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收复凉州后不久,河西地区又与中原隔绝,陷入各族混战之中,凉州自立政权就是其中之一.胡小鹏在《西北师大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如题文章,就凉州自立政权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凉州地区唐戍兵与(?)末的关系.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王朝曾重筑州城,并由山东调郓城兵二千五百人西来,与沙州归义军派出的将士共同戊守凉州。此后不久,凉  相似文献   

2.
晚唐五代敦煌归义军政权是一个半独立政权,前后历时200多年时间。但是各种文献资料关于归义军管辖编户没有任何记载,敦煌文献也没有确切的数字。我们根据敦煌文献的零星记载进行详细的考证研究,认为从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起到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人口前后变化不大,一般在3万到4万口之间。  相似文献   

3.
查明昊 《晋阳学刊》2008,(3):107-111
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文学可分为陷蕃时期的沦陷区文学、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光复期文学和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孤岛文学三个阶段。敦煌地区陷蕃以后,由于与中原的交往被阻隔,敦煌文学被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张氏归义军时期,由于重新得到中原文学的补养,敦煌文学达到鼎盛;而到了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敦煌与中原的联系被阻断,没有中原文化文学的滋养,敦煌文学也慢慢走向衰落。在敦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诗僧起到维系传统、导夫先路和创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P.2854《星流发愿文》为唐代敦煌归义军政权初期写本,用于观测到"星流变异"天象后举办佛教禳灾斋会时僧人祈愿宣诵。"星流变异"在中国传统星占中多预示凶兆,且在史籍中大都附会于国家政治军事时势。敦煌归义军政权初期受到来自唐王朝、周边吐蕃势力及西州回鹘等多方面的外部军事压力,张氏统治阶层内部也因权力斗争而暗流涌动。借助禳灾斋会这一形式,不仅可强化归义军辖下民众对张氏家族统治的认同感,亦可平抑政权内部斗争而潜藏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晚唐咏史。讨论人体式上看,以七绝为主,次为七律。从手法上看,或隐括本传,咏其得失,或借古抒怀,讽时刺世,或评史论人,独抒己见,表明了诗人对咏史题材的运用自如。在感情上,所有咏史之作中都普遍存在一种明确倾向,即对历史的伤悼与反思。可以说,历史的悲剧时至晚唐才第一次被如此大量而集中地吟咏唱叹。晚唐诗人在伤悼历史的同时,更对历史进行着深刻的反思,而反思也同时增添了伤悼的力度与深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晚唐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及晚唐诗人的心态都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晚唐”、“晚唐体”及宋人对唐诗的分期涉及宋人对唐诗的理解问题。本文就“晚唐”、“晚唐体”的源流进行了考证 ,并论及了与之相关的宋人分期唐诗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于晚唐绝句,历代诗论褒贬不一,褒之者认为晚唐绝句艺术极大丰富,所谓“法莫备于唐人,中晚尤妙”。①贬之者则认为晚唐绝句之失恰在过于工巧,刻露而失浑成意味,明人胡应鳞批评晚唐绝句“大露筋骨”;所谓“愈工愈远,视盛唐不啻异代”;②又云晚唐绝句:“书情则怆...  相似文献   

8.
肖瑞峰、方坚铭、彭万隆诸位教授合撰的<晚唐政治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书以政局变迁为切入点,围绕政治、文人、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政治与文学互动的相关理论,阐述了晚唐政治格局的嬗变对文士政治命运、生存境遇、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晚唐文学风尚的形成及内涵等诸多问题.全书资料翔实,论证精密,披阅之间新意叠出,时惬心目,下文述而论之.  相似文献   

9.
唐代晚期的诗歌创作日趋衰落、消歇了,随之而起的是方兴未艾的小品创作。兴旺发达的唐诗盛世的光彩终被异军突起的小品文掩盖。其题材之广阔、反映社会矛盾之深刻、创作技巧之纯熟、审美意欲之强烈,足可以与前代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相媲美。就其晚唐小品丰富的思想内涵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晚唐小品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封建制度、封建帝王。这是晚唐小品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方,也是晚唐小品作家超出前后古人的主要特征所在。其次。对准贪官污吏猛烈抨击,深刻揭示“官”的本质。晚唐小品既反皇帝又反  相似文献   

10.
论"晚唐体"与张籍诗的共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体”是唐代诗坛一个比较大的流派。因时代浸染 ,“晚唐体”诗人以“苦吟”为创作手法 ,形成“轻浅纤微”的风格。整体把握唐诗风格流变 ,发现“晚唐体”诗风和中唐张籍诗有共通性。张籍在中唐儒家思想演变中得风气之先 ,其心态与晚唐诗人相似。他以“苦心觅句 ,专意为诗”为近体诗创作方法 ,诗歌风格具有哀婉纤柔色彩。张籍与“晚唐体”诗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乃“晚唐体”之始作佣者。这一现象表明 ,我国古典诗歌风格的形成和流变有其内在的承传关系 ,而不是断然孤立的。  相似文献   

