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梳理黑城历次发掘出土的文书和文物,并结合黑城地面现存伊斯兰建筑遗址,在人名考释的基础上,对元代亦集乃路穆斯林社会各方面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丝绸之路与波斯伊斯兰文化对亦集乃路穆斯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黑城出土文献是研究宋元时期社会生活重要的实物资料。其中柬帖文书更是反映元代亦集乃路居民交往的主要凭证。目前此方面的研究尚无,本文拟就黑城出土的8件柬帖文书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姚朔民 《阴山学刊》2004,17(2):57-62
科学考察行记不仅有原始科学资料价值,而且有人文科学价值。元钞是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纸币。20世纪初,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发现元代纸币,是元钞实物的第一次面世。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额济纳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察。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在黑城和居延地区组织了一次新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纸币和两万多枚汉简。80年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在黑城又发现了一些元钞,因此作者踏上了额济纳考察之路。  相似文献   

4.
《黑城出土文书》中一件职官品级表,为我们提供了部分元代职官的名称和品级情况,通过考证,可以断定这件文书最早产生于元代晚期.其中的一些记载,可以作为印证和补充《元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吴超 《阴山学刊》2008,21(5):57-62
《黑城出土文书》(汉文卷)中有地税、抽分羊马、酒醋课和商税等方面的文献,为研究元代亦集乃路的税务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史料,文献反映出亦集乃路的税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是同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6.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黑城,蒙古名叫哈拉浩特,位于该旗政府所在地达赖库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荒漠中.黑城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遗址.如今,整个城墙的轮廓和城池的规模还较完整的保留着,城内官府、寺庙、兵营和民房的遗迹依稀可辨,并随处可见到陶瓷碎片等遗物.  相似文献   

8.
黑城原为西夏所建,至元代从一座军事塞堡演进为商业城市。在这里宋元瓷器碎片遍布全城,可见当年的城市生活和商业活动是非常繁盛的,而多次发现元代纸币则是繁盛商业的直接反映。在额济纳见到了多种元钞,其中一张至元通行宝钞壹贯是国内仅此一张的文物,因而为我国文物宝库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刘晓 《文史哲》2012,(1):64-78
元代先后颁布过两部具有法典性质的法律文献汇编——《大元通制》与《至正条格》。《至正条格》残卷在韩国的发现,填补了元代中后期法律文献的空白,使元代各类法律文献的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为学界重新认识元代法典编纂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料。透过这两部文献,可以窥知元代立法制度的沿革,亦可了解元代的法典编纂体系及其特色。而编纂时间介于《大元通制》和《至正条格》之间的《经典大典·宪典》既反映了元代的立法思想,亦代表了编纂者欧阳玄、揭傒斯们的一种理想化的法典编纂腏健  相似文献   

10.
发行货币以印行纸钞为主,这是元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研究这一重要经济现象,不仅对于了解元代的纸钞,了解元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侧面,乃至了解我国封建社会印行和使用纸钞的问题,都是有所裨益的。过去,中外史学界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元代的纸钞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一些论著认为,元代印行纸钞是由于元世祖占领中原以后,一时没有掌握大量金银硬通货和元代的商品经济比唐宋更为活跃;元代印行纸钞有足够的准备金;元代纸沙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都起了良好的作用等等,我们对此有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族法制传统的影响下,以及考虑到元代建立之初的特殊政治形势,元廷废弃了律令法典,同时编集条格和断例,将宋代以来各种法律形式按其内容整合为刑事和非刑事两大类,整体表现为"弃律用格例"的倾向。随着律令法典被废弃,判例在元代的地位和作用达到顶峰,元代法律出现了强烈的"例化"的特点,这既是蒙古民族法制传统的延续,也是唐代后期以来古代中国法律体系整体发展趋势之结果。明清王朝恢复了法典传统,但其法律体系不再是"律令法律体系"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典为纲、例为目,成文法与判例相混合、互为补充、相互转化的"典例法律体系",这一法律体系的形成及特点,与元代"弃律用格例"之下法律体系的变迁及特点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元代成为明清"典例法律体系"形成之前夜,元代法律体系在中国法律史上据有承前启后的承接和中转地位,再次佐证了中华法律文化之整体性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黑城出土的夏元时期的契约文书,尤其是其中的谷物借贷文书都是承袭以往的文书制度,两个时期的文书既有差异,又有很大的关联性。本文对比夏元时期的谷物借贷文书契约,考察夏元文书各自的特色、谷物借贷文书在借期和还期方面的时间问题以及黑城地区的谷物种类、夏元习俗的传承等问题,试图揭示黑城地区夏元时期的一些经济活动特点和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3.
元史与北元史研究的最新成果——《黑城出土文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为大型系列考古发掘报告,《黑城出土文书》详尽地勾勒出了元代及北元初期亦集乃路的历史概貌,具体而又全面地反映了亦集乃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对于研究元史及北元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为了引起学术界及读者注意,笔者不惴浅陋,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述评.一、内容全面、史料新颖1983年及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黑城的两次发掘,所得文书计3000件,其中汉文文书数量最多,计2200件,经过初步整理,本书刊印760件.文书的内容上及军政、农政、站赤事务,下及民间人事往来及佛教信仰,事无巨细,皆有所反映.如属于公文方面的有:  相似文献   

