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卍”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卍”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卍”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卍”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相似文献   

2.
"+、卍"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符号.在古代的印度、希腊、波斯及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卍"形崇拜.它除了宗教以外在世界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含义和不同的式样和变体.在红山文化区域,先后发现"+、卍"形的考古实例和各种变体."+、卍"形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盛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原始信仰符号 ,其基本内涵是原始宇宙观--宇宙数字.  相似文献   

3.
欧亚草原天鹅岩画图像语言内部存在的四种基本语法规则决定了它的三个特征, 即具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天鹅形象、数字“7”形原始物像和自由形式。欧亚草原天鹅岩画的主体是合体岩画。其意义是在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在与其他图形的搭配组合中, 天鹅图像一方面展示了天鹅形象所具有的一些显著特征, 如“7”形、呈组合排列、搭配的多样化等前景化效果; 另一方面显现了它所蕴含的意义—与天鹅座、北斗星相联系的渡亡灵升天的神鸟。蕴涵此意义的天鹅图像又是符号“十”“卐”的原始物像。大量神话传说、天文考古、宗教、民族和民俗文献资料以及以岩画为核心的考古发现都证明天鹅崇拜是欧亚草原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历史悠久的信仰, 承载它的活化石就是天鹅岩画。  相似文献   

4.
“个”形刻划符号广泛见于各地出土的史前新石器时代遗物上,但关于其涵义的释读却是见仁见智。本文从历史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出发,并把颇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作为切入点,认为:“个”形刻划符号是先秦时期特别是史前新石器时代建筑物的象形或会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个”形刻划符号所代表的建筑物,还是当时某些重要人物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的表示  相似文献   

5.
最近,中央领导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三交”、抓好各项工作要“有形、有感、有效”,“往实里抓、往细里做”。文章从符号学“形联意”三要素分析和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感效”路径,认为符号过程的交融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对于分析和讨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理论探索意义。虽然“形联意”和“形感效”存在时代语境的不同,二者在理路上大致相通,但是可做政府指导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相贯通的符号(1)解析,以求抛砖引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及其学理化、学术化打开符号学管窥之孔。  相似文献   

6.
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音乐作品实际上是由意旨符号和音乐符号两部分组成。笔者将青藏地区音乐文化中那些具有固定内涵指向的模式化乐句,界定为青藏高原音乐的“原始歌腔”即音乐原型,认为其在结构类型上属于“音乐原型意象”,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大多数具有青藏高原原生态魅力的音乐作品的基本乐句实际上都是这些原型意象的不同变体。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观念基础上,依各自思想主张,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墨家侧重鬼神崇拜、法家强调“敬上奉法”、道家反对刻意矫饰。儒家将“敬”引入个体道德情感层面,作为外在规范“礼”的内在本源。但先秦时期的“敬”观念,是由诸子百家共同搭建,涉及原始崇拜、处事待人、道德情感等多重层面,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图腾信仰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最早的原始信仰。“鹿”、“鸟”崇拜是在我国北方先民和阿尔泰语系民族中广泛存在过的原生型信仰形态。“鹿”、“鸟”二兽也是阿尔泰语系萨满教的最具典型意义的神偶和标志。纵观考古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资料,古今阿尔泰语系诸族的“鹿”、“鸟”崇拜具有较多的图腾信仰典型特征,如“图腾祖先”、“图腾徽记”、“图腾牺牲”、“图腾禁忌”、“图腾艺术”等。但是,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鹿”、“鸟”崇拜在阿尔泰语系诸族中的表现不尽相同,显示出一定的地区、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9.
:彝语里有些词根具有始成式和变体式两种形式。本文对这种双重形词根进行了描写 ,认为无论是始成式还是变体式都是词的词根 ,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是形、音的不同而已 ,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鱼形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感符号之一,应用广泛。就历史和文化而言,它是一种特殊的圈式,负载着某种民俗情感和多维度的人文内涵。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无论是有形的鱼图,还是无形的鱼俗,影响看中国人的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与审美情趣。本文重点对传统“鱼”形的造型演变及审美意蕴进行分析,并阐释了“鱼”形造型特征、人文内涵、寓意的演变,揭示了传统“鱼”形在当代艺术中所产生的·‘新意”。  相似文献   

11.
金玉 《延边大学学报》2005,38(4):120-123
朝鲜族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舞蹈艺术,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形体来表现感情、性格和色彩,具有本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达形式。朝鲜族舞蹈所体现的直发力和传导力、“形”与“力”、“力”与“力”、“形”与“形”的关系是朝鲜族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古人把民歌叫“风”的称谓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始文艺观念和文学发生哲学。称民歌为“风” ,源于视风声为天地之乐的原始概念 ,支持这个观念的是上古的风神崇拜文化和视风为风神 (凤凰 )的歌吟的神话。古人由“风”创造了上古灿烂的音律文化。称民歌为“风” ,隐含着民歌出于天地自然的宇宙哲学命题 ,又隐含着民歌与神灵相通的神学命题。从自然之风到人文之“风”(民歌 ) ,并不只是修辞上的简单类比 ,它透露出古人原始的文学发生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14.
手是人类生存、生活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中的重要器官。在文字产生之初,原始先民们遵循着"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规律,从物象和取向上,手当为造字的首选。因此,在古文字中有不少表示"手"的部件存在,一般为■、■、■、■等,这些部件随着汉字象形弱化、符号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多成了不为人知的"手",大致演变为■、又、■、■、■、寸、■、■、■、■、扌、■、■、艹等。本文试从七个方面,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文字的发展规律,探析"手"之流变。  相似文献   

15.
“打醋弹”是西北汉、土、藏等民族的共同民俗事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火神崇拜或大阳崇拜,是古代典籍“烟燎”、“烟祀”、“实柴”等祭神仪式的遗存。打醋弹这一民俗事象随地域、社会经济不同使原有的情节得到丰富和改造。文章认为“文化选择”法则是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梯玛”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玛文化是现存土家语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文化。“梯玛”的引申义是“女神”,它的前期任职是女巫。梯玛法事活动中生存崇拜实则是梯玛崇拜。梯玛在土家族社会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几”在古代是同音而不同形的两个字,即“几”和“■”。“几”在作为本字、象形字时,读jī(机)音。当它用作“■”的简化字(替代字)时,属会意字,此时它也读jī(机)音。但若它在句中含有询问的意思和语气时,那么它的读音就不能再读jī(机),而应是jǐ(己)了。  相似文献   

18.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19.
释“若”     
若(ruo)而灼切。《说文解字》释:“若,择菜也。从(屮屮)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屮屮)。”按,着字甲骨文写作■甲四一一,它也是每字的变体,写作■前四、二七、二。从书写形式看,象人跪着理发疏顺形,是个独体象形字。本义是顺。  相似文献   

20.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入了两个符号“ ”、“、”。这两个符号不是文字符号 ,而是标点符号。“ ”号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后来用法日益丰富 ,相当于顿号、逗豆、分号、句号、章节号等。“、”号的源头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其形体有几种变体 :大圆点、中圆点、小圆点、长顿点、短顿点 ,均属“点”的系列。其作用相当于篇号、章节号、句号、分号、逗号、顿号、重文号、合文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