11.
魏野诗风归属晚唐体还是白体,在宋代就存在分歧,今人的论述也相对模糊,这涉及到对宋初白体与晚唐体内涵的理解。事实上,语言是否浅易,是否多唱和之作,是否多抒闲适之情等,并非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界限,叹老嗟卑的悲哀情绪也不是宋初晚唐体的特色。宋初晚唐体与白体的根本界限在于创作理念的不同。白体主张"见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晚唐体主张"象生意后",苦心经营,锻炼景联与颔联。其中前者强调对景能赋的写实,后者注重缘情布景的营构。质之魏野诗作,则明显属于晚唐体。考辩宋初白体与晚唐体不同的创作理念,是深入认识宋诗发展演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郑谷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与当今文学史所列举的几位晚唐名家相比,他或许只能算作一位二流诗人。但是,在晚唐诗歌史上,他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如纪昀所言:“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足为晚唐之巨擘矣。”对郑谷的诗歌深入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晚唐诗歌,而且也会加强对晚唐一些一流作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中有调和江西体和晚唐体的内容,为有识之学者所公认,不无遗憾的是,学者们对此问题均未能展开论述。在江西体和晚唐体弊端显现于诗坛之际,白石学之而皆对其不满,左归右箴,以矫其失;调和两派,以为己用。无论是白石的诗作还是词作,皆能出入于江西与晚唐之间,以晚唐之韵致挽江西之拗涩,以江西之刚健救晚唐之浮滑。在南...  相似文献   

14.
赵贞 《西域研究》2006,(2):23-30
回鹘归义军是会昌二年六月唐中央为表彰嗢没斯的慕义归化之举而建立起来的,最初有回鹘士兵2600人,居所为天德军城。以后在讨伐乌介可汗的过程中陆续吸收了党项、契苾、退浑、沙陀等部族,力量有所扩大,至会昌三年二月解体时有士兵3000人;虽然它的存世时间仅有240余天,但这不失时机地增加了唐北部重镇的防御力量,并自始至终影响着唐对漠南回鹘的态度和立场,是唐朝最终解决回鹘问题的重要一环,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唐中央“分而治之”和“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15.
晚唐的诗歌创作,向来为不少的论者所鄙薄,被贬为唐诗末流。如严羽所谓:“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沧浪诗话·诗辨》)这个评价是不公允的。诚然,唐末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的反映,晚唐诗作再也没有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和博大胸怀,直面人  相似文献   

16.
敦煌西汉金山国档案文献考略颜廷亮敦煌西汉金山国是归义军张氏第三代张承奉在敦煌建立的一个以汉族为主的独立政权。关于这个独立政权的起迄时间,学术界向有不同说法。笔者在本文中取最新的、大约也是最可信的说法,即起于开平四年(910年),终于乾化四年(914年...  相似文献   

17.
一杜牧、李商隐的诗歌从多角度展示了晚唐诗歌的悲美意蕴。唐朝衰亡带来的没落感,个人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冲突以及身世家国的双重衰落造成的悲剧意识,对生命本原的感性把握与思考,构成了晚唐诗歌悲美的内容。首先,唐王朝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走入未路,极大地震动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使世纪末情绪成为晚唐人的基本心绪之一。他们在令人压抑的现实中,为将来而感到丧失信心;在巨大的社会变乱中,个人的理想宛如开在秋天荒原上的野花,风霜就要使之凋零。这是一种令人痛苦、恐惧而忧伤、无奈的感受。“一上高楼万里愁,蒸霞杨柳似汀洲。…  相似文献   

18.
与盛、中唐社会相比 ,晚唐社会政治更为黑暗 ,晚唐科场更为腐败 ,士大夫精神也日趋萎弱。因而 ,其诗歌中的苦闷非常之多。作为晚唐时代的重要作家 ,温庭筠诗歌就集中展示了晚唐时代的社会生活 ,尤其是文人们怀才不遇的愤怒与生不逢时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风在北宋初期曾风靡一时,后在诗歌复古运动的冲击下,才渐告消歇,但到南宋中后期,诗坛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过程,久已销声匿迹的晚唐诗风又重新兴盛,且欲取“法席盛行”的江西诗派而代之。在晚唐诗风的复兴过程中,杨万里起了领军作用。杨万里初学作诗,本从江西派入手,但随着江西派诗歌流弊为越来越多的诗人所不满,杨万里本人也从自己尴尬的创作处境中痛感到江西诗法对诗人艺术创造力的扼限,于是脱出江西诗派,转而提倡与江西派诗歌审美趣味迥然不同的晚唐诗风。他不但提出“去词”、“去意”而求“味外之味”,以及“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等系统的诗歌理论,为晚唐诗风的复兴极力张本,而且以其诗坛盟主的身分有意识地引导当时的诗人在创作上趋同于晚唐诗风,以此扩大反江西诗派的阵营,彻底转变当时诗歌的流向。所以,“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  相似文献   

20.
历代诗评家谈到晚唐诗坛,无不一言以蔽之曰:“诗风衰敝。”然而清代大诗评家叶燮说:“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以秋花的幽艳晚香之韵喻晚唐诗歌,可见晚唐诗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