14.
邓玮  董丽云 《学术探索》2005,1(5):69-72
从方法论的视角对法律研究进行分类,主要存在两种范式,即内部视角;形式主义与外部视角;工具主义。形式主义完全忽视了法律的社会约束与社会压力,陷于法律自治的乌托邦;而工具主义则忽视了法律的自主性。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克服这两种视角的局限提供了方法论的工具,本文提出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进行法理研究并探讨了具体的运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李莎 《社会科学家》2012,(5):125-127,132
元代社会保障有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三个不同层次,内容涉及救荒、养老、医疗、生育、收养和抚恤等主要方面,明确了社会保障的对象、机构人员设置及其职责、具体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加以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施行,体现了元代社会保障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于法律规范的理解,既可以从法律理论的内部视角出发把法律规范理解为法律体系中的具体内容,也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出发把法律规范理解为某种法律文化的产物。这就涉及对法律规范的"前理解",即特定法律规范所在社会中那种默认的社会观念(法律范式)。在对从资产阶级形式法到福利国家实质法范式转变的历史过程考察的基础上,哈贝马斯指证了"程序主义法律范式",试图为现代法律的反思性自我理解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 ,且为十进位制 ,即 :一斗为 1 0升 ,每升约重 1 .5公斤 ;一升为 1 0合 ,每合重 1 5 0克 ;一合为 1 0勺 ,每勺重 1 5克 ;一勺为 1 0抄 ,每抄重 1 .5克 ;一抄为 1 0作 ,每作重 0 .1 5克 ;一作为 1 0厘 ,仅重 0 .0 1 5克 (约一粒米 )。距今约 70 0年前的元朝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设有亦集乃路 ,建立黑城、引水灌田并屯田种粮积谷。负责管理国家粮库的官员 ,对每次出入粮库的粮食重量 ,有着精确到粒米的详细记录。内蒙古自治区考古人员 ,通过对黑城遗址的发掘 ,发现了一批元代粮库登记帐册 ,引起我国计量考古部门的关…  相似文献   

18.
黑城所出F116:W115号提调农桑文书的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经1983年和1984年两次对黑城(蒙古语称作哈拉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的遗址)进行发掘,获得近3 000件各种民族文字的文书,其中汉文文书的数量最多,除少量属于西夏时代的佛经外,其余都是反映元代至北元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书.这批出土文书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虽然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中农牧类的F116W115号提调农桑文书反映了元政府重视种桑养蚕,在亦集乃路推行区田法和桑粮间作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元代对于穆斯林法律地位的确立,仅次于蒙古人的较高的法律地位。包括在政治、刑事、民事地位上的优待,经济法律地位的提高。元代穆斯林的法律地位与唐宋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穆斯林法律地位的确立,伊斯兰教在华的发展与传播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判例是司法活动的产物,在东西方司法实践中,判例制度不断演进反映的是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族特性。元代因其少数民族政权特性,判例制度更具有特色。元代习惯法在法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法律与习惯之间的博弈始终贯穿始终,在与中原法制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判例所起的作用超过了成文法本身。立足元代“断例”,从与之相关联的条画、条格入手,深入分析蒙元判例的产生与适用,在其判例形成和方法技艺中找寻最适合民族习惯和成文法融合的节点,可以展现传统社会判例制度之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