力下,他们之间的矛盾常常激化,从而出现了激烈的交锋。辽朝初期民族关系思想流派的存在和对立有其历史必然性,简单地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6.
鸭绿江女真是在辽代由迁徙而来的黑水靺鞨人与当地的原渤海人融合而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在《高丽史》中被称为西女真、西北女真,其居地北到鸭绿江两岸,南到朝鲜大同江北岸,西滨大海,东以今狼林山脉与长白山女真为界。后来由于辽朝的失策,使高丽得以趁机向北扩张,使女真的居地逐渐缩小,至辽朝末期,其居地仅存今朝鲜慈江道大部及平安北道部分地区。鸭绿江女真是辽朝领土之内的少数民族,同高丽的关系应是古代中朝关系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17.
<辽史·地理志>以五京为体系,记述了辽朝自太祖阿保机至圣宗时期百余年间州县制推行的艰难历程,并形成了太祖草创,太宗、世宗巩固、推广,圣宗调整、完善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历史阶段.辽朝百年州县制的推行经历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反映了辽代民族融合、经济结构转变、一国两制政治体制确立、社会变革等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8.
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王淑英奚族萧裕是海陵王身边的重要人物,对该帝王的影响时间较长而且深刻。二者结成“生死与共”的关系。其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后来萧裕复辟辽朝的活动,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段历史某些变化之大端。对此,学术界始终没有专...  相似文献   

19.
辽朝的中央宿卫军关树东建立了辽朝的契丹族,保持其游牧民族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阳迁徙,岁无宁居,以毡帐为室。皇帝及中央官属也不定居京城,仍四时逐水草而动。辽虽建有五京,但皇帝的行在所──捺钵,汉译行营,才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皇帝起...  相似文献   

20.
辽朝社会生活中渗透着大量佛教因素。辽朝妇女冬季以栝楼涂面,因其颜色金黄与佛像类似,时人谓之“佛妆”。辽人在家庭成员患病或临终时,会念诵佛经、举办道场。辽朝佛诞节庆活动呈现出浓烈的娱乐色彩,并逐渐向世俗节日演变。辽人的人生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受到因果报应观念的深刻影响。考察辽朝社会生活中的佛教因素,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