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作用.在现阶段,探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构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计划生育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人口运动,它是计划经济的“核心”力量:一切生产和需要,积累和消弗,都是为着人民,来自人民,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要求。由物质资料和文化教育培育起来的人民,创造出更多更进步的物质和文化资料。计划经济的任务是通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和资本家追求利润,地主追求地租,以  相似文献   

3.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基础,以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核心,以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作用。在现阶段,探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构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5.
“民族-人民的”文学观意在表明,只有属于人民的文学,才能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学.“民族-人民的”概念要求超越将人民性狭隘化为阶级性的认识,来构建一个以民众为基础的、非阶级性的精神共同体.而打破知识分子与人民之间的分离成为构建“民族-人民的”文化的关键.“集体意志”是“民族-人民的”文学或文化与“文化霸权”的实际连接点.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在精准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上,把文化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塑造功能置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凸显了“以文化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坚持人民立场,把尊重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作为文化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源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体系;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强调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原则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推动世界文明进步,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做出了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文化发展观来看,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价值主体;文化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的创造主体;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享受主体。社会主义文化主体观昭示了文化发展中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的内在一致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标向,强调在共建共享中着眼于不断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 ,力量之源。在新的形势下 ,高等学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必须用“三个代表”的思想来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 ,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高度看待人才的培养 ,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的高度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以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反映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社会前进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意愿的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红色文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成果。红色文化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是进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重要历史经验。红色文化对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议的历史实践中 ,致力于构建和倡导以人民利益为本位的社会价值观。他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 ,并赋予它时代特点。无论是他提出的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政策 ,还是“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都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体现着人民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各方面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以具有可操作性 ,更注重实效性、注重人民功利为特点的人民利益观。  相似文献   

11.
刘基的“大一统”思想,主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维系统一和安定天下的保障;提出天下发展的方向是“大同”,向往各民族兼容并包、和谐共处;揭橥“大一统”的根本在于保民安民。在元末乱世,刘基深入思考长治久安的治理方略,热切追求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扶翊明朝实现了“大一统”的格局,并提出了“德者主也,政者佐也,财者使也”的一套凝聚、安定百姓的“聚人之道”。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他的这一思想源于古代的“大一统”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和”的思想以及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状况。其主要内容有: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的统一必须是完整的统一;和平统一是主要的统一手段,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国家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以市场统一和交通统一来促进国家统一。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四千多年有明晰纪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继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以后的第五个"大统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统一"大业,是在继承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自"王朝国家"至"民族国家"的近四千年的古代中国的中华文明史,有四个大统一的时期,统一时间近两千七百年;有三个大分裂的时期,分裂时间为一千二百多年。古代中国的"分分合合"积淀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超稳定结构",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统一,自小统一至大统一,至封建社会"谢幕"之清朝时期达到"大团圆"的鼎盛,为近代中国(中华民国)和当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清史研究比较注意考察清朝统治与前朝的连续性,强调清朝皇帝对汉族文明的继承关系,故可以称之为汉化论,近些年美国兴起的新清史则强调清朝的统治具有区别于前朝的特色,即依据满族的特性以及和蒙古的联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强调了对西北地区的征服和控制对于清朝统治的重要性。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劣得失,清史研究仍应立足于对中国自身形成轨迹的历史考察,重新全面审视清朝的统治策略,整合两种思维的合理之处,从而走出一条更为合理的清史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吸纳、融合了墨、法、阴阳等家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时代特征。“大一统”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顺应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6.
嘉道年间著名学者龚自珍、魏源、何秋涛,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长期致力于研究边疆民族问题,对清代实现多民族统一局面进行及时的总结.他们的出色贡献是:强调清代在康雍乾以后,"中外一家,与前史迥异",应当大力加强中央与边疆的关系;论述国家统一带来边疆地区老死不知兵革,民户休息更始的新局面,谴责违反民族和好的错误论调和破坏行为;高度评价土尔扈特部历经一百多年曲折,最后回归祖国是"自生民以来未有之盛举",赞颂中华民族统一的巨大向心力.  相似文献   

17.
雷虹霁 《南都学坛》2009,29(4):11-17
汉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秦汉时期,汉民族在先秦称华曰夏的基础上在分布地域的统一、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为统一的汉人,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以汉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文化"也成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但汉文化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并未因帝国的统一而消失或者减弱。秦汉时期出现的记录各地风俗、经济社会生活和方言的官方文献充分表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19.
把先进文化同多元文化统一性的讨论放在广义的世界文化背景中,才能给出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的巨大价值和必须加以尊重、维护的理由,进而揭示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标准,分析先进文化同多元文化可以统一的依据;才能说明我国提出用"三个代表"理论(实质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其标准)作为立国和执政的指导思想与在国际上提倡多元文化、反对西方强势国家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为先进文化并向发展中国家推行的做法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一国两制”是当代中国倡导的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选择。它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建构中华大文化的理念与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政治文化本质高度结合 ;追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文化意愿与传统的“大一统”思想产生共震效应 ;对一国四地全体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与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合理内质相